关于上海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23-01-18 来源:解放日报
字号:

关于上海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23年1月15日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

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上海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关于上海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2年,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的考验,全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二十大精神,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全部工作的鲜明主题和贯穿始终的突出主线,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中共上海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紧扣市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要求,坚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打赢了大上海保卫战,经济发展韧性增强,改革开放创新深入推进,社会民生持续改善,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稳步提升(见表一)。

1.jpeg

表一 2022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注: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同口径增长3.9%;2.城镇调查失业率为12月份数据;3.根据国家规定,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和主要污染物重点工程减排量的正式数据将由国家统计局和生态环境部核定。

  (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济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众志成城打赢大上海保卫战。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面对去年3月空前严峻复杂的新冠疫情冲击,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中央有关部门、全国各地和人民军队的大力支持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全面强化应急指挥体系,全力突破资源极限挑战,有效遏制了疫情指数级上升势头,有力阻断了病毒快速传播的危险进程,打赢了大上海保卫战。持续加强常态化疫情防控,优化核酸检测点布局,加强隔离房源筹措,因时因势优化完善防控措施,全力做好医疗救治特别是重症救治工作,进一步提升重点场所和机构的防疫能力,加快推动老年人疫苗接种,持续完善诊断、检测、救治和入境人员隔离等措施,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稳增长系列政策有力支撑经济回稳向好。全面落实国家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先后制定出台抗疫助企“21条”、经济恢复重振“50条”、稳增长“22条”三轮助企纾困稳增长综合性政策,全年合计为各类市场主体减负超过3000亿元(见图1)。经过不懈努力,全市经济运行呈现“平稳开局、深度回落、快速反弹、持续恢复”的V型反转态势,预计全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4.46万亿元左右。大力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608.2亿元,比上年下降2.1%,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同口径增长3.9%。

2.jpeg

图1 三轮稳增长政策纾困效果显著

  重大项目重大活动引领作用凸显。重大项目引领投资回暖,东西通道(浦东段)扩建等16个项目建成,宁德时代研发及产业化基地等33个项目开工建设,全年完成重大项目投资2076亿元,比上年增长6%(见表二)。举办“潮涌浦江”投资上海全球分享季系列活动,积极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基金)、专项债券、制造业中长期贷款、设备更新改造贴息贷款、基础设施REITs等各类投融资工具,全年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547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基金)投放206亿元,一批产业园、保障性租赁住房REITs项目发行上市,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加快回升。重大节庆促进消费回暖,举办第三届“五五购物节”,发放10亿元“爱购上海”电子消费券,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4万亿元,继续保持全国城市首位。重大活动提振外资外贸信心,召开政企沟通圆桌会议41场,成功举办2022上海城市推介大会,预计全市实到外资达到历史新高的237亿美元左右;高质量落实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实施推动外贸保稳提质等政策措施,全市外贸进出口实现平稳增长。

3.jpeg

表二 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

  (二)全力以赴落实国家战略,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

  浦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全力打造。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支持浦东新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意见,上海行动方案明确的92条任务280项具体举措75%已取得成效。创新引擎全力做强,李政道研究所建成投用,上海交通大学张江科学园开园运行,上海张江数学研究院成功设立,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计划已有3批47家企业加入。改革系统集成着力加强,配合国家制定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及首批授权事项清单,配合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新制定9部浦东新区法规,市场主体登记确认制全面实施,“一业一证”31个试点行业累计发放行业综合许可证超过3000张。制度型开放深入推进,四类再制造产品获批按新品实施进口管理,首批境外职业资格证书认可清单和紧缺清单对外发布。资源配置能力持续增强,场内全国性大宗商品仓单注册登记中心启动建设,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试点正式运行。

  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深入实施。出台支持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加快建设独立综合性节点滨海城市若干政策措施,启动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外汇管理改革试点、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体系试点,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上年分别增长30.5%和31.1%。健全“浦江之光”科创企业新版政策库,截至年底科创板上海上市公司78家,累计首发募资额和总市值均位列全国首位。成功举办2022年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沪苏浙联合印发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计划启动实施,长三角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启动建设,超过1700个文旅场馆实现一卡通游,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累计结算超过1300万人次。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三周年成果丰硕(见表三),2022年形成39项新的制度创新成果,水乡客厅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沪苏嘉城际铁路在沪苏浙三地同步开工建设。全力落实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发布支持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进一步提升能级若干政策措施,出台民营企业总部和贸易型企业总部政策,虹桥国际商务伙伴计划启动实施,“虹桥之源”在线新经济生态园启动建设。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首次搭建“数字进博”平台,按一年计意向成交金额735.2亿美元,比上届增长3.9%。

4.jpeg

5.jpeg

表三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三周年成果丰硕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取得新进展,3家国家实验室全部高质量“入轨运行”,25家在沪国家重点实验室进入首批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序列,上海光源二期、软X射线装置等新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投运,承担国家“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攻关任务,累计启动实施市级科技重大专项20个。高水平科技供给拓展新渠道,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联合基金,前瞻物质研究院成功设立,全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2%,其中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比例提高到10%左右。高水平创新网络搭建新链接,首届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成功颁发,国际人类表型组标准化创新中心揭牌运营,累计建设“一带一路”国际联合实验室34个。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注入新活力,出台新时代上海加强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意见,完善“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推进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创新职称评审和人才评价机制,加快实施人才安居工程,近悦远来的人才环境加快营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能获得新提升,全国首个医疗卫生机构科技成果转化操作细则发布实施,在全国首批开展专利开放许可试点,上海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正式揭牌,预计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0件左右,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400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和45%左右。

  城市核心功能进一步增强。金融改革创新实现新突破,启动国际再保险业务平台建设,支持“沪伦通”拓展至瑞士、德国等欧洲主要市场,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和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中证1000股指期货和期权、上证50股指期权、中证500ETF期权等产品推出,预计全年新增持牌金融机构50家左右,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达到293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6.8%。新型国际贸易孕育新优势,离岸经贸业务企业名单扩展至577家,国际分拨中心示范企业扩展至100家,支持企业布局海外仓数量达到110个。航运要素集聚提升新能级,制定出台进一步推动海铁联运发展实施意见,成功举办第二届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新一轮上海市交通发展白皮书发布,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调整规划获批,小洋山北作业区项目开工,完成全国首单国际航行船舶保税LNG加注业务,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3年位居世界第一,在新华-波罗的海航运中心指数中连续三年位居全球第三。

  重点领域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全面完成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和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组建上海数据集团、农投集团、东方枢纽集团、康养集团等一批国企集团,上海国有资本投资母基金设立运作,国有科技型企业中长期激励实施办法制定实施。建立健全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推动63个领域实施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市场监管领域完善信用体系建设优化信用监管服务10条措施制定出台。发布新版上海市定价目录,修订完善非居民天然气上下游价格联动机制,进一步完善分时电价机制促进电力供需平衡,开展电力现货市场模拟试运行。全面贯彻国家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意见,编制形成上海实施方案。公共资源“一网交易”改革扎实推进,全年交易规模达到1.3万亿元。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深入落实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上海方案,全市全年新增上市公司36家。全力打造高质量外资集聚地,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任务落地九成以上,重大外资项目线上服务系统上线运行,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支持政策修订出台,全年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分别新增60家和25家,累计分别达到891家和531家。制定发布上海发挥桥头堡作用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行动方案,揭牌成立上海市“一带一路”综合服务中心,会同苏浙皖三省开展长三角区域性“一带一路”综合服务平台建设试点。出台加强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举措,全年安排对口帮扶资金77.8亿元,实施援助项目824个,助力对口帮扶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三)培育打造新产业新空间新主体,经济发展新旧动能加快转换

  全力打造三大先导产业引领新动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上海方案”102项任务全部落地,全年三大先导产业总规模达到1.4万亿元,引领全市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42%左右。着力推进集成电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芯临港、闻泰半导体等集成电路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出台打造全球生物医药研发经济和产业化高地若干政策,发布促进细胞治疗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方案,4个I类创新药获批上市,其中多格列艾汀片成为全球首创糖尿病新药产品。优化人工智能发展环境,《上海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正式施行,2022人工智能大会成功举办,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基本实现嘉定、临港区域道路全域开放。发布推动高端制造业发展若干措施,发布2022版上海市产业地图,新推出第三批13个特色产业园区。制定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新赛道三年行动方案,出台打造未来产业高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出台推进空间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全球首架C919大飞机正式交付,48K大丝束碳纤维项目完成中期交付。发布促进“五型经济”发展若干意见,持续打响“四大品牌”,新认证“上海品牌”25个,新推出“上海标准”10项。

  加快建设五个新城拓展新空间。出台新城规划建设实施行动方案,推动新城建设从政策设计转入大规模开发建设实施阶段,功能导入、产业发力、蓝网绿脉等10个专项行动有序推进,10个示范样板区实现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发布推动向新城导入功能实施方案,聚焦企业总部、研发创新、要素平台、公共服务等功能推动一批功能性机构向新城布局集聚,已发布第一批重大功能性事项25个(见表四)。产业、交通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推进,总投资额4923亿元的216个重大产业项目集中签约,市域线嘉闵线、南汇支线等交通项目加快建设。发布加快推进南北转型发展实施意见和支持政策,出台宝山、金山行动方案,高标准推进吴淞创新城、南大智慧城、环上大科技园、乐高乐园、滨海国际文化旅游度假区建设,打造世界级沿江沿海产业带。

6.jpeg

7.jpeg

表四 推动向五个新城导入功能

  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培育新主体。深入开展“防疫情、稳经济、保安全”大走访、大排查,努力为企排忧解难。制定实施优化营商环境5.0版行动方案,全面落实上海市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实施方案172项改革举措,选聘首批营商环境“体验官”,推出发展壮大市场主体32条措施、支持市场主体纾困解难12条措施以及扶持个体工商户健康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全年新设市场主体41.5万户。全面推行轻微违法行为依法不予行政处罚、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和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制度,出台市场监管领域不予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清单,面向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年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243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累计达到4942家,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2万家。

  (四)全力推进民心工程和民生实事,民生保障水平稳步提升

  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发布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稳就业工作的意见,实施重点群体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困难行业企业稳就业补贴等一系列援企稳岗政策措施,全年新增就业岗位56.3万个,12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3%左右。积极做好蔬菜、猪肉、粮油等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预计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2.5%左右,稳定在年度预期目标范围内。及时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向困难对象发放价格临时补贴、疫情菜价临时补贴、一次性生活补贴合计超过3亿元。持续推进新就业形态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基层快递网点优先参加工伤保险,稳妥调整养老金、低保、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民生保障待遇标准,职保月平均养老金提高到5085元,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9610元左右,比上年增长2%。

  中心城区成片旧改圆满收官。完成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20万平方米、受益居民1.1万户,历经30年的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任务画上圆满句号。制定出台加快推进“两旧一村”实施意见,实施不成套旧住房改造24.5万平方米,新认定城中村改造项目8个。完成旧住房更新改造1295万平方米,有序推进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2303台(见图2)。《上海市住房租赁条例》修订施行,全年建设筹措保障性租赁住房18万套(间)。

8.jpeg

图2 市民居住品质持续改善

  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上海市乡村振兴促进条例》正式施行,乡村建设行动推进方案制定出台,完成21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启动建设新一批24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实施农村人居环境优化工程,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完成2万户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建设美丽庭院10.4万户,提档升级改造农村公路504公里。完成1.1万户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制定出台促进上海域外农场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深入推进13个绿色田园先行片区建设,新增建设高标准农田超过3万亩。制定进一步促进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实施第二轮城乡学校携手共进计划,实现行政村标准化村卫生室全覆盖,持续做好经济相对薄弱村帮扶工作。

  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出台全面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指导意见,民心工程和为民办实事项目年度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出台促进养老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一老一小”服务保障水平持续提升。编制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开展养老床位统筹及轮候试点,全年新增养老床位5781张、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50家、社区老年助餐场所200个、长护险护理服务机构29家。推进落实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各项举措,制定发布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积极创建国家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上海市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条例》正式出台,支持民办托幼机构平稳健康发展政策发布实施,社区托育点“宝宝屋”试点全面启动,全年新增普惠性托育点79个,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0所。坚持立德树人,发布上海市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方案,推进落实“双减”工作,出台义务教育新五项标准,深化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实施新一轮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完成首批老年大学倍增计划建设任务,建设临港新片区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试点核心区,在全市设置新型高职学校4所。全面完成第五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开展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启动中药饮片全流程追溯临床应用试点,创新设立市病毒研究院,启动建设中山医院国家医学中心,“便捷就医服务”七大新应用场景实现公立医院全覆盖。超额完成早餐工程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三年累计新增早餐网点3676个。

  都市生活服务品质进一步提升。制定出台推进生活性服务业补短板上水平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行动方案,着力提升文化、旅游、体育等重点领域服务供给质量。实施“大博物馆计划”“大美术馆计划”“社会大美育计划”,举办“何以中国”“何谓海派”“对话世界”等系列大展,上海图书馆东馆、少儿图书馆新馆建成投用,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迁移,建成上海数字文旅中心,市民艺术夜校实现16个区全覆盖。出台支持乡村民宿、工业旅游发展政策,推出“海派城市考古”微旅行系列产品、“非遗新体验之旅”系列活动,打造50个升级版“家门口”演艺新空间、人文新景观、休闲好去处。圆满举办第17届市运会、第26届上海马拉松赛,启动全国首批社区运动健康中心建设试点,全年配送体育消费券2000万元,新建改建市民健身步道92条、健身驿站92个、多功能运动场77片、益智健身苑点612个。

  (五)着力统筹发展和安全,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数字化转型引领城市智能化水平提升。加快构建数字化转型完整生态,揭牌8个市级数字化转型示范区,加快25个数字生活标杆场景建设,打造40家智能工厂,设立上海数据交易所数字资产板块,推进5G创新应用869项,新建5G室外基站1.3万个,智慧城市数字底座进一步夯实。以“两张网”建设为抓手推进治理数字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接入服务事项达到3588项,网办率提高至84%,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推进“一网统管”城市运行数字体征系统迭代升级,推动防汛防台指挥系统、长江禁捕智能管控系统、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指挥平台、消防救援数字化平台等一批特色应用场景升级改造和实战应用。推进出行服务数字化,完成交通二维码“三码整合”,MaaS系统1.0版上线运行。深化智慧化执法监管,建成全市统一的综合执法系统,升级数字化执法办案管理中心2.0版,预警执法问题隐患并及时整改超过3.8万个。推进“12345”城市运行市民感知平台建设,市民服务热线接听市民来电超过1000万个。

  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取得新成效。加快构建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印发实施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意见、碳达峰实施方案以及能源、建筑、科技、氢能、绿色金融等重点领域配套文件,国家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在浦东新区落地,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2.3亿吨、成交额104亿元。推进能源绿色转型,全面推进海上风电建设,加快实施“光伏+”专项工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完成挥发性有机物2.0综合治理超过2000家,实施全市挥发性有机液体储罐专项整治,PM2.5平均浓度持续下降(见图3);开工建设白龙港污水处理厂扩建三期等项目,主要河湖水质断面优于Ⅲ类(含Ⅲ类)比例提高至95.6%,如期消除劣Ⅴ类水体;制定建设用地土壤污染责任人认定实施办法,加强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启动实施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第五轮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开展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创建,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工作。生活垃圾综合治理全面深化,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2%。出台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意见,全面保护重要生态系统、生物物种和生物遗传资源。发布科学绿化实施意见,出台新一轮三年林业建设政策,新建公园138座,新增森林5.1万亩、绿地1055.3公顷、绿道232公里、立体绿化44.6万平方米。

9.jpeg

图3 PM2.5平均浓度持续下降

  城市精细化管理和社会治理着力加强。发布新一轮城市管理精细化提升行动计划,推动路口“遮阳设施”落地,加强城市“马路拉链”治理,拆除违法建筑246.7万平方米,建成高品质“美丽街区”102个。推进住宅小区“美丽家园”建设,建成小区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726个,完成易积水小区改造35个。推进充电设施建设,建成公共(含专用)充电桩1.7万个、出租车充电示范站25个、共享充电桩示范小区39个。《上海市黄浦江苏州河滨水公共空间条例》正式施行,着力推动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南拓北延、苏州河滨水岸线断点辟通和品质提升,苏州河旅游水上航线开通试航。成功举办2022年世界城市日全球主场活动暨第二届城市可持续发展全球大会。深化基层社区民主参与实践,发布上海市参与式社区规划导则和社区新基建工作指引,社区新基建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完成。制定加强新时代拥军支前工作实施意见,健全退役军人服务保障网络,扎实做好双拥共建、国防教育、国防动员等各项工作。

  城市运行安全有序。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开展全市安全生产大检查,完成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推进危险化学品、城镇燃气、自建房、消防、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和工贸行业“百日清零行动”,各类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继续“双下降”。全力保上游资源采购、保本地能源储备、保机组出力稳发满发,成品油储备任务有力落实,上海LNG站线扩建项目正式开工,全市能源保供平稳有序。修订上海市粮食专项应急预案,大力推动粮食产购储加销各环节协同,实施全链条节粮减损,推进新一轮“优质粮食工程”,着力优化粮油物资、救灾物资、公共卫生物资等各类物资储备管理。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防范化解长效机制,P2P网贷机构全部停业退出,私募领域风险化解取得实质性进展,“保交楼”工作有序推进。深入推进“除隐患铸平安”“砺剑”“百日行动”等打击整治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积极化解信访矛盾,社会大局保持安全稳定。

  同时,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着力加以解决。一是经济持续恢复的基础仍不牢固。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对上海经济造成持续冲击,产业链供应链运行不畅,外部重大变量可能对经济恢复进程造成扰动。企业投资信心偏弱,居民消费意愿不足,外贸不确定性增加,扩大有效需求还需着力提振市场预期和信心。部分传统产业面临转型阵痛,部分行业企业增收不增利,特别是部分中小微市场主体生产经营仍然面临较大困难,经济平稳运行的微观基础仍需持续巩固。二是新动能需在改革开放创新中加快培育。对标排头兵和先行者要求,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需进一步探索试点,要素市场、国资国企、营商环境等重点领域改革需进一步深化推进。特别是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上海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建设任务艰巨,底层和共性关键技术需集聚优势力量攻关突破,产业生态和创新生态需更多依靠市场主体培育完善,畅通创新全链条壮大发展新动能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三是安全韧性城市建设需常抓不懈。极端情况下城市运行保障和应急管理体系亟待加强,极端气候影响下能源保供难度有所增加,经济金融领域风险需有效防范化解,社会治理精细化程度与高效组织动员水平需进一步提高。四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繁重。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物价面临上涨压力,“两旧一村”改造需要在新起点上加速推进,大气、水、土壤等生态环境治理成果需要持续巩固,教育、医疗、养老、托育、安居等领域仍有不少短板要补,人民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需要用心用情切实解决。

  二、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新一届政府各项工作的开局之年。总体看,2023年上海发展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外部环境动荡不安,世界经济滞胀风险加大,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同时也要看到,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不少有利条件。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有力提振了社会预期和发展信心,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强大动力。上海经济回稳向好态势正不断巩固,核心功能强、经济韧性足、发展潜力大、市场活力好,重大国家战略红利和多轮稳增长政策叠加效应持续释放,新产业新赛道加快形成经济新增长点。为此,全市上下要主动识变应变求变,善于危中寻机、化危为机,在克服短期波动中把握长期性趋势,在应对风险挑战中抢抓战略性机遇,在加快科技创新和结构调整中增创发展新优势,抓牢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以自身努力的确定性有效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努力开创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新局面。

  做好2023年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着眼“四个结合”,坚持“四个放在”,以实施国家战略任务为牵引,全面深化“五个中心”建设,持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新征程上继续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

  根据上述要求,与“十四五”规划、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和新一届政府提出的目标相衔接,建议2023年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见表五):经济综合实力在提质增效中稳步提升,全市生产总值增长5.5%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5%,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2%左右,单位建设用地生产总值提高7%左右。城市核心功能不断增强,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3%左右,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4件左右,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60家左右。人民生活品质在高效治理中稳步提高,新增就业岗位55万个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以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新增建设筹措保障性租赁住房7.5万套(间)左右。生态环境质量在绿色低碳转型中持续改善,环保投入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保持在3%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进一步下降,主要污染物重点工程减排量完成国家下达目标,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3%。

10.jpeg

表五 2023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三、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根据2023年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十二个方面工作:

  (一)全力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持续放大引领带动效应

  1.全面深化浦东引领区建设。推动浦东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及国家授权改革事项落地实施,在科技创新、人才发展、城市治理等重点领域深化改革系统集成。推动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政策在浦东特定区域复制推广,推进外高桥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优化升级,发展人民币离岸交易、跨境贸易结算和海外融资服务,着力提升场内全国性大宗商品仓单注册登记中心功能,新增25家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用好中央赋予的立法授权,动态完善立法需求清单,在新兴产业等领域配合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出台新一批浦东新区法规。

 2.深入实施“三大任务”。推动实施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建设行动方案,深化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外汇管理改革试点,完成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三期扩区,实施“首站临港”全球引才计划,加快打造独立综合性节点滨海城市。配合深化科创板注册制改革,完善“浦江之光”行动升级版服务机制,更好服务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全面完成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第二轮三年行动计划,率先开展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推进上海大都市圈建设,高水平共建G60科创走廊、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和环太湖、淀山湖、杭州湾等战略协同区,深化居民服务“一卡通”、医保一体化、公共资源交易一体化合作,深入推进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一体化治理,加快形成更多合作成果。

  3.着力提升“五个中心”能级。提升金融市场国际化水平,推进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建设,增强上海国际油气交易中心功能,深化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加快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申报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推动数字人民币应用,完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等重要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集聚培育高能级贸易主体,新认定一批贸易型总部和国际分拨示范企业,加快建设大宗商品创新示范区以及外高桥、虹桥、淮海新天地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全面推进内外贸一体化试点。着力提升航运服务功能,加快推进小洋山北作业区、罗泾港区改造一期、浦东综合交通枢纽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发展航运金融、船舶管理、海事法律等高端航运服务业。聚焦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力推进硬X射线、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磁-惯性约束聚变能源系统关键物理技术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深远海研究设施、钍基熔盐堆设施、无人系统设施等“十四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前期工作,推动张江科学城加快由园区向城区转变,加快打造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承载区。

  4.加快打造双向开放“三大平台”。全力办好第六届进口博览会,举办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分论坛和上海城市推介大会,提升“6天+365天”常年展示交易服务平台能级,加快进口博览会意向采购成交落地,提升进口集散功能,持续放大溢出带动效应。深化推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着力做强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核心功能,加快推进全球数字贸易港、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虹桥国际商务人才港等重点平台载体建设,强化大会展、大商务、大交通、大科创功能。积极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制度创新实践应用和复制推广,在生态环保、碳达峰碳中和、共同富裕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形成一批制度创新成果,全力推进水乡客厅、西岑科创中心、示范区线等重大项目建设,打造体现生态绿色理念的功能样板区。

  (二)全力扩大有效需求,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1.促进消费扩容升级。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持续扩大“五五购物节”及全球新品首发季、夜生活节、数字生活节等重大活动影响力,促进汽车、绿色智能家电、家居家装等大宗消费,支持消费市场创新发展。进一步集聚全球高端消费品牌,丰富高端服务消费供给,促进个性化旅游、文化体育、交通信息等服务消费扩容提质。实施新一轮城市商业空间布局规划,全力打造东、西两片国际级消费集聚区,布局一批高端消费综合体,加快形成首发经济、夜间经济、直播经济等特色商业地标,建设一批示范引领性的数字商圈商街。

  2.着力扩大有效投资。充分发挥国家各类投融资政策和工具作用,加快推进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基金)项目和设备更新改造贴息贷款项目建设,继续做好专项债券、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等重点项目储备申报,争取更多项目纳入支持范围。持续深化基础设施REITs试点,加快盘活存量资产形成投资良性循环。充分发挥重大项目牵引作用,全年计划安排重大工程正式项目191项,其中新开工15项,建成26项,另安排预备项目48项,全年投资额2150亿元。全力加快重大项目建设,推动上海市中医医院嘉定院区、竹园污水处理厂四期、杨高路改建工程等项目早日建成,加快建设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上海大歌剧院、世博文化公园、沪渝蓉高铁上海段、机场联络线等项目,开工建设白龙港污水处理调蓄工程、G15公路嘉金段改建等项目,加快推动轨道交通19号线、市域线南枫线、沪松公路快速化等一批项目前期工作。

  3.推动外贸保稳提质。深化落实各项稳外贸支持政策,提升出口信用保险、外汇套保、跨境人民币和外汇收支便利化等外贸金融服务支持,重点加大中小微外贸企业帮扶力度。深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全面推进口岸数字化转型。支持外贸企业拓市场、抢订单,推动中欧班列“上海号”增加开行频次,支持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扩大出口。加快发展跨境电商、离岸贸易、数字贸易、外贸综合服务等新型国际贸易,争创“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和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加快建设上海数字贸易国际枢纽港,加快集聚和培育一批海外仓企业主体,探索在综合保税区内开展部分产品保税再制造试点,持续扩大保税燃料油加注业务规模。

  4.持续释放稳增长政策综合效应。全面落实国家稳经济政策措施,延续实施扩投资、促消费、稳外贸、稳外资等政策,跨年度实施支持行业纾困、壮大市场主体等政策,强化财政资金统筹保障,保持稳增长政策力度。聚焦扩需求增量政策、强主体扶持政策、放权赋能改革政策、释放红利开放政策,再研究制订一批稳增长政策措施,优化规划土地、信贷融资、人才引育等政策环境,稳定经济发展预期。持续做好走访和服务企业工作,完善央企总部对接、外资企业政企沟通圆桌会议、重点民企定期联系等机制,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支持企业“小升规”“规做强”“强上市”,吸引更多企业总部和业务板块落户。开展“十四五”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组织实施第五次经济普查。

  (三)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教育、科技和人才资源融合集成

  1.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实施新一轮教育综合改革,推动“大思政课”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增强立德树人工作实效,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深化“双减”工作成效,新建一批家门口高质量幼儿园、九年一贯制学校,继续开展市特色普通高中创建,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深化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加快实施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计划、高校创新策源能力提升计划,着力建设前沿基地、协同中心和技术转移中心,推进民办高校实验实训中心等教育教学设施建设。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建好集成电路、储能技术、医学攻关等领域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优化职业院校布局,深化临港新片区产教融合试点核心区建设,支持培养企业新型学徒1万人。持续推进老年大学倍增计划,推出第一批老年教育智慧学习场景。落实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自闭症儿童教育指导中心建设。

  2.更大力度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把握科学研究范式变革机遇,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着力打造自立自强的战略科技力量。推进在沪国家实验室高水平运行,加快培育一批国家实验室上海基地,推进第二批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启动新一批市级重大科技专项,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高能级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布局,支持李政道研究所、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机构平台做大做强,积极筹建集成电路材料、流程智造等领域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联合重点领域科技企业开展“探索者”计划,积极打造国有企业原创技术策源地。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扩大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范围,落实放权松绑激发科技创新活力若干意见,开展高校院所综合授权改革试点。大力发展研发经济,制定实施创新型企业总部认定和奖励管理办法,引进和培育一批具备研发、销售、结算等复合功能的创新型总部。持续深化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推动上海技术交易所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交易机构。加快完善创新生态,提升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能级,探索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引导各类风险投资基金投早投小投科技,加快形成科学家敢干、资本敢投、企业敢闯、政府敢支持的创新创业环境。

 3.大力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构筑世界级人才平台,发挥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大科学项目、大科学装置的引才聚才作用,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开展海内外顶尖人才引育、科技领军人才队伍提升、青年科技人才队伍锻造、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振兴等工程,大力引进海内外“高精尖缺”人才。扩大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溢出效应,支持打造一流国际科学家组织,加快建设顶尖科学家国际联合实验室和顶尖科学家社区。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开展国家科技人才评价综合改革试点,推动落实海外人才出入境、停居留等保障措施,推进海外人才全周期管理服务“一件事”改革,推进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人才管理制度改革,开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激发人才发展活力。营造良好人才发展生态,构建高效便利的人才服务政策体系,持续优化人才安居服务保障。

  (四)全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提升实体经济发展能级

  1.促进重点产业提升能级。着力打造高端制造业增长极,推动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等行业扩产增能,推进电子信息制造企业产线智能化改造,支持汽车产业创新升级,新推广纯电动汽车12万辆、燃料电池汽车1000辆。实施投资促进“千项万亿”工程,制定新一轮技术改造三年行动方案,推进和辉光电二期、华谊合成气、正大天晴全球研发总部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提升燃气轮机等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能级,支持“链主”企业组织上下游开展技术协同创新,引导重点企业加强底层技术和硬科技研发,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促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基础研究、成果应用、工程技术等科技服务业,着力提升咨询、法律、检验检测等专业服务业能级,支持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交通运输、文旅会展等行业加快恢复发展。持续打响“四大品牌”,制修订国际标准15项,培育“上海标准”10项、“上海品牌”认证项目30项。

  2.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集群。深化提升三大先导产业“上海方案”,促进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发展,深入推进制造、设计、装备、材料、零部件等技术攻关,高标准推进电子化学品专区建设。推进生物医药研发经济和产业化高地建设,鼓励细胞治疗、合成生物学等前沿技术探索,支持新冠疫苗、治疗药物等研发和产业化,推动新药和创新医疗器械产品上市申请20个以上。促进人工智能推广应用,加快公共算力服务平台建设和运行,推动国际算法创新基地建设,加速智能穿戴、智能家居等终端系统技术产业化。大力培育“五型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实施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等新赛道行动方案和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等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落实氢能产业中长期规划,支持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积极筹建航空发动机、大飞机、核电装备等创新中心以及大纤维创新策源基地、新材料中试基地等平台载体,推进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

  (五)全力推进改革开放攻坚突破,激发经济发展活力动力

  1.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新评估体系全面加大改革力度,深化营商环境创新试点,聚焦政务服务、企业服务、市场竞争、监管执法等重点领域制定实施优化营商环境6.0版行动方案,提振各类市场主体预期和信心。优化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进一步深化市场主体准入和退出制度改革、“一业一证”“一照多址”“一证多址”改革,推进实施企业设立、变更、注销登记全程网办,拓展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适用范围,完善轻微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清单制度体系。深入推进“一网交易”改革,加快全要素、全资源市场化配置“一张网”建设。全面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持续推动重点领域实施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建立健全企业破产重整信用修复机制,推行市场主体专用信用报告替代有无违法记录证明。加强公平竞争审查,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

  2.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实施科技、改革、治理、金融、人才、开放六大强企计划,不断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完善国资监管体系,优化国有投资运营公司功能。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加快战略性专业化重组整合,推动资源向优势产业、优质企业和优秀企业家聚集。构建国有资本新型投资体系,加强投资平台与母基金协同,完善投资后评估管理。持续推动企业上市发展,提升上市公司价值创造能力。持续深化国资国企资源利用改革创新,以市属国企为抓手,推动存量建设用地盘活转型。弘扬企业家精神,健全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深化职业经理人薪酬制度改革,持续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和民间投资发展政策举措,健全多层次政企沟通协商机制,推进南虹桥、张江、市北高新等民营企业总部集聚区建设。支持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引导平台企业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开展中小企业质量提升帮扶行动和清费减负系列行动,加快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深化普惠金融顾问服务,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累计超过700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累计超过5000家,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4万家。

  3.积极推进制度型开放。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深入实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和新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深化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促进外资扩增量稳存量提质量,完善重大外资项目工作专班机制,引导外资更多投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推动标志性外资项目落地。落实新修订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政策,培育一批事业部总部企业,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60家、外资研发中心25家。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桥头堡建设,积极争取长三角区域性“一带一路”综合服务平台实体获批落地,做强做实上海市服务中心功能,为“走出去”市场主体提供全方位专业化公共服务。落实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求,推动上海实施方案落地见效。扎实推进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持续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围绕产业协作、劳务协作、消费帮扶不断提升对口地区可持续内生发展动力。

  (六)全力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加快打造国际数字之都

  1.打造经济数字化动力引擎。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落实数据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打造高端数字产业集群和数字赋能体系,推动“张江在线”“长阳秀带”“虹桥之源”在线新经济生态园加快发展,培育首批“工赋链主”企业,新建智能工厂50家。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推进5G网络建设和深度覆盖,开展智能制造数字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加快建设国家级数据交易所和国际数据港,完善新型数据交易机制,制定实施公共数据开放细则,建设数据交易云和数据资产链,提升数据交易规模能级。完善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强化个人信息保护。

  2.丰富生活数字化场景应用。推动构建精准、普惠的数字生活服务体系,优化升级一批生活类重点场景。升级“便捷就医服务”应用场景,实现全市公立医疗机构跨省直接结算医保“一码通”全覆盖。升级教、学、管、考、评等环节教育应用场景,深入推进全国教育数字化转型试点区建设,建设一批数字化赋能示范校。升级网上医院助老安、数字伙伴随身伴、为老服务一键通等应用场景,推广“养老院+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持续推进数字服务适老化和无障碍改造。升级“便捷出行”“快捷停车”“一键叫车”等应用场景,加快MaaS系统2.0版建设。

  3.提高治理数字化应用实效。聚焦“高效办成一件事”,持续升级“一网通办”,推动“随申办”为民为企服务迭代升级,深入推行免申即享、“好差评”和帮办制度,提升“好办”“快办”“智能办”“不见面办理”等智能服务水平。深化长三角“一网通办”,完善长三角公共数据指标库,建立三省一市数据和电子证照供需对接机制。聚焦“高效处置一件事”,出台新一轮“一网统管”三年行动计划,精心开发应用场景,强化跨部门联勤联动。完善城市运行数字体征系统,初步建成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协同提升城市全生命周期管理水平。推动“12345”市民服务热线数字化、制度化、品牌化,提升“一号响应、一线通达”服务管理效能。深化智慧公安赋能,加快构建智能化城市安全预警体系。

  (七)全力优化城市空间格局,打造城市发展新增长极

  1.强化主城区中心辐射功能。促进现代服务业高水平发展,加快高端要素资源向外滩—陆家嘴—北外滩、世博—前滩—徐汇滨江、杨浦滨江、苏河水岸经济发展带、中环经济发展带等重点区域集聚,加快桃浦智创城、虹桥智谷、大零号湾等重点区域建设,提升经济密度和创新浓度。强化中央活动区功能复合,加快高端商务载体建设,着力打造世界级城市会客厅。高水平开发建设“一江一河”,进一步丰富黄浦江、苏州河两岸的公共空间、文体旅产品和人文景观,加快打造世界级滨水空间。

  2.全面推进五个新城建设。持续导入高能级、高水平项目资源,加快建设新城中心、产业社区、老城社区等示范样板区,推动企业总部、研发创新、要素平台、公共服务等功能加快向新城集聚,提升已导入的功能性机构能级。打响“一城一名园”品牌,加快建设嘉定国际汽车智慧城、青浦长三角数字干线、松江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奉贤东方美谷、南汇数联智造,鼓励更多科技企业落户新城,打造新城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推进“一城一枢纽”规划建设,加快建设轨道交通12号线西延伸、嘉闵线、南汇支线等重大交通项目,完善新城内部综合交通系统。加快打造“一城一中心”,在教育、文化、体育、旅游、保障性住房等领域集中布局一批优质资源和公共服务设施,打造高品质生活示范地。推动实施“一城一绿环”,全面启动绿环主脉贯通道和重要节点建设,加快构建新城蓝绿交织、城绿相依的“大生态”格局。

  3.加快南北转型发展。统筹推进产业转型、空间转型和治理转型,打造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要承载区,建设内通外联的交通网络,推动公共服务补短板、提品质。推进宝山深化与宝武战略合作,大力培育新材料、生物医药、绿色低碳等新兴产业集群,建设吴淞、南大、环上大等重点转型地区,加快构筑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提升产城融合、服务完备的城市功能。推动金山加快建设打响“上海制造”品牌的重要承载区,发展壮大新材料、智能装备、生命健康、信息技术等产业,培育壮大生物医药、新型显示、无人机、碳纤维复合材料等一批特色新兴优势产业,推动滨海地区、上海湾区高新区、碳谷绿湾等重点转型区域发展。

  (八)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化农业农村

  1.加快发展都市绿色现代农业。保障粮食和蔬菜等农产品有效供给,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新增建设和改造提升,粮食生产量保持在171万亩以上,建设高标准农田3万亩,巩固提升30万亩规模化常年菜田。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加快建设上海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和畜禽种业基地,新建或提升高标准良种繁育基地2000亩,新建粮食生产无人农场1万亩。加快横沙新洲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高标准建设苏北、皖南域外农场,为市民提供更加安全优质的农副产品。推进农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培育一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路线,集聚发展重点乡村旅游村、星级民宿。

  2.着力提高乡村建设水平。落实乡村建设行动推进方案,启动建设新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评定一批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加强乡村特色风貌塑造和环境提升,培育示范村乡村特色产业。开展10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以镇域为单位统筹各类乡村建设行动空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优化工程,制定相关支持政策和长效管护指导意见,打造“美丽庭院”10万户。持续平稳推进农民相对集中居住,试点建设高品质农民平移集中居住区。

  3.着力促进农民增收。研究制订第三轮农村综合帮扶政策,规范“造血”项目收益使用,着力提高生活困难农户收入。积极推进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搭建区级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平台,推动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稳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支持松江、奉贤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鼓励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住宅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更大力度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培育高素质农民2400人以上,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九)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1.扎实做好稳就业工作。实施就业优先战略,配合制订《上海市就业促进条例》,强化创业带动就业,推进落实援企稳岗扩就业政策举措。进一步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力度,积极做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帮扶。规范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保障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长江退捕渔民、残疾劳动者等重点群体稳定就业。落实好灵活就业人员支持政策,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实施职业技能培训标准化建设工程,深化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全年完成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00万人次。

  2.持续完善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扎实促进共同富裕,推进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推动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落实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等制度改革,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统筹提高养老金、医保、低保、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保障待遇标准。扎实做好蔬菜、猪肉、粮油等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促进产供销对接,加强价格监测和市场监管,及时启动价格补贴联动机制,切实保障好困难群体基本生活。

  3.推进人口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着力办好民心工程和民生实事,全面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持续优化基本公共服务标准。进一步提升人口服务管理水平,完善生育配套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实施基本养老服务项目清单,健全床位轮候制度,全年新增养老床位5000张、改建认知障碍照护床位2000张、新增社区长者食堂40家,优化长护险服务。积极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升级优化儿童友好空间布局,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0所,新增公办幼儿园托班托额2000个、社区托育托额3200个。加快健康上海建设,深化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加快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建设,打造一批社区卫生服务标杆机构,实施新一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行动计划,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建设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推进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项目,建成上海博物馆东馆、世界技能博物馆等重大文化设施,规划建设上海工业博物馆,打造“社会大美育”示范服务点100个,持续打响“演艺大世界”等文创品牌。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推动国际旅游度假区核心区功能提升,深度演绎“乐游上海”艺术季等十大文旅主题,升级“一江一河游览”等一批文旅精品,办好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周等一批重大节展,加快建设都市旅游首选城市。加快发展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新建改建市民健身步道80条、健身驿站80个、市民运动球场150片、益智健身苑点600个,举办上海网球大师赛等国际赛事,办好上海马拉松、上海赛艇公开赛等自主品牌赛事,做好亚运会等重大赛事参赛保障。

  4.持续改善市民居住条件。启动新一轮共有产权保障住房申请供应,推动廉租住房“应保尽保”,落实新修订的《上海市住房租赁条例》,新增建设筹措保障性租赁住房7.5万套(间)左右。全面提速“两旧一村”改造,完成中心城区零星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12万平方米、小梁薄板房屋等不成套旧住房改造28万平方米,新启动城中村改造项目10个。实施旧住房更新改造1000万平方米,加强历史风貌区老旧住房修缮和保护,完成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3000台。坚持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支持刚性和改善性居民住房需求,满足房地产行业合理融资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十)全力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上海

  1.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进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意见和碳达峰实施方案,着力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推进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创新,推动分布式光伏布局建设和氢能协同开发利用。发展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打造上海碳中和产业园,新培育绿色制造企业50家、零碳示范工厂5-10家。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淘汰落后产能450项。办好上海国际碳中和技术、产品与成果博览会,建立和完善碳普惠体系,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新风尚。

  2.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实施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迈向建设美丽上海新征程的实施意见,深入推进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启动实施第三轮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强化臭氧污染防治,持续深化挥发性有机物治理,进一步加大老旧机动车和非道路机械淘汰力度。实行河湖长提级管理,加快推进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四期、吴淞江工程新川沙河段和苏西闸工程建设,做好长江口咸潮防御,持续开展入河入海排污口整治和长效管理,完成河道整治150公里。完善土壤环境管理制度,深入开展土壤污染隐患排查整治。完成第三轮金山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巩固垃圾分类长效机制,全面推进“无废城市”和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示范城市建设,促进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加快生物能源再利用三期等一批湿垃圾处置设施建设,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3%。

  3.着力提升绿色生态空间功能。系统推进建设环城生态公园带,建成第二批环城公园项目,加快世博文化公园南区、三林楔形绿地等建设,新建公园120座,新增绿地1000公顷、绿道200公里、立体绿化40万平方米。全面深化林长制,新增森林面积4万亩。提升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预警能力,扎实开展自然保护地和湿地保护,加大力度保护生物多样性。细化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工作。全面实施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第五轮三年行动计划,支持崇明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开展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栖息地质量提升工程。

  (十一)全力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提升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

  1.着力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附属空间对外开放、为民所享,促进建筑、滨水、街道、绿化、地下空间等城市空间品质提升,建成“美丽街区”100个,设置优化公共空间休憩座椅5000处。结合“美丽家园”、绿色社区创建及桥下空间改造提升等工作,深入推进城市微更新。进一步健全城管综合执法体制,深入推进小区物业管理、街面环境治理、环境污染防治等专项执法行动。健全城市管理标准体系。

  2.进一步深化社会治理创新。划小做实基层治理单元,优化社区网格运行机制,充实壮大社区工作者力量,着力促进居村委会优化设置。以参与式社区规划为抓手,推行基层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推动市级参与式社区规划实践基地建设,着力激发基层多元共治活力。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上海版,构建更加便民温馨的家门口信访服务体系,扎实做好人民建议征集工作。持续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强化军民协同,加强全民国防教育,深化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完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措施,进一步做好就业安置、军休服务、抚恤优待、双拥共建等各项工作,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十二)全力织密城市防护网,打造安全韧性城市

  1.持续优化疫情防控工作。准确把握疫情防控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坚持科学防治、精准施策,优化防控措施,确保平稳转段和社会秩序稳定。持续加强医疗资源储备,着力提升医疗诊治能力,深化完善分级分类诊疗体系,保障群众就医用药,重点做好老年人和患基础性疾病群体的防控,全力保健康、防重症。加快推进感染高风险、60岁及以上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加强免疫接种,强化重点机构防控,加大力度普及科学防护知识,进一步提升个人防护能力,引导市民当好个人健康第一责任人。加快新疫苗、新药物研发转化,为疫情防控提供科技支撑。

  2.切实保障能源和粮食安全。着力提高能源保供能力,全面提速重大能源项目建设,建成崇明—五号沟天然气管道、重燃试验电站F级保障机组等项目,加快上海LNG站线扩建项目等建设,开工建设一批燃机项目,力争外电入沪工程早日开工,加快推动首批深远海海上风电开发,实施煤机“三改联动”和吴泾、宝钢机组高温亚临界综合升级改造示范。进一步加强迎峰度夏(冬)能源保供,做好气电煤资源采购和联调联动,优化用电用气负荷管理,规范能源储备管理,确保高峰季供用能安全。加强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推进市级储备粮库迁建和区中心粮库建设,深化战略和应急物资储备安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完善物资储备电子政务网络省级平台。深化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加强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严守耕地红线。深化“优质粮食工程”建设,提升绿色储粮技术应用覆盖率,促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3.坚决守牢城市安全底线。压实安全生产责任,紧盯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城镇燃气、自建房、消防、交通运输、食品药品、特种设备、人员密集场所等重点行业领域,全面排查和整治各类风险隐患,坚决防范遏制较大及以上事故发生。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推进上海市第一次自然灾害风险普查成果运用,分类细化极端天气应急处置方案和机制,深化长三角应急管理协同发展,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助能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完善地方金融风险制度,稳妥做好债券违约、非法集资等风险处置工作。高效运作新型现代警务机制,严密防范、严厉打击突出违法犯罪活动,深化完善矛盾多元预防调处化解机制,深入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上海。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