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海市2004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5年预算草案的报告(摘要) 2005-02-03
字号:

(2005年1月22日上海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上海市财政局局长 刘红薇

  一、2004年预算执行情况
  (一)2004年全市财政收支执行2004年,地方财政收入1119.7亿元,比上年增长24.5%,完成预算109.4%,加上中央返还税收基数、其他专项收入、补助和上年结转、调入资金、部分区县动用历年结余等400亿元,减去定额上解中央120亿元,收入总计1399.7亿元;地方财政支出1395.7亿元,比上年增长26.6%,完成预算109.7%,加上部分区县列支预算周转金2.6亿元,支出总计1398.3亿元。全市财政收支执行结余1.4亿元。
  (二)2004年分级财政收支执行2004年,市本级财政收入410.7亿元,比上年增长23.5%,完成预算108.8%,加上中央返还税收基数、其他专项收入、补助和上年结转、调入资金等166亿元,减去定额上解中央81.4亿元,收入总计495.3亿元;市本级财政支出495.3亿元,比上年增长20.5%,完成预算111.8%。市本级财政收支执行平衡。
  2004年,区县级财政收入709亿元,比上年增长25.1%,完成代编预算109.8%,加上中央和市两级返还税收基数、其他专项收入、补助和调入资金、部分区县动用历年结余等234亿元,减去定额上解中央38.6亿元,收入总计904.4亿元;区县级财政支出900.4亿元,比上年增长30.2%,完成代编预算108.6%,加上部分区县列支预算周转金2.6亿元,支出总计903亿元。区县级财政收支执行结余1.4亿元。
  2004年预算执行特点:1.财政收入平稳增长。2004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在连续十一年增幅高于全市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基础上,增长24.5%,超额完成预算96.4亿元,体现出全市各条战线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与推进经济结构优化有机结合,以及在经济运行效益提高的基础上协同加强税收征管的成效。
  2.财源基础较为稳固。遵照市委、市政府决策,立足增强城市综合功能,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努力培育和夯实两级财源基础。科教兴市主战略的实施,推动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快速增长;综合投资环境的改善,市级大型企业在市场驱动、国企改革和经济政策激励多重作用下税收同比增长;区县实施分类指导、差别政策的财税体制改革,中心城区的现代服务业税收、郊区的先进制造业税收收入同比增长,市与区县两级财政收入同步等幅增长,两级财源基础承受国内外经济多方面变动因素影响的能力有所提高。
  3.财政支出有保有压。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意图,财政支出体现有保有压要求。合理控制投资规模,基本建设支出在增幅同比下降的同时,确保“三港两网一江”、四大产业基地、第二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轨道交通等重点建设项目的资金需求。加大解决民生问题的投入,着力推进“万人就业项目”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综合减负,增加对特殊困难群体的救济帮困经费,扩大廉租房受益面,确保社会保障资金良性运作。落实政府转变职能和加强公共服务所需财力,推进政府网站、计算机超算中心、知识产权等公众咨询服务平台建设,探索改革事业单位财政供养机制,扩展政府购买社会中介服务范围。
  4.公共支出均衡保障。在市级财力继续适度下沉区县的同时,调整完善市对区县的转移支付办法。转移支付重点向困难区县倾斜,确保义务教育、公共卫生预防保健等7个公共项目达到最低财力保障标准,补贴郊区农民养老、农村合作医疗、促进非农就业、“三个集中”等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就业的8类特定项目,进一步均衡各区县的公共支出保障水平。各区县也更加注重优先保障公共支出项目,规范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等支出标准,提高社会公益性事业费用。全市各区县义务教育生均经费最高与最低相差倍率,从上年4.8降为2.7。
  二、2005年预算草案
  2005年上海地方财政收支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八届六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实现“两个率先”的上海发展定位,按照“健全公共财政体制”的总体要求,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发挥协同理财效能,改善依法理财治税环境;实行松紧适度的稳健财政政策,确保财政收入与全市生产总值同步持续增长;推进分类核算的预算管理改革,力求财政支出的公共性、有效性和均衡保障;规范科学精细的财税基础管理,实现各级财政收支平衡。
  (一)2005年全市财政收支预算2005年,地方财政收入预算1273.2亿元,比2004年增长13.7%,加上中央返还税收基数、其他专项收入、补助和上年结转等378.7亿元,减去定额上解中央120亿元,全市收入总计1531.9亿元;地方财政支出预算1531.9亿元,比2004年增长9.8%。全市财政收支预算平衡。
  (二)2005年分级财政收支预算2005年,市本级财政收入预算463.2亿元,比2004年增长12.8%,加上中央返还税收基数、其他专项收入、补助和上年结转等118.2亿元,减去定额上解中央81.4亿元,市本级收入总计500亿元;市本级财政支出预算500亿元,比2004年增长0.9%。市本级财政收支预算平衡。
  2005年,区县级财政收入预算810亿元,比2004年增长14.2%,加上中央和市两级返还税收基数、其他专项收入、补助等260.5亿元,减去定额上解中央38.6亿元,区县级收入总计1031.9亿元;区县级财政支出预算1031.9亿元,比2004年增长14.6%。区县级财政收支预算平衡。
  三、为全面完成2005年预算任务而努力
  新的一年,我们将在中央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人大的监督帮助下,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落实市人大《上海市市级预算审查监督规定》的要求,加强税收征管,规范预算管理,发挥政策效能,改善财税秩序,确保全面完成2005年预算任务。
  (一)加强税收征管。一是在认真总结上海市财税体制改革第一步实施成功的经验基础上,做好第二步继续推进的工作衔接,确保市级税收户管有序属地,税收征管不断不乱。二是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为契机,加快税收属地的征管体制和组织架构调整到位,实现税收征管的扁平化、专业化、规范化,提高财税内审和业务监管能力。三是加快财税信息化建设,结合推行纳税评估和财源分类管理制度,宣传纳税人申办涉税事项的义务和责任,严厉打击偷逃骗退税行为,进一步提升税收征管和服务的质量、效率,确保实现预算收入目标。
  (二)规范预算管理。一是在严格预算内资金管理的同时,从全面推进预算外资金收缴分离改革入手,进一步强化“收支两条线”运作。二是试行分类会计核算的预算管理,建立备选项目库,试行项目预算滚动管理,实现部门专项预算“零基法”。三是结合事业单位改革进程,试行公共支出项目的“公共性评判”,分类界定事业单位的性质、功能,按满足公共需求的数量和质量,分别实行预算保障、政府购买和财政补贴。探索运用政府购买方式,促进政府转变职能,发展现代服务业。
  (三)发挥政策效能。一是密切关注宏观调控成效和经济运行态势,及时发现财经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二是剖析现有政策兑现不到位的原因,加强宣传服务,发挥中介机构作用,建立政策兑现评估机制。三是针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薄弱环节,积极完善推进科教兴市主战略实施的财税政策,抓紧研究促进本市循环经济发展、资源节约型城市建设的财税政策,促进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的财税政策,促进积极就业和“三个集中”的财税政策。
  (四)改善财税秩序。一是结合政务公开,拓展财税网站应用功能,提高财税公共服务项目网上办事比例,加快12366财税咨询热线建设,在方便公众查询财税法规政策和监督财税运行的同时,宣传公民依法申办财税事项的权利、义务。二是以推行财税机关行政信用分类管理制度为契机巩固行风评议成果,以强化“两权”监督为重点深化党风廉政建设,以身边闪光点激励财税团队精神,以违法违纪案例警戒自律意识,严肃政纪。三是加快建立财税部门和有关单位协同强化会计监管的机制,抓紧解决区县财政局会计监管力量不足的问题。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