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海市2005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6年预算草案的报告(摘要) 2006-01-28
字号:

(2006年1月20日上海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上海市财政局  

  一、2005年预算执行情况
  
  (一)2005年全市财政收支执行

  2005年,地方财政收入1433.9亿元,同比增长20.7%,完成预算103.9%,加上中央返还税收基数、其他专项收入、补助和上年结转、调入资金等366.3亿元,减去定额上解中央120亿元,收入总计1680.2亿元。
  2005年,地方财政支出1660.3亿元,同比增长19%,完成预算108.4%,加上中央归还历年欠地方出口退税区县作支出结转的15.4亿元、部分区县列支预算周转金0.6亿元,支出总计1676.3亿元。全市财政收支执行结余3.9亿元。
  
  (二)2005年分级财政收支执行

  2005年,市本级财政收入553.3亿元,同比增长16%,完成预算101.2%,加上中央返还税收基数、其他专项收入、补助和上年结转等131.4亿元,减去定额上解中央81.4亿元,减去返还给已经实行“税收属地征管、地方税收分享”财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浦东等8个区的收入基数61.1亿元,收入总计542.2亿元;市本级财政支出542.2亿元,同比增长9.5%,完成预算108.4%。市本级财政收支执行平衡。
  2005年,区县级财政收入880.6亿元,同比增长23.9%,完成代编预算105.6%,加上中央和市两级返还税收基数、其他专项收入、补助和调入资金等234.9亿元,加上市级返还给已经实行“税收属地征管、地方税收分享”财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浦东等8个区的收入基数61.1亿元,减去定额上解中央38.6亿元,收入总计1138亿元;区县级财政支出1118.1亿元,同比增长24.2%,完成代编预算108.4%,加上中央归还历年欠地方出口退税区县作支出结转的15.4亿元、部分区县列支预算周转金0.6亿元,支出总计1134.1亿元。区县级财政收支执行结余3.9亿元。
  2005年预算执行特点:
  1.收入总量稳步增长,增幅有所回落。2005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在连续十二年增幅高于全市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基础上,克服市场供求关系和能源、原材料价格等经济环境变化影响,总量增长20.7%,增幅比去年回落3.8个百分点。
  2.收入结构继续优化,财源更趋合理。2005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分布结构体现经济结构战略调整要求,继续优化,更趋合理。从财源的产业分布看,三产税收增幅高出二产10个百分点,高出的幅度比2004年有所提高,反映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从税种分布看,所得税收入增长继续快于流转税,占全部地方收入的比重继续上升,体现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持续改善;从地域分布看,区域税收与发展重点相一致,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郊区先进制造业税收收入同比增长,产业合理布局的效应日益显现。
  3.优化支出,着力解决民生问题。落实财政支出公共性要求,市与区县两级财政支出以民为本,调增专项预算安排,合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和抚恤支出;增加医疗卫生支出,落实“医保服务点建设”市府实事项目等;及时化解突发灾情、疫情,快速拨付抗灾防疫专项资金。
  4.集中财力,重点落实战略需求。着眼本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领域,市级集中新增财力和优化支出结构挤出的财力,重点落实事关城乡发展全局的战略需求。落实科教兴市主战略,增加专项资金投入;推进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建设支出保证轨道交通、长江隧桥、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等城市基础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重点项目建设;确保三项法定增长支出项目的财力保障,市本级教育、科学、农业支出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同时,各区县结合全市区域功能定位,战略性财政投向更加明确,重点加快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一城九镇”建设和各区县市级工业园区等开发。
  5.扩大转移支付,均衡区县公共支出。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根据区县财力强弱和财力保障需求分类分批分三年推进财税体制改革,逐步缩小各区县的财力差异;增加对困难区县的转移支付,努力实现区县基本公共支出保障均衡化。同时,在兑现财税体制改革区县基数返还的基础上,市级分享新增财力全部用于扩大转移支付规模,重点用于区县低保、廉租房补贴和崇明“三岛联动”,以及财力相对困难区县的义务教育、公共卫生预防保健、郊区老年农民养老、农村合作医疗、乡镇卫生院改造等基本公共服务支出。
  
  二、2006年预算草案
  
  2006年上海地方财政收支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八届八次全会精神,按照国家对上海的战略定位,实现“两个坚持”、“四个确保”。“两个坚持”,即:坚持以健全公共财政体制为主线,适应和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坚持发挥政府各部门协同理财治税效能,增强政府财政的收入分配、资源配置、经济调节、财政监督等职能的运作能力。“四个确保”,即:确保财政收入与全市生产总值同步增长;确保政府公共保障财力合理配置;确保科教兴市主战略等经济社会发展重点有效实施;确保财税依法诚信运作。
  
  (一)2006年全市财政收支预算

  2006年,地方财政收入预算1600.2亿元,比2005年增长11.6%,加上中央返还税收基数、其他专项收入和补助等317.8亿元,减去定额上解中央120亿元,全市收入总计1798亿元。
  2006年,地方财政支出预算1798亿元,比2005年增长8.3%。全市财政收支预算平衡。
  
  (二)2006年分级财政收支预算

  2006年,市本级财政收入预算618亿元,比2005年增长11.7%,加上中央返还税收基数、其他专项收入、补助等91.5亿元,减去定额上解中央81.4亿元,减去返还给已经实行“税收属地征管、地方税收分享”财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浦东等8个区的收入基数61.1亿元,市本级收入总计567亿元;市本级财政支出预算567亿元,比2005年增长4.6%。市本级财政收支预算平衡。
  2006年,区县级财政收入预算982.2亿元,比2005年增长11.5%,加上中央返还税收基数、其他专项收入、补助等226.3亿元,加上市级返还给已经实行“税收属地征管、地方税收分享”财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浦东等8个区的收入基数61.1亿元,减去定额上解中央38.6亿元,区县级收入总计1231亿元;区县级财政支出预算1231亿元,比2005年增长10.1%。区县级财政收支预算平衡。
  
  三、为全面完成2006年预算任务而努力
  
  新的一年,我们将在中央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人大的监督指导下,积极贯彻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认真执行市人大《上海市市级预算审查监督规定》,依托构建纳税信息处理、纳税登记、咨询服务、国库收付、政府采购五大财税信息平台,切实做好稳定收入增长、提升支出效益、落实财税政策、强化财税监督等各项工作,确保全面完成2006年预算任务,为顺利实现“十一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
  (一)稳定收入增长。一是全面实行财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在认真总结市与区县财税体制改革两步半实施的基础上,全面推行“税收属地征管、地方税收分享”的改革目标模式,做好各项衔接和体制性政策兑现工作,实现体制改革促进税收稳定增长的预期效益。二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结合区县功能定位,深化分类指导、差别政策,进一步完善市与区县财政管理体制,规范区县与乡镇、街道的财政分配关系,改善财政转移支付,落实市、区县科教兴市和社会保障、稳定专项资金安排,提升地方政府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和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的财政保障能力。三是加强税收征管。以建设纳税信息处理平台为切入点,进一步提升税收征管和服务的质量、效率;做好预案,切实执行中央统一部署的税收制度分步改革;建立适应国际大都市管理要求的税收征管模式,强化税源管理,严厉打击偷逃骗退税行为,确保实现预算收入增长目标。
  (二)提升支出效益。一是实行分类核算的预算支出管理。基本支出继续实行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完善公用经费标准和分配办法;项目支出以三级预算项目库、三边功能预算、三年滚动预算、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原则为主要内容,探索“3+1”管理模式。二是深化国库管理制度改革。以建设预算资金国库收付平台为切入点,理顺各类部门资金收付流程,加强对各级、各部门资金收付情况的监控;继续扩大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在市级机关的改革试点范围,进一步规范政府分配秩序,提高财政预算资金使用效率。三是规范政府采购运作。以建设政府采购信息共享平台为切入点,加快建设综合性的政府采购电子信息和交易系统,实行分级管理、联网运行,有效体现政府采购目的。
  (三)落实财税政策。一是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以健全财税咨询服务平台为切入点,充分发挥12366咨询服务热线的作用,通过上海财税网站,整合各项财税咨询服务资源,将已经制定的各项财税政策宣传好,促进政府各相关部门和企业对各类财税政策的全面把握、充分应用。二是完善政策落实机制。以落实科教兴市政策为重点,加强对政策落实情况的定期专项检查,加强对财税部门、政府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的政策培训,构建各部门之间及时沟通、信息对称、协调统一的政策实施机制,改进政策审批程序,突破政策落实瓶颈,在落实科教兴市主战略及市委、市政府改革发展决策中,充分发挥公共资金和财税政策的引导、扶持、支撑作用。三是拓宽政策运用视角。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现行政策落实中发现的新问题,积极调查研究,从创新投入机制、延伸政策领域、完善政策内容的角度,调整优化财税政策,以适应改革发展的新形势。
  (四)强化财税监督。一是加强财务会计监督。建立财务会计监管的协同、自律和制约机制,健全中介服务和重点责任人员监管体系,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发挥财务会计监督在财政收支、财税行政执法以及社会涉财、涉税事务等领域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完善以纳税信用、预算信用、财务会计信用和财税行政信用为主要内容的财税信用等级分类管理,促进社会诚信。二是规范税收征管秩序。以建设纳税登记管理平台为切入点,统一集中管理全市企业税收户管登记,加强与工商、质量技监等政府部门的信息比对,有效实施对企业法人、财务人员、资本、资产等方面变动情况的监控,从源头上完善企业属地征管,遏制户管无序流动。三是提高财税执法能力。以推行财税行政信用分类管理制度为契机,切实深化财税政务公开,提高财税运作透明度,加强财税行政执法的社会监督;以强化“两权”监督为重点深化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财税文化建设和全员继续教育,提高财税系统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强化财税监督效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