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市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承担。
2013年,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利用12340社情民意调查专线,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全市13岁及以上市民中开展调查,共获取成功样本1008份。本次调查采用五分评价法,其中5分为很好、4分为较好、3分为一般、2分为较差、1分为差,且各项语言能力的评分仅针对所有表示“会/会一些”该种语言的市民。市民语言能力的区分标准:“听”指能听懂广播、谈话;“说”指能进行人际交流;“读”指能阅读书报;“写”指能进行基本文体写作。调查主要结果如下。
一、97%的市民表示会或会一些普通话
(一)97%的市民表示会或会一些普通话
97%的市民表示“会/会一些”普通话。分年龄看,13~40岁市民中表示“会/会一些”普通话的比例为100%,41~60岁为96.9%,61~70岁为95.5%,71岁及以上为89.4%。
(二)绝大多数市民普通话“听说读写”能力在3分及以上
以普通话“听说读写”四项能力看,认为自己能力在3分及以上的市民比例,“听”为94.5%,“说”为91.1%,“读”为90.3%,“写”为88.6%。
(三)各年龄段“说”的差距大,“写”的差距小
市民的普通话“听说读写”能力总体上呈现随年龄升高而下降的趋势。其中,各年龄段“说”的能力差距最大,13~20岁市民平均为4.3分,比71岁及以上市民高1.1分;“写”的能力差距最小,13~20岁市民平均为4.1分,比71岁及以上市民高0.7分。另外两项能力的同比差距,“听”为相差0.8分,“读”为相差0.9分。
(四)学历越高普通话能力越强
市民普通话四项能力总体上呈现随学历升高而上升的趋势。其中,“硕士及以上”市民四项能力平均分均为最高,为4.6~4.8分之间;“小学及以下”市民四项能力平均分均为最低,为2.8~3.5分之间。“初高中”和“大专和本科”的四项能力在3.5~4.5分之间。
(五)沪生市民普通话能力总体上与非沪生市民无大差异
上海出生的市民普通话“听说读写”四项能力的平均分依次为4.2分、3.8分、3.9分和3.7分,与非上海出生的市民的四项能力相比,“听读”的平均分相同,“说写”均低0.1分,总体上无大差异。
二、81.4%的市民表示会或会一些上海话
(一)81.4%的市民表示会或会一些上海话
81.4%的市民表示“会/会一些”上海话。分年龄看,13~20岁市民中表示“会/会一些”上海话的比例为78.8%,21~40岁为68.6%,41~60岁为86.2%,61~70岁为93%,71岁及以上为89.4%。
(二)不足八成市民上海话“听说”能力在3分及以上
认为自己能力在3分及以上的市民比例,“听”为79.3%,“说”为74.4%。
(三)各年龄段“说”的差距大,“听”的差距小
市民上海话“听说”两项能力总体上呈现“两端低,中间高”的倒U型分布,即青少年群体和老年群体的能力相对较差,中青年群体的能力相对较好,并且“说”的差距大,各年龄组之间同比差距为1.2分;“听”的差距小,各年龄组之间同比差距为0.6分。
(四)小学及以下学历市民上海话能力最低
市民上海话“听说”两项能力呈现随着学历升高而先升后降的趋势。其中,“大专和本科”市民两项能力平均分最高,分别为“听”4.4分,“说”4.1分;“小学及以下”市民平均分最低,分别为“听”3.8分,“说”3.6分(表1)。
表1 分学历阶段上海市民上海话应用能力评分
单位:分
学历阶段 | 听 | 说 |
小学及以下 | 3.8 | 3.6 |
初高中 | 4.2 | 3.9 |
大专和本科 | 4.4 | 4.1 |
硕士及以上 | 4.3 | 3.6 |
(五)沪生低龄市民上海话水平堪忧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海出生的市民中,13~20岁市民上海话“听说”能力均为各年龄段最低。其中,“听”的能力平均分为3.9分,低于上海出生市民平均分0.4分;“说”的能力平均分为3.1分,低于上海出生市民平均分1分。
三、47.5%的市民表示会或会一些英语
(一)47.5%的市民表示会或会一些英语
47.5%的市民表示“会/会一些”英语。分年龄看,13~20岁市民中表示“会/会一些”英语的比例为92.3%,21~40岁为75.7%,41~60岁为33.9%,61~70岁为21%,71岁及以上为19.5%。
(二)约三成市民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在3分及以上
认为自己能力在3分及以上的市民比例,“听”为30.4%,“说”为28.4%,“读”为31.1%,“写”为28.7%,均在3成左右。
(三)各年龄段“读”的差距大,“写”的差距小
市民英语“听说读写”四项能力总体上呈现出青年群体高于中老年群体的分布特征,并且“读”的能力差距相对较大,各年龄组间同比差距为1.7分;“听”的能力差距相对较小,各年龄组间同比差距为1.3分;“说”和“写”的能力各年龄组间同比差距均为1.5分(表2)。
表2 分年龄段上海市民英语应用能力评分
单位:分
年龄段 | 听 | 说 | 读 | 写 |
13~20岁 | 3.2 | 3.1 | 3.3 | 3.2 |
21~30岁 | 3.3 | 3.3 | 3.5 | 3.3 |
31~40岁 | 2.8 | 2.6 | 2.9 | 2.6 |
41~50岁 | 2.7 | 2.5 | 2.8 | 2.4 |
51~60岁 | 2.0 | 1.8 | 1.8 | 1.8 |
61~70岁 | 2.1 | 2.1 | 2.2 | 2.2 |
71岁及以上 | 2.4 | 2.3 | 2.5 | 2.2 |
(四)学历越高英语能力越强
市民英语四项能力呈现随学历升高而上升的趋势。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市民的四项能力平均分均为最高,分别为“听”3.6分、“说”3.4分、“读”3.9分、“写”3.5分;“小学及以下”学历市民的四项能力平均分均为最低,与“硕士及以上”学历市民相比,“听说读写”依次分别相差1.8分、1.6分、2.1分和1.5分。
(五)沪生市民与非沪生市民英语能力差别不大
上海出生的市民英语“听说读写”四项能力平均分依次分别为2.8分、2.7分、2.9分、2.7分,与非上海出生的市民四项能力平均分2.8分、2.7分、3.0分、2.8分相比,差别不大。
四、29.7%的市民会其他汉语方言或少数民族语言
(一)29.7%的市民会或会一些其他汉语方言或少数民族语言
除了上海话以外,29.7%的市民表示“会/会一些”其他汉语方言或少数民族语言。其中,表示“会/会一些”其他汉语方言的占29.5%,表示“会/会一些”少数民族语言的占0.4%。
(二)北方方言和吴方言会者最多
在汉语方言方面,上海市民中表示会或会一些北方方言和吴方言的人数比例最高,分别为15%和14.4%。从综合应用能力评分看,市民的该两种方言平均分分别为3.7分和3.6分。会客家方言的市民比例最小,仅为0.5%,综合应用能力评分为2.8分。
在少数民族语言方面,表示会维吾尔族语的市民比例相对最高,为0.2%;藏语次之,为0.1%;另有个别市民表示会满语。
(三)中青年市民中会者居多
21~30岁市民中会其他方言或少数民族语言的人数比例最高,为43.5%,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群体(表3)。
表3 分年龄、分学历市民会其他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人数比例
年龄 | 人数比例(%) | 学历 | 人数比例(%) |
13~20岁 | 19.2 | 小学及以下 | 28.7 |
21~30岁 | 43.5 | 初高中 | 27.1 |
31~40岁 | 35.3 | 大专和本科 | 31.5 |
41~50岁 | 19.7 | 硕士及以上 | 47.2 |
51~60岁 | 20.4 | ||
61~70岁 | 25 | ||
71岁及以上 | 35.4 |
(四)硕士及以上学历市民中会者居多
硕士及以上学历市民会其他方言或少数民族语言的人数比例最高,为47.2%。
五、7.8%的市民表示会英语以外的其他外语
(一)7.8%的市民表示会英语以外的其他外语
除了英语外,7.8%的市民表示会其他外语(图1)。
(二)青年群体会者居多
13?20岁市民中会其他外语的人数比例最高,为19.2%。61岁以上市民中会其他外语的人数比例均接近7%,主要与建国初期我国俄语教学力度加大有关(表4)。
表4 分年龄、分学历市民会除英语以外其他外语的人数比例
年龄段 | 人数比例(%) | 学历阶段 | 人数比例(%) |
---|---|---|---|
13~20岁 | 19.2 | 小学及以下 | 3.4 |
21~30岁 | 13.6 | 初高中 | 3.9 |
31~40岁 | 4.7 | 大专和本科 | 12 |
41~50岁 | 5.5 | 硕士及以上 | 30.6 |
51~60岁 | 4.3 | ||
61~70岁 | 7 | ||
71岁及以上 | 7.1 |
(三)硕士及以上市民会者居多
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市民会其他外语的人数比例最高,为30.6%。
六、86.7%的市民赞同保护和传承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
(一)86.7%的市民赞同保护和传承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
针对是否应当进一步保护和传承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提问,86.7%的市民选择“是”,9.3%的市民选择“否”,4%的市民表示“不清楚”。
(二)中青年市民赞同保护和传承的比例高
分年龄看,赞同保护和传承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市民人数比例基本呈现随年龄升高而逐渐降低的趋势。其中,21-30岁市民的赞同人数比例最高,为92.9%;71岁及以上市民的赞同人数比例最低,为78.8%。
(三)高学历市民赞同保护和传承的比例高
分学历看,赞同保护和传承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市民人数比例呈现随学历升高而升高的趋势。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市民的赞同人数比例最高,为88.9%;“小学及以下”学历市民的赞同人数比例最低,为74.7%。
七、非沪生市民学习上海话意愿高于沪生市民
(一)35.5%的市民愿意学习或继续提高上海话能力
针对是否愿意学习或继续提高上海话应用能力的提问,35.5%的市民选择“愿意”,63.6%的市民选择“不愿意”,0.9%的市民表示“不清楚”。上海出生与非上海出生的市民中,选择“不愿意”的分别占66.4%和57.4%。需要指出的是,上海出生市民绝大多数上海话水平不低,表示不愿意的原因与非上海出生市民多有不同。
(二)中青年市民学习上海话的意愿最高,非沪生市民学习上海话意愿高于沪生市民,不同学历市民学习上海话意愿差别不大。
表5 分年龄、分学历市民愿意学习和提高上海话能力的人数比例
年龄 | 人数比例(%) | 上海出生(%) | 非上海出生(%) | 学历 | 人数比例(%) |
13-20岁 | 42.3 | 47.6 | 20 | 小学及以下 | 37.9 |
21-30岁 | 40.2 | 32.7 | 48.8 | 初高中 | 34.7 |
31-40岁 | 42.9 | 38.6 | 47.6 | 大专和本科 | 36.0 |
41-50岁 | 32.3 | 24.7 | 47.6 | 硕士及以上 | 36.1 |
51-60岁 | 33.3 | 35.5 | 20.8 | ||
61-70岁 | 32.0 | 32.4 | 28.6 | ||
71岁及以上 | 26.5 | 22.7 | 31.9 |
八、39.5%的市民愿意继续学习和提高英语能力
39.5%的市民愿意继续学习和提高英语能力,年龄越低学习英语的意愿越高,学历越高学习英语的意愿越高(表6)。
表6 分年龄、分学历市民愿意学习和提高英语能力的人数比例
年龄 | 人数比例(%) | 学历 | 人数比例(%) |
13~20岁 | 78.8 | 小学及以下 | 12.6 |
21~30岁 | 66.1 | 初高中 | 32.0 |
31~40岁 | 50.3 | 大专和本科 | 53.4 |
41~50岁 | 40.5 | 硕士及以上 | 66.7 |
51~60岁 | 25.5 | ||
61~70岁 | 18.6 | ||
71岁及以上 | 17.7 |
(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