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滇携手书锦绣 山海相约写新篇 2024-04-19 来源:市民族宗教局
字号:

  开展东西部协作,是党中央着眼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作出的重大决策。自1996年中央确定上海市对口帮扶云南省以来,沪滇协作已迎来第28个春秋,产业合作、就业帮扶、消费带动……累计实施13800余个帮扶项目;沪滇两地各方面、各层次的交流交往持续至今,上海干部人才与云南当地干部群众结下深厚情谊,并一道在云岭大地书写出中国减贫奇迹的精彩篇章。

  千山万水阻不断,跨越山海情更深。2021年,根据中央统一部署,沪滇结对范围扩大到云南全省,立足“上海真情帮、云南努力干”,沪滇两地不断完善协作机制、拓宽协作领域、创新协作方式、深化协作内涵、用好协作资源,沪滇协作实现从“单向帮扶”到“互利共赢”的历史性转变。

  沪滇两地聚焦“守底线、增动力、促振兴”,在创新产业合作、优化劳务协作、深化消费帮扶、强化“组团式”帮扶服务上用真情、出实劲、求实效,年度协作协议、计划指标超额完成。2023年,上海实施帮扶项目1593个;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106个;动员社会力量捐赠款物4.71亿元;云南向上海选派334名挂职干部、1262名专技人才,上海选派到云南挂职干部243名、专技人才866名;采购、帮助销售云南省农副产品91.96亿元;新增引导落地投产企业408家,实际到位投资167.58亿元;共建产业园区90个;帮助19.35万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其中脱贫劳动力15.85万人。

  为打造东西部协作新典范,围绕“中央要求、云南所需、上海所能”,上海将突出精准和实效,完善对口协作机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乡村振兴步伐,与云南干部群众携手共进,发挥各自优势、拓展协作空间,奋力开创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创新产业合作打造沿边开放新高地

  产业发展是当地群众持续增收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沪滇两地不断创新产业发展的合作形式、内容,深入探索“上海企业+云南资源”“上海研发+云南制造”“上海市场+云南产品”“上海总部+云南基地”等产业协作新模式,努力构建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沪滇产业协作格局。

  为更好服务服从国家战略、推动东西部协调发展,沪滇协作注重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在脱贫攻坚期间提出“产业形成一条链”,2020年乡村振兴初期提出“产业打造一园区”,近来则升级为“产业建设一高地”。

沪滇1.bmp

  浦东新区与大理祥云县合作共建花卉产业创新发展特色示范园

  如今,产业园区已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针对云南产业基础薄弱、招商难、人才缺等现状,上海援滇积极构建“1(临港)+16(上海的辖区)+N(县)”的沪滇产业园区建设体系,目前已在云南共建产业园区90个,引导入驻园区企业301个,到位投资超60亿元。

  2023年4月,支持云南沿边产业发展目标明确后,在园区建设基础上,按照“双向互动、双向赋能、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原则,沪滇协作注重发挥龙头企业和标杆项目在产业集聚方面的“强磁场”作用,扎实推进产业转移和产业合作,大力建设产业高地,着力打造沪滇经济发展新增长极。

  在产业赋能方面,沪滇协作注重发挥云南的“四个特”,即特色品牌、特殊资源、特有市场以及特别劳力等。2023年以来,先后组织3次长三角商会的联席会议、2次上海企业云南行等活动,促进投资36.5亿元的杉杉锂电、投资6.33亿元的闻泰科技,以及一批亿元以上的大项目落地。2023年,上海落地云南企业和新增投资达167.58亿元,相比2022年接近翻倍,同时吸纳农村劳动力超2万人,其中脱贫劳动力4000多人。

  上海是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如今支持和促进云南沿边产业发展、推进沿边产业园建设,努力打造沿边开放新高地,正成为沪滇产业合作的新亮点。

  一方面,充分借鉴上海等地在园区规划、招商引资、运营管理等方面经验,沪滇两地构建“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河口、磨憨、瑞丽3个沿边产业园区+N个示范性合作共建园区”的“1+3+N”产业转移发展格局。去年12月,沪滇合作共建的临港昆明科技产业园开园,欧姆龙等首批14家企业签约入园,其由上海临港集团运营管理,发挥昆明经开区与磨憨沿边产业园区联动优势,积极引导上海企业入园落地,打造东部产业转移核心承载区和先行示范区,园区成熟运营后预计新增就业岗位3000个以上,企业年综合营业收入达100亿元。

  另一方面,着眼长远,目前临港集团已成立云南磨憨沪滇产业联动发展有限公司,遴选首批懂招商、懂规划、懂政策、懂服务的专业团队进驻一线,共同推进招引服务工作;临港集团联合上海海关学院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借鉴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等制度创新经验,高标准建设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

  深化消费帮扶做实“土特产”大文章

  上海拥有大市场、大流通、大平台优势,云南具有独一无二的气候环境和丰富的农特产品资源优势,更好推动两地供需对接、产销联动、品牌拓展,正是消费帮扶的题中之义。同时,做好消费帮扶工作,既能鼓起云南农户“钱袋子”,还能丰富上海市民“菜篮子”“果盘子”,是一项“双赢”的民心工程。

  上海正积极发挥“前方一群人,后方一座城”的市场优势,整合全市资源,力求做深做透“土特产”这篇大文章,全方位立体式深化开展消费帮扶,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有力促进脱贫群众增收致富,加快乡村振兴步伐。

  做精生产链,着力提升源头生产和加工水平。着眼县域经济和“一县一业”示范创建,大力支持镇村两级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向标准化、规模化、特色化发展。比如,为突破集体经济单村发展的局限性,由15个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组成的昭通市鲁甸县沪缘合作联社应运而生,目前正借助上海援建的核桃深加工生产线项目,构建核桃深加工全产业链,打造“合作联社+公司+合作社”的发展新模式,充分发挥联农带农效益。此外,通过外引内培,云南从上海引进鹏欣农牧、东方希望、牛旭集团等龙头企业,助推云南“土特产”实现“C位出道”。

  做深价值链,推动卖产品向卖品牌转变。引入上海理念和设计创意,通过打造协作品牌,优选联农带农特色产品,将分散的农产品品牌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提升产品美誉度和市场竞争力,一批“云品”品牌强势出击,元阳红米、昭通苹果、保山咖啡、临沧坚果、宾川葡萄、石屏豆腐、寻甸牛肉等一批地域性强、辨识度高、物美质优的沪滇消费协作品牌产品成为上海市场抢手货。

沪滇2.bmp

  第六届上海市对口地区特色商品展销会云南展区

  做强消费链,加强产销对接,助力“云品入沪”“云品出滇”。深化“百县百品”工程,推动上海大型批发市场与云南基地对接,在云南16个州市建立供沪外延基地32个;组织上海“五五购物节”、长三角文博会、上海市对口地区特色商品展销会等活动;着力打造“线上+线下”消费帮扶模式,线下对接盒马鲜生、百联、上海蔬菜集团等商超,线上链接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同时,加强生产前端、展销中端、消费末端衔接,推动更多适销对路的云南农副产品销往上海、走向全国乃至更大市场,真正让产品找到销路、企业开拓市场、群众获得收益。

  强化组团帮扶留下“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近年来,沪滇协作不断深化推动云南教育卫生发展,加大“组团式”帮扶力度,帮助培养更多教育卫生人才,着力补齐教育卫生等民生短板。在沪滇协作大力推进的“组团式”帮扶中,明确提出教育、医疗帮扶“三个一”的目标,即通过师徒带教,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教育人才队伍;建设一批有特色的学科专科,在医疗上实现大病不出县、解决床位不足等问题,在教育上培养艺校生、提高本科录取率;提升一批医院、学校能级。

沪滇3.bmp

  上海九院援澜沧医疗队在雪林乡义诊

  在“组团式”帮扶中,沪滇协作创新探索“大组团”链接“小组团”帮扶模式,实现“一县一学校、一县一医院”全覆盖;形成州、县、乡“三级循环”的帮扶体系,县里的教师医生“上到州、下到乡”进行集体教研和团队诊疗。其间,上海40名学校校长、316名学校中层管理人员和教师与云南省内948名教师“打包”到校,上海12名医院院长、485名医生与省内1000名医生“组团”支院,形成帮扶合力;并且应用“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开展结对帮扶、跟岗培训、远程教学、远程会诊、研修培训,帮助云南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医疗方面,不仅注重不断提升当地医疗服务能力,同样关心当地群众“近”享健康服务。一方面,上海对口帮扶云南医院达49家,其中37家县级医院全部通过二甲医院评审,6家医院通过三级评审。另一方面,昭通市鲁甸县的卯家湾易地搬迁安置区承接了鲁甸、巧家、永善、彝良、盐津等昭通五县9100户39106名易地搬迁群众,是全国最大的跨县建档立卡户搬迁安置区。2021年12月,上海对口援建的卯家湾卫生院投入运营,极大缓解医疗紧张问题,同时上海援滇医疗团队开展系统讲座培训、教学大查房,以及疑难病例讨论、病史点评等工作,把上海的医疗技术和理念留在当地。

沪滇4.bmp

  闵行区“组团式”教育帮扶昭通大关县一中,开展联合教研活动

  2022年7月以来,沪滇两地全链条开展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构建“共建式”人才培养、“菜单式”资源共享、“嵌入式”支教送培等在内的“组团式”教育帮扶体系。2023年,27所“组团式”受援普通高中相较2022年本科上线率平均提升7.3%,11所“组团式”受援职高招生、就业两端均有明显改善。同时,“组团式”帮扶坚持变“输血”为“造血”,为当地留下带不走的人才队伍。通过开展师徒结对、新老结对、课程结对、学科帮扶等,选送被帮扶学校领导、教师赴上海进修;彝良职高成立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机电专业名师培育工作室,由校长担任工作室主持人。2023年,共为38所被帮扶学校开展近700人次的各类培训和跟岗研修。

  优化劳务协作让当地群众持续致富

  多年来,语言不通、饮食不习惯、技能不匹配等因素,造成云南劳动力用工流失率高、人岗匹配度低等状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沪滇协作不断强化精准就业帮扶,坚持“就业培养一技能”,培养专业人才、特技人才、适配人才等,2023年上海实施劳务协作项目16个,促进沪滇劳务协作再上新台阶。数据显示,2023年,沪滇劳务协作帮助云南农村劳动力8.6万余人实现转移就业,其中转移到上海近2.2万人,脱贫人口7594人。

沪滇5.bmp

  崇明区人社局和临沧市人社局联手将33名临沧籍劳务工人顺利送达振华重工

  一方面,通过精准化的“订单式”“定向式”“定岗式”培训,不断推动农村劳动力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2023年举办劳务协作培训749期,培训农村劳动力3.26万人次,其中脱贫劳动力2.7万人次。此外,通过沪滇职教联盟,上海30多所中职校招收云南农村家庭学生上万人,为当地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和就业机会。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化输出,培育“特技人才”,搭建沪滇两地就业“直通车”,提供一站式、智能化、便利化就业服务。东方航空、春秋航空定向招录云南籍空乘,上海消防救援局面向红河州困难家庭招录政府专职消防员,江南造船厂、振华重工采取“大国工匠”师徒带教培养云南籍技工。

  深化两地劳务协作,就地就近就业尤为关键。沪滇协作通过产业梯度转移,有针对性地在云南落地产业项目,为群众提供就近就业岗位的同时,也正着力培养当地的“适配人才”,帮助云南农村劳动力10万余人实现就近就地就业,让当地群众持续致富。

  在浦东新区对口的大理州宾川县,沪滇劳务协作正多点开花。为提升当地群众“技艺”,打造“果业新农人”,培育了“产销型”水果经纪人5000余人、各类“果业新农人”7700余人,带动创业就业15.8万人;探索“家庭式”“承包式”“候鸟式”三种务工方式,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此外,依托“市场+政府引导”模式,浦东新区协调16家企业提供2000个就业岗位。

  打造和美乡村助推美丽山村蝶变

  云南的多彩画卷,离不开各具特色的大小村落。近年来,在沪滇携手并肩下,一批主导产业兴旺发达、主体风貌美丽宜居、主题文化繁荣昌盛、彰显云南韵味的和美乡村示范标杆接连涌现,蹚出了一条和美乡村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路。如今,沪滇两地正共同深化文旅融合,推出一批乡村旅游新业态、新产品,全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携手促进共同富裕作出新贡献。

沪滇6.bmp

  杨浦区与迪庆香格里拉市创新模式打造建塘镇解放村纳帕小组文旅产业新业态

  沪滇协作坚持执好乡村规划之笔,找对乡村发展路子。为此组织开展“三师彩云行”活动,引入上海资深规划师、设计师、建造师团队,在深入调研基础上,结合市场导向、乡村实际和村民意愿,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同时让农民成为乡村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绘就乡村振兴美丽图景。

  沪滇协作明确以精品引路,以示范带领。依托当地民族特色、区位资源,秉持“建一个成一个”的工作标尺,规划引领、资源聚焦、持续发力,2023年沪滇协作打造了106个沪滇乡村振兴示范村,并打造出澜沧县班利村、马关县龙树脚村、玉龙县玉湖村、石屏县桥头村等一批叫得响、立得住、推得开的乡村旅游示范标杆,让村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让大家能够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其中,玉湖村地处5A级景区玉龙雪山脚下,当地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富集。近年来,玉湖村深耕“农旅融合”,荣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国宜居村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该村以“高端小众乡村旅游目的地”为定位,充分发挥雪山、玉湖、草甸、古村、洛克文化、珍珠湖等资源优势,融入现代元素,打造集休闲观光度假、博物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产业体系。2022年,玉湖村接待海内外游客10.9万人次,实现村集体收入320万元,同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6万元,破解云南乡村“美丽的贫困”难题。

  和美乡村引爆了云南文旅经济:去年1—11月,云南全省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4.7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36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5.91%、28.33%。同时,沪滇合力打造的和美乡村,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和展示窗口。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