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公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的通知

字号:

沪府办发〔2016〕45号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公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的通知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上海市公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6年10月9日

上海市公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

(2016-2020年)

为实现2020年上海市公民科学素质工作目标,明确“十三五”期间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按照《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国发〔2006〕7号,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6〕10号)要求,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到2020年,科学教育、传播与普及长足发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25%,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加强科学普及,弘扬创新文化。围绕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激发全体市民特别是科技工作者的创新能力和活力。加大对高新技术、绿色发展、健康生活、公共安全等知识和观念的宣传普及力度,在全市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使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

——坚持以人为本,提升科学素质。以需求为导向,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公民科学素质整体水平跨越提升。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学习实践能力明显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管理能力和科学决策水平不断提升,城镇劳动者、社区居民和农民的科学生产和健康生活能力显著增强。

——优化资源配置,增强服务能力。以科普社会化、市场化、国际化和精品化为导向,全面增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公共服务产品的有效供给,科普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科普信息化建设取得突破进展,公益性科普事业和经营性科普产业协调发展,公民提升自身科学素质的机会与途径显著增多。

——强化联合协作,完善体制机制。完善法规政策,加强统筹协调,协同共建、社会动员、监测评估等机制进一步完善,科普与科研、文化、教育、旅游、体育等融合发展,社会各方面参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积极性明显增强,社会化科普工作格局逐步形成。

二、重点任务

“十三五”期间,重点实施青少年、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社区居民、农民等五大人群科学素质行动,以及实施科技教育与培训基础、科普信息化、科普基础设施、科普产业助力、科普人才建设等五大工程。

(一)实施青少年科学素质行动

普及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培养青少年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增强青少年创新意识、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青少年科学研究和就业创业的能力,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培养坚实的后备力量。充分发挥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科技教育和科普活动方面的作用,促进学校科技教育和校外科普活动有效衔接。推进科技教育均衡发展,为农村青少年提供更多接受科技教育和参加科普活动的机会。

1.着力推进各年龄段青少年科技教育。鼓励校内外机构开展学龄前科学启蒙教育,创建小学“未来教室”,完善中小学科学课程体系,加强对探究性学习的指导。继续面向全市普通中小学校开展科技教育特色示范学校选优培育工作。加强中小学创新实验室建设,到2020年,每所中小学校至少建一个创新实验室。创新中、高等职业学校、高等院校的科技教育形式和内容,发挥课程教学主渠道作用,建设并利用好科学素质类视频公开课。深入实施“中学生英才计划”,促进中学和大学科技教育之间的互动衔接,探索科技创新和应用人才的培养方式,加强普通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2.深入开展校内外结合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校外教育的促进作用,推动建立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科技教育体系。以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挑战杯”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少年爱迪生、明日科技之星、上海国际青少年科技博览会、青少年科技创新峰会、高校科学营、未来工程师大赛、科普校园行等特色品牌活动为载体,积极搭建青少年科技教育成果展示交流平台。广泛组织开展各具特色的学校科技周(节)、科普日等活动,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避险自救、身心健康等知识,加强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和崇尚科学文明、反对愚昧迷信的宣传教育。

3.努力拓展校外科技教育渠道。鼓励中小学校利用各类科技场馆及科普教育基地资源,开展科技学习和实践活动,促进科技教育校内外有效衔接。整合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学(协)会、社区等多方科技教育资源,校内外联合,跨界别联动,推进青少年科学研究院、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以及“创智空间”建设,实施“科学种子计划”,培养青少年创新精神、拓展创新思维、夯实创新知识、强化创新行动,促进科技创新社团与社区创新屋、科普教育基地等社会科普资源紧密结合。

4.推进科技教育均衡发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推进信息技术与科技教育、科普活动融合发展。推进优质科技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大力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青少年科普活动,满足青少年对科技、教育信息的个性化需求,引导青少年正确合理使用互联网信息资源。关注农村青少年科技教育,优化配置科技教育资源,提高农村学校的科技教育质量,为农村青少年提供更多接受科技教育、参与科普活动的机会。

(分工:由市教委、团市委、市科协牵头,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科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环保局、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市水务局、市文广影视局、市卫生计生委、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新闻出版局、市旅游局、市妇联、市社联、市文联、中科院上海分院、上海科学院、上海科技馆等单位参加)

(二)实施城镇劳动者科学素质行动

弘扬创新创业精神,引导更多劳动者积极投身创新创业活动。围绕城镇劳动者的全面发展需求,以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以及进城务工人员的培养培训为重点,推动职业技能、安全生产、信息技术等知识和观念的广泛普及,助力打造高素质的产业大军,提高城镇劳动者科学生产和健康生活能力,促进城镇劳动者科学素质整体水平提升。

1.大力营造崇尚创新创造的社会氛围。积极开展职工科技节、“上海工匠”评选、“巾帼建功”等系列活动,激发职工创新创造活力,最大程度释放职工创新潜力,形成人人崇尚创新、人人渴望创新、人人皆可创新的社会氛围。在科技工作者中开展“创新争先”行动,形成推动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深入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营造科学诚信的社会氛围。到2020年,基本建成以组织推进、人才培育、支撑服务和综合评价为主要内容的上海职工创新服务体系。

2.广泛开展城镇劳动者职业培训。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各类培训机构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举的职业培训和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面向城镇全体劳动者,广泛开展订单式、定岗、定向等多种形式的就业创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安全生产和信息技术培训,到2020年,完成职业技能培训500万人次。组织开展“上海市职业技能大赛”“上海市技术能手”评选等工作,大力提升职工职业技能。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推进高级研修、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基地建设等项目。发挥科技社团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组织技术攻关、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开展跨行业、跨学科学术研讨与技术交流。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国际合作与交流。

3.加大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力度。实施“职工创新十、百、千、万计划”,每两年选评上海市十大工人发明家、上海市十大职工科技创新英才;培育选评百名“上海工匠”、百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百家职工创新示范基地;培养选评千名职工创新人才、千名首席技师、千个职工创新工作室(包括劳模创新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五一巾帼创新工作室);培育形成万项先进操作(工作)法、万项职工技术革新发明成果、万个国家专利申请项目。

4.推进进城务工人员科学素质提升工作。继续实施“农民工技能提升专项行动计划”,到2020年,完成进城务工人员职业技能培训100万人次。发挥企业、科普机构、科普场馆、科普学校、妇女之家等作用,以绿色发展、安全生产、健康生活、心理疏导、防灾减灾等作为重要内容,对进城务工人员广泛组织开展培训,提高进城务工人员在城镇的稳定就业、科学生产和健康生活能力,助力城市发展。

(分工:由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总工会牵头,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教委、市科委、市文广影视局、市卫生计生委、市国资委、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新闻出版局、团市委、市妇联、市科协、中科院上海分院、上海科学院等单位参加)

(三)实施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

围绕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决策水平、科学管理能力、科学生活素质,以及对公民科学素质工作的认识,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对科普工作的重要指示等科学理论的教育。加强科技知识、科学方法的培训和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培养,使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在各类职业人群中位居前列,在提升公民科学素质过程中发挥示范作用。

1.加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培训。完善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教育机制,把科学素质教育作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教育培训的长期任务,在制定培训规划时,突出科学理论、科学方法、科技知识的学习培训以及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培养,有计划地组织开展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教育培训。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制订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监测、评估标准,将提高科学素质贯穿于领导干部和公务员选拔录用、教育培训、综合考评全过程。

2.创新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教育培训渠道和载体。积极运用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等教育培训手段,满足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多样化学习需求。鼓励和引导领导干部和公务员通过干部远程教育网、干部在线学习城等强化科学素质相关内容的学习。推动创新和科普课程进机关、进党(干)校、进干部培训课堂,引导、帮助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不断提升科学管理能力和科学决策水平。

3.开展针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各类科普活动。以提升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管理能力、科学决策水平为目标,组织院士专家科普报告、现代科技知识讲座、科学素质管理专题研修班等不同形式的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普活动。创新教学方式,依托科研场所、科技场馆等资源开展现场教学,有计划地组织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实地参观学习,鼓励引导领导干部积极参与科普活动。

(分工:由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牵头,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经济信息化委、市教委、市科委、市环保局、市文广影视局、市卫生计生委、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新闻出版局、团市委、市妇联、市科协、市社联、中科院上海分院、上海科学院等单位参加)

(四)实施社区居民科学素质行动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普及生态文明、节能环保、健康生活、公共安全、防灾减灾、和谐社区等知识和观念,提升社区居民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促进社区居民全面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融合发展,完善社区科普设施,提升社区科普公共服务能力,深入推动社区科普示范体系建设,全面提升社区居民科学素质,促进和谐社区建设。

1.推动形成社会化社区科普工作格局。深入实施“社区科普益民计划”,开展科普示范街镇、科普示范社区创建工作,五年内,争取创建全国科普示范社区100个,创建市级科普示范街镇100个、科普示范社区200个。充分利用和整合社区内外科普资源,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社团、科技场馆、科普教育基地等相关单位开发开放科普资源,面向社区提供多样化的科普产品和服务,支持和参与社区科普活动。充分发挥社区组织和科普志愿者组织作用,动员科技教师、医务工作者、企业科技人员、老科技工作者、在校大学生等参与社区科普服务,组织和引导社区居民参与科普活动,形成政府推动、社会支持、居民参与的社会化社区科普新格局。

2.广泛开展社区科学教育、传播与普及活动。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的主题,以科普日、科技活动周(节)等主题活动为载体,面向社区老年人、妇女、青少年和儿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喜闻乐见的科普活动。开展科学生活大使评选、社区创新屋创意制作大赛等活动,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科技发明创造活动,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社会氛围。

3.大力提升社区科普公共服务能力。健全社区科普组织和网络,加强社区科普人员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完善社区科技数字院线、社区科普活动室、社区创新屋、科普图书室、科学商店门店、科普画廊、科普电子屏等科普场所和基础设施。发挥社区科普大学、社区开放大学、市民学校、老年大学等社区教育在提高社区居民科学素质、服务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作用。依托新媒体拓展基层服务中心的科普功能,建立完善科普信息服务平台,推动优质科普信息资源在社区的落地应用。

(分工: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广影视局、市科委、市科协、市妇联牵头,市文明办、市经济信息化委、市教委、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市环保局、市水务局、市卫生计生委、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新闻出版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社联、中科院上海分院、上海科学院、上海科技馆、市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等单位参加)

(五)实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

加大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工作力度,补齐农民科学素质相对较低的短板。围绕多功能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运用科技发展农业生产的能力。开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健康安全、移风易俗、乡村文明等宣传教育,增强农民文明健康意识,提高农民科学生活的能力。加强农村科普信息化建设,提升农村科普公共服务能力。

1.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科普活动。深入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发挥优秀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普惠农基地、农村科普带头人的示范带动作用。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技活动周(节)、科普日等群众性、基础性、经常性的农村科普活动,大力普及科技惠农、绿色发展、耕地保护、生态循环、环境友好等知识和观念,引导农民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建设美丽乡村。

2.大力开展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主题,积极推动教育、科研单位等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农民专业技术培训,全方位、多层次培养各类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发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业综合服务站(所)、农业科技培训中心、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在农业科技培训中的作用,面向农业从业人员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单项技术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等农业科技教育培训。

3.加强农村科普公共服务建设。深入开展科普示范区创建工作,结合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打造一批集现代农业生态观光、科普展示、优质农产品生产、农事体验的科普实践基地。加强农村科普服务网络建设,发挥农村各类实用人才作用,建立以农村实用人才、乡土人才为主体的专家咨询服务团和志愿者队伍。建立农村科普信息服务体系,将科普设施纳入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建设中,充分利用为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等扩大科普内容推送,推动优秀科普资源在农村落地应用,切实提升农村社区科普公共服务能力。

(分工:由市农委、市科协牵头,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经济信息化委、市教委、市科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环保局、市文广影视局、市卫生计生委、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新闻出版局、市旅游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中科院上海分院、上海科学院等单位参加)

(六)实施科技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

加强教师科学素质建设,构建科技教师培训体系,不断提高教师科学素质和科技教育水平。加强科技教育课程教材建设,满足不同对象的科技教育和培训需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科技教育教学方法,推动科技教育与教学实践深度融合。

1.加强科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开设科技教育相关专业或课程,培养科技教育专业师资。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场馆、职业学校、成人教育培训机构、社区学校等各类公共机构积极参与科技教育和培训工作。加大科技教师以及相关学科教师培训力度,广泛开展业务交流,提高教师科技教育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青少年科技辅导员继续教育、评价、考核、激励机制,鼓励有条件的中小学校建立专兼职科技辅导员队伍。推动有条件的中学科技教师到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重点实验室参与科研实践。

2.加强各类人群科技教育培训的教材建设。结合不同人群特点和需求,不断更新丰富科技教育培训的教材内容,开设专业课程与科技前沿讲座等。将科普工作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具有创意、创新、创业能力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及环境保护、节约资源、防灾减灾、安全健康、应急避险等相关科普内容,纳入各级各类科技教育培训教材和教学计划。

3.进一步优化科技教育教学方法。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研究,研究建立符合青少年特点、有利于推动青少年科学素质提高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青少年科学素质测评体系。加大科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力度。加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推动科技活动进校园,科技教育进教材、进课堂,提高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动手操作能力。调动社会资源积极参与中小学科技教育网络资源建设,不断丰富网络教育内容,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广泛共享。

(分工:由市教委、市科委牵头,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农委、市文广影视局、市新闻出版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科协、市社联、中科院上海分院、上海科学院、上海科技馆等单位参加)

(七)实施科普信息化工程

以科普信息化为核心,推动科普工作理念和服务模式等全面创新。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需求导向,突出科普内容建设,创新传播形式,拓宽传播渠道,提升科普信息化服务能力,推动科普信息在社区、学校、农村等落地应用,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多样性、个性化科普需求。

1.拓宽科普信息传播渠道。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科普传播形式,搭建“e科普”多元传播平台。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推广科普内容一次创作、多次开发、全媒体呈现的融合模式,实现科普的跨媒体、跨终端传播。打造“上海科普云”一站式服务平台,推动科普资源信息集成和服务共享。建立移动端科普传播平台,强化移动端科普信息推送,提升科普传播精准服务水平。在大众传媒打造一批精品科技节(栏)目。引导各类科普组织和机构加强科普传播协作,围绕公众关注的科学热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建立快速反应工作机制,回应公众关切,及时解疑释惑。

2.促进科普信息化资源开发。引导、鼓励社会力量以及科技社团、区科协、基层科协、科技场馆、科普教育基地等参与科普信息化建设和科普资源的开发与推广,共同开发适应社会需求、适合多渠道全媒体传播推广的优质科普资源。加强科普内容创作,围绕科技成果普及以及社会热点、突发事件等,开展科普文章、视频、微电影、动漫、游戏等形式多样的科普作品创作,打造群众喜闻乐见的融科普与艺术、科普与人文相结合的科普精品。依托高等院校、传媒机构和科技场馆等,创建一批各具特色和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普内容创制基地。

3.强化科普信息的落地应用。加大科普信息资源整合、集成和配送力度,促进科普活动线上线下结合,满足公众对科普信息的个性化需求。针对不同人群的各类科普需求,通过“科普中国”“上海科普云”等品牌科普信息服务平台,定向、精准地将科普信息送达目标人群,实现科普精准化服务,推动科普信息在社区、学校、农村等落地应用。

(分工:由市科协、市科委、市委宣传部、市经济信息化委、市文广影视局、市新闻出版局牵头,市文明办、市教委、市财政局、市农委、市环保局、市卫生计生委、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旅游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社联、中科院上海分院、上海科学院、上海科技馆等单位参加)

(八)实施科普基础设施工程

加强科普基础设施精品化建设和社会化共建,建成配置均衡、结构合理、门类齐全、国际水平的科普设施网络。提升科普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增强社会公共设施资源的科普功能,拓展科普活动和宣传阵地。推动优质科普资源开发开放,拓展公众参与科普的途径和机会。

1.加强科技场馆建设。深入推进“一馆一品”建设,培育打造品牌科技场馆,打造线上线下联通、馆内馆外联动的科技场馆服务体系。加快推进上海科技馆改造升级和上海天文馆等科技场馆建设。支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建设专业或产业科技类、体验型科技场馆,引导企业、基金会等社会力量投入科技场馆建设。推动科技场馆、科普机构等面向创新创业者开展科普服务。鼓励科技场馆探索公益性与市场化相结合的运作机制,实现规模化、专业化运营。

2.加强基层科普设施建设。依托社区、企业、农村等现有资源,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具备科技教育、培训、展示等多功能、有特色的科普活动场所和科普设施。引导地铁、公园、商店、书店、医院、影剧院、图书馆等公共场所增强科普功能。加强科技场馆及科普教育基地等与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宫、少科站)、文化活动中心(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联动,不断拓展科普活动和宣传阵地。

3.推进科普教育基地建设。积极创建全国、市、区三级科普教育基地,建立健全科普教育基地管理制度,加强工作考核和动态管理,确保科普教育基地持续健康发展。强化科普教育功能,大力推动虚拟现实等技术在科技馆展览教育中的应用,不断丰富科技场馆及科普教育基地等的科学教育内容。

4.推动优质科普资源开发开放。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特色科普场所,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对公众开放研发机构、生产设施(流程、车间)或展览馆等,不断拓展公众参与科普的途径和机会。推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大科学工程、国家及上海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科技社团等向公众开放实验室、陈列室和其他科技类设施,推动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

(分工:由市科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协、上海科技馆牵头,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经济信息化委、市教委、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市农委、市环保局、市卫生计生委、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旅游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中科院上海分院、上海科学院等单位参加)

(九)实施科普产业助力工程

探索科普事业与科普产业并举、公益与市场互补的科普工作新模式,加强科普产业市场培育,激发社会公众科普创业热情,促进科普产业健康发展,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向科普资源的转化。丰富科普产品和服务,提高科普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有效支撑科普事业发展。

1.推动科普产品研发与创新。鼓励和引导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普机构、企业及各类社会组织等建设一批具有自身特色的原创科普产(作)品创新基地,开展科普产品和服务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研发推广,大幅提升优质科普作品原创能力和科普产品研发能力。开展科普创作和产品研发示范团队建设,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向科普产品转化,探索科技创新和科普产业结合的有效机制。利用科普活动、科普教育基地、科技场馆、科普机构等资源,搭建科普创客空间,支持创客参与科普产品的设计、研发和推广。加快科普公共产品开发,支持科普展品、教具的设计制作,打造可在商业院线、电视台等播映的科普影视作品和动漫产品。开展优秀科普图书评选活动,打造一批优秀原创科普图书。

2.加强科普产业市场培育。以多元化投资和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推动科普展览、科普展教品、科普图书、科普影视、科普玩具、科普旅游、科普网络与信息等科普产业的发展。按照“专业化、国际化、规模化”的要求,以上海国际科普产品博览会为载体,鼓励各类社会机构、企业、科技社团等积极参与,搭建科普产品展示交流平台,引导社会化、市场化、多样化、信息化科普产品和载体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科普供给和科普需求的无缝连接。促进科普与文化、艺术、旅游、体育等的跨界融合,催生具有科普功能的新业态。

(分工:由市科委、市文广影视局、市科协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教委、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农委、市环保局、市卫生计生委、市国资委、市地税局、市新闻出版局、市旅游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社联、中科院上海分院、上海科学院、上海科技馆等单位参加)

(十)实施科普人才建设工程

优化科普人才队伍结构,完善多渠道培育、专兼职结合、可持续发展的科普人才培训体系和培养模式,推动科普人才健康有序发展。

1.培养高层次科普人才。鼓励高等院校开设科普相关专业和课程,加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和师资队伍建设,深入推进高层次科普人才培养。重点培养一批高水平、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场馆专门人才,以及科普创作与设计、科普研究与产品开发、科普传媒、科普产业经营、科普活动组织策划、科普项目策划实施等方面的高端科普人才。

2.加强科普创作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科普作家协会等科技社团作用,吸引有志于科普工作的社会各界人士参与科普文学、影视、动漫等作品的创作,组织开展科普作家培训。开展大学生科普创作培训,培养科普创作后备力量。开展科技记者与编辑培训,提升大众传媒从业者的科学素质与科技传播能力。

3.加强科普工作者队伍培训。建立和完善培训体系,强化科普工作者培养和继续教育,开展科学诠释者、科普讲解员大赛等形式多样的培训和活动,全面提升在职科学教育、传播与普及人员的科学素质和业务水平。

4.加强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制定科普志愿服务管理办法,完善科普志愿服务工作机制和服务网络,动员和组织科技工作者、高等院校师生、大众传媒从业者等社会各界人士不断加入科普志愿者队伍,广泛开展交流、培训、经验推广等工作。建立健全应对突发事件的科普志愿者动员机制,发展应急科普志愿者队伍。

(分工:由市科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科协牵头,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经济信息化委、市教委、市农委、市环保局、市文广影视局、市卫生计生委、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新闻出版局、市旅游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中科院上海分院、上海社科院、上海科技馆等单位参加)

三、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推进

市政府领导本市公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实施工作。市公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照《科学素质纲要》的要求和本实施方案的分工安排,将有关任务纳入本部门、本单位、本系统的相关工作规划和计划。

各区县政府领导本区域公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实施工作。要把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纳入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重点任务列入年度工作计划,纳入目标管理考核。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十三五”公民科学素质行动的实施方案。完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全面推进本区域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市公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牵头制定工作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和任务分解表,会同有关部门、单位共同推动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落实到位。

(二)协调监测动员

建立完善联合协作机制。完善市公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和市科普工作联席会议联会工作制度,做好整体规划、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工作,进一步加强公民科学素质的工作研究和经验交流。

建立完善监测评估机制。定期开展公民科学素质调查和科普统计工作,优化科普示范区、科普示范街镇、科普示范社区、科普教育基地、社区创新屋等重点工作的考核评估机制。适时开展区级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第三方监测评估。

建立完善社会动员机制。通过示范引导、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进一步形成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的良好局面。引导、鼓励社会力量设立科普奖项,对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奖励和表彰,大力宣传先进人物和典型经验。

建立科研与科普相结合的机制。将科普工作作为上海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科技创新成果的科普成效考核评价。鼓励院士等科技工作者在科研与科普工作的结合上发挥示范和带头作用,推动重大科技成果实时普及。

(三)政策经费保障

政策规定。在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关专项规划以及有关科学教育、传播与普及的政策规定中,体现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目标、任务和要求。落实有关鼓励科普事业发展的税收优惠等相关政策,研究制定培育和发展科普文化产业的政策措施。

经费投入。各级政府根据财力情况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将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引导、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充分发挥各类科技、科普基金会作用,逐步形成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投入格局。

进度安排。2016年,指导和推动各区制定“十三五”公民科学素质工作实施方案,并做好动员和宣传工作。2017-2020年,推进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和重点工程建设。完善工作机制,针对薄弱环节,解决突出问题,及时补齐短板,推进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2020年,组织开展实施工作的督促检查和专题调研,对“十三五”时期公民科学素质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和评估,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展表彰奖励。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