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沪上公共卫生专家谈《若干意见》 这一重磅举措筑牢城市公卫安全底线 2020-04-08 来源:解放日报
字号:

  超大城市建设事关民生福祉、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是极其重要的战略任务。筑牢城市安全底线,持续增强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昨天召开的上海市公共卫生建设大会上,上海市委、市政府出台重磅文件《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若干意见》,目标是将上海建设成为全球公共卫生体系最健全的城市之一。

  涉及四个方面共20条的若干意见将成为上海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里程碑。在公共卫生领域,沪上专家一致认为,这一纲领性的意见发挥承前启后作用,高度概括上海新冠肺炎抗疫成功经验,并为未来带来更多指导意义,它也将护佑所有城市居民的民生福祉。

  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公共卫生安全预警更灵敏

  自2003年抗击非典之后,上海作为超大型城市的公共卫生能力持续得到不断提升。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郝模介绍,此前,“健康相关社会风险预警协同创新中心”公布的“全球城市适宜公众健康体系”评价排名中,上海位居全球前列,基于此,公共卫生安全始终是上海的一张“城市名片”。此次抗击新冠肺炎中,上海表现可圈可点,如何将已发挥作用的体系机制进一步巩固、强化?新发布的重磅意见给了更明晰要求和建议。

  专家们尤其提及,若干意见中,建设协同综合、灵敏可靠的公共卫生监测预警体系,完善快速响应机制至关重要。新冠肺炎最早期确诊病例出现时,如何让信息直报系统真正发挥好作用,这是大众十分关注的问题。追溯整个系统,业内专家表示,如果信息直报经人手填写,缺少系统监测,便会出现漏洞。

  上海市疾控中心主任付晨说,自非典后,我国建立了传染病疫情直报系统,并圈定39种法定传染病。2012年起上海优化了症候群、疾病、危险因素和事件监测系统,建立呼吸道、消化道、发热伴皮疹、发热伴出血等症状监测系统,监测点符合病例的数据即时采集,累计迄今已多达17万条。专家对此表示,“这一监测网络结合大数据分析模型,可第一时间发现新发传染病。”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罗力认为,“完善疫情信息收集、上报和预警机制,建立智慧化公共卫生安全预警多点触发机制”,无疑是快速响应机制的新亮点。他对此向记者解释,安全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关键,即多维监测,这其中涵盖症候群监测(比如有感冒发热症状等)、药品监测、检验检查监测等,避免了以往必须临床医生输入信息,报告防保科的固有单一模式。多点触发将可能发生的传染病控制在最早期,最终实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公共卫生人才储备,扩大培养也要考虑留住“大师”

  就在近日,全国多所高校成立了公共卫生学院,旨在培养更多公共卫生人才。而此次发布的意见也明确,加强学科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人才储备是关键。郝模告诉记者,近年来我国公共卫生人才流失严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人员数量不足且呈下降趋势,专业人员素质也相对不高。此前的数据显示,我国疾控机构技术型、管理型专业人才严重欠缺,有经验的传染病一线现场流调人员所占比例偏低,这为“预防为主、平战结合”的公共卫生体系留下较大人才短板。

  若干意见中明确,鼓励医学院校设置并加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传染病相关专业学科建设,扩大招生和培养规模,加大公共卫生国际人才培养力度。罗力提及,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强调强化感染性疾病的人才储备。

  新冠疫情来势汹汹,传染病一旦暴发,流调人员、临床医生、护理人员均需要参与到救治中,后两者的流行病学知识储备就显得格外重要。三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中,强化感染性疾病知识,可以加速整个快速检验机制,假以智能化技术“翅膀”,可以从数据海洋中抓住传染病苗头,早期发现可疑的传染病。

  提升公共卫生领域人才和薪酬待遇,加大公共卫生应急体系人事薪酬保障力度,同时逐步缩小公共卫生机构与公立医院之间的薪酬差距。在专家看来,这是非常向好的信号。无论疾病早期发现还是后续疾控,皆需要公共卫生“大师级”高端人才把控全局。储备之时,怎样提升专业平台与待遇,留住公共卫生高端人才,仍是需要长远考虑的问题。

  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科技攻关能力填补科研空白

  时隔17年,新冠肺炎的疫情防控与当年抗击非典形势不可同日而语。科技进步、技术发达,促使防控目标更精准。

  意见中已明确,上海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科学搭建防控体系。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分区域、分等级评估公共卫生安全风险,方可实现应急工作精准高效,减少对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影响。

  “所有疫情的处置,早发现都是重中之重,为此我们建立了公共卫生苗子系统,即没有达到国家公共卫生事件的标准。”付晨说,一旦发现苗子就早期处置,将其扑灭在火苗状态预防“火灾”。数据显示,“公共卫生苗子系统”在上海实施以来,市区两级处置苗子事件接近2000余起,这其中,大数据模型等亦功不可没。

  而在此次疫情中,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同样发挥了巨大作用,超大型城市人口流动梳理得一清二楚,以技术为支撑的群防群控,为疫情防控打下基础。

  “不过也应看到我们在科技领域的短板。”罗力直言,大数据应用不错,但在检验检测试剂、药物研发、疫苗研发等领域,科研能力还有很多留白。基于此,意见中尤其提出加强科技攻关能力建设,研究制定科技攻关应急行动指南,同时在科技项目布局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等工作中,强化协同攻关机制,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科研团队,最终以科技攻关实现精准防控疫情。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