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蓝色引擎提档换速——建设中的上海临港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发布日期:2017-11-23

字号:

  发展背景

  “一带一路”倡议以及海洋经济的广阔前景,为海洋高新公司依托海洋主题拓展业务领域提供了新契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提出后,上海依托临海优势,积极培育开放型海洋产业体系,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海洋产业向高端化、国际化、集约化迈进,努力打造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排头兵,海洋园区将是其主要功能载体。

  上海的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对海洋园区在临港新一轮发展格局中的定位与作用提出了新要求。临港地区作为“创新要素集聚、综合服务功能强、适宜创新创业的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之一,推出建设国际智能制造中心的行动方案,整体定位由重装备为主的制造业向制造、服务并重及城市功能提升转变。作为临港地区最具科技创新元素的海洋园区,势必在科技创新城的建设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浦东国资国企改革的总体方向与推进举措,要求海洋高园区重新审视与寻找功能定位。在《关于进一步深化上海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的意见》(即上海国资国企改革20条)基础上,浦东新区正式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浦东新区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的意见》,在首批改革举措中将海洋高新公司并入港城集团,成为区级国资在临港主城区唯一的基础开发、城市建设和产业集聚载体。对海洋高新公司而言,以“二次创业”和提升产业能级为契机,以推动产业集聚为“主业”,进一步强化集团的产业支撑功能。

  企业承担政府赋予开发建设职能的调整,要求海洋高新公司加快转变业务模式,探索新的盈利机制。海洋高新公司成立以来,从最初的依托土地一级开发及物业资产、开展招商引资和企业服务的模式,逐步转型为不依赖土地资源、依靠自身经营持续发展的企业。今后,还将推动从基建建设转向以创新服务为主、开发建设为辅的企业发展战略,从单一的园区开发主体向多元化业务模式转型。

  总体思路

  在宏观环境与区域发展分析的基础上,海洋高新公司形成了创新发展新思路,具体体现在3个方面。

  一是紧紧抓住海洋特色这一未来的业务支点。围绕“海洋特色”已经拥有了一定的行业资源积累和品牌效应,集聚了一批代表国际、国家水平的海洋产业项目、科研机构及研发团队,并积极探索园区管理模式和创新创业服务。因此,海洋高新公司战略定位将聚焦海洋特色,强力打造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集聚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

  二是将港城集团整体战略作为未来的业务方向。港城集团是临港主城区的开发、建设和运营商,作为其下属公司,海洋高新公司主要发挥海洋科技创新型产业的投资与服务功能,努力成为港城集团逐步由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主体转向临港主导产业的投资与服务主体的核心板块之一。

  三是将可持续发展产业园作为未来的业务目标。随着园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发展,公司将利用现有物业资源、平台资源和客户资源,开创可持续发展的跨界融合、资源整合的园区新模式。未来的目标就是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的高度融合,实现产业平台共享服务、科技共享服务等园区资源的高效配置,促进园区、企业、政府、高校等创新主体的有机合作,努力打造有活力的海洋科技创新生态系统。

  功能定位

  海洋高新公司的功能定位为“深耕临港、服务上海、引领中国,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发展愿景打造国内领先的海洋科技投资和产业运营的产业园区。

  发展目标以海洋科技创新为特色,以创业孵化服务为纽带,持续开发运营科技园区与新型孵化空间,强化产业招商引资与服务平台建设,提供孵化、投资、贷款等科技金融与专业服务。

  具体内涵一是传承与发展。传承与保留原开发主体的部分功能,继续围绕海洋科技创业园、海洋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等项目的开发建设,以产业集聚为重点,力争在产业特色、平台功能等方面做好示范引领。同时,积极拓展园区发展新功能,关注产业研发、孵化、科技成果产业化及全方位科技金融服务。

  二是“产城”融合。以海洋科技为基础,围绕海洋文化与城市发展的融合,承担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海洋经济示范城市的建设,承办上海临港海洋节等,打造以海洋为特色的城市品牌。通过推动重大项目落地、创造就业机会,引进创新人才。

  三是科技创新城+智能制造中心。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城的开发建设,以海洋科技创业园与海洋科技广场两个平台为主要载体,引进符合区域产业导向的战略新兴产业项目。重点关注海洋产业的智能制造领域,具备国内顶尖甚至国际水平的项目。例如,深海技术与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以及海洋高新技术领域的重点配套设备集成化、智能化、模块化设计制造核心技术等。

  任务目标

  一是建设高品质园区项目。

  已建或即将完工物业载体:海创园一期(6.5万平方米)、海科广场一期(2.7万平方米)、海创园二期(7.2万平方米)。拟建项目:海创园三期(9.2万平方米)。

  二是吸引高尖端产业项目。

  园区以海底观测、海洋装备、海洋材料、海洋生物与智能制造为主要产业方向,重点打造海洋新兴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包括海洋高端装备检测与试验平台、海洋生物资源共享与海洋药物验证平台、海洋经济信息管理平台及产业协同发展服务平台及海洋高科技产业孵化集聚科技服务平台;打造海洋经济特色产业链,包括海洋观测/监测/探测装备产业链、海洋油气与海洋工程配套装备制造产业链、远洋渔业配套装备制造产业链及海洋生物产业链;促进海洋新兴产业经济聚集发展。目前已入驻彩虹鱼、劳雷、遨拓、宏华、磐剑、北连、同济大学工业4.0智能工厂等87家高新企业。

  三是构建创新服务体系。

  为服务园区企业成长发展,根据企业需求,海洋高新公司把做强、做优、做全功能放在园区发展的突出位置,积极构建开放式、社会化的园区创新服务体系。现已搭建全程化企业孵化平台、科技中介平台、人才实训平台、知识产权平台、科技查新及金融科技服务平台。

  四是探索创新金融服务功能。

  2015年9月召开的上海市海洋工作会议要求“上海结合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积极探索建立涉海企业投融资市场体系,形成多元化资本投入海洋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同时,针对园区内中小企业、初创型企业多,股权和债权融资难的问题,海洋高新公司积极探索构建园区投贷保联动金融服务体系,尤其是深入推进海洋智能制造基金筹备工作。根据新一轮“双特”政策,拟设立总规模为20亿元的海洋智能制造基金,一期拟为5亿元。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