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海洋文化特色教学之路

发布日期:2017-12-04

字号:

  近年来,上海海洋大学附属大团高级中学与海洋大学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专业互动,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的模式,探索架构包括不同功能类型、体现不同层次发展目标的海洋文化特色课程体系。

  完善海洋文化特色课程

  成为上海海洋大学附中后,学校积极打造海洋科普教育平台,营造海洋科普教育氛围;开发海洋科普教育校本课程,丰富海洋科普教育内涵;开展小型课题研究,满足学生自主发展需要;探索海洋文化研究,倡导正确价值取向。

  课程建设方面,学校已经初步形成“金字塔”结构的分层次课程系列。包括探索各学科发挥海洋文化教育功能的校本序列,营造海洋文化普及的氛围;开发“海洋百问系列”海洋文化教育校本拓展课程,提升海洋文化课程的特色与内涵;建立与海洋文化相关的学生社团,进行研究型社团课程建设,引导学生群体自觉探索海洋科学和海洋文化的兴趣习惯。特别是海洋科学研究小课题,展现了学生海洋文化素养,并丰富了学校课程内涵与品质。小课题“水产品市场贝类赤潮毒素调查与评价”和“上海滨海森林公园潮间带生物生态调查”,分别获得第24届英特尔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和三等奖;《滴水湖富营养化状况分析及对策》获得浦东新区第27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论文一等奖。

  “学生在学校生活的全部都是课程”。突出“海”的元素,构建以“海洋文化”为特色的学校特色课程总图谱。具体分为四大层次:第一层次是“海基课程”,主要是指国家基础型课程,由七大学习领域构成,包含各学科,以各科双基落实与海洋文化渗透相结合,夯实基础;第二层次是“海流课程”,主要是指有校本特色的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包括“海洋百问系列”校本课程、学生问题化的小课题课程等,充满动态和生命的特质;第三层次是“海气课程”,主要是指校园文化课程,特别是“三风”“三节”等活动,都已经有“海”的熏陶;第四层次是“海云课程”,主要是指有待开发的海洋文化特色网络课程,作为向外辐射的课程资源,同时为学生提供全天候自主选习的便利。

  四个层面的课程都在充分利用学校海洋文化创新实验室和相关社会资源功能作用,对基础型课程各学科与海洋文化相关内容教学以及其他课程的实施,借助上述多元资源平台的支撑,优化各层次的特色课程效益,使学生通过深度学习和合作探究,实现海洋综合素养的提升。

  加强课程开发,保障海洋文化特色教育有效实施。针对《海洋科普实践活动课程》,学校编写了“海洋科普馆活动指南”;“学科拓展校本特色课程——《海洋百问》系列教材”,曾作为浦东新区教育内涵发展项目,包括供全校学生限定选修的一门海洋文化概述内容课程,以及供学生自主选修的其他11门话题模块课程,对学生实施“1+1”的修习制度,引导学生根据课程问题自行或组成小组寻找资料、设计实践活动、开展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完善评价管理,促进海洋文化特色课程品质提高。学校编制了“校本特色课程实施管理指南”,涉及教师教学管理与评价、学生选修管理与评价、年级走班教学等管理制度。

  教师教学管理与评价。管理与评价相辅相成,对教师的课程执行力和开发力进行评价,用课程改革理念制定教师教学基本行为标准,并以此引导教师规范教学。学生选修管理与评价。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意愿,可选择不同的话题式校本课程;对允许学生选修的学校课程,需要建立课程库菜单,借助课程管理平台实施对学生选课的管理和结果评价,根据其选课的质与量认定一定的学分等。年级走班教学与教务管理。自主选修校本特色课程的实施,在“菜单式、走班制”背景下,加强分层走班教学管理,客观记录,为学生素养提高积累实证材料。

  优化海洋创新实验室建设

  大团高级中学是上海市首家综合性的海洋科普教育基地,是全国海洋科普教育基地、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被国家海洋局评为2013-2015年度全国海洋科普教育基地优秀单位。

  建设实验室,发挥海洋科技探究实验的创新实践功能。学校海洋文化创新实验室作为该校三大海洋教育平台之一,是上海市教委认定的首批高中创新实验室之一。为更好地发挥实验室创新与实践功能,引导问题生成与解决的情景创设,准备建立功能不同的“三馆一廊”格局:一是“海之文展示馆”,作为实验室的第一部分;二是“海之理探究馆”,支持“海洋百问系列”校本特色课程的实施;三是“海之问求索馆”,具有海洋文化探索功能的单独实验室,体现现代化要求,尤其与信息技术相整合;四是“海之波文化廊”,主要发挥对学生课程学习中的成果展示功能。

  围绕展现海洋科普特色的创新实验室建设,学校在配套课程的开发方面,已成为市教委相关课题的子课题之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