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区游客“扎堆”乡间过年 餐厅和民宿的预订电话响个不停 2024-02-14 来源:解放日报
字号:

  解放日报记者 吴越

  在上海郊区农庄过年是什么滋味?市民唐女士的回答是“惬意”。春节里,唐女士一家和朋友一行共10人从虹口家中驱车50公里,来到了位于嘉定区华亭镇毛桥村的愚农庄园,开启了为期三天两夜的郊游。

  愚农庄园占地面积3000余亩,生态环境优美,是上海市和嘉定区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上海市农民田间学校。庄园内设有融合菜餐厅、精品民宿、茶室、蔬果采摘区、垂钓区、动物天地等区域,负责人唐海侠介绍,春节前夕,餐厅和民宿的预订电话就响个不停,客源近一半是嘉定本地的老客人,还有不少来自市区的亲子家庭经朋友介绍前来。“为了让大家欢乐过大年,我们有70多位员工留守在岗位上,为大家做好服务。”

  节日氛围的营造离不开热闹的活动。早在10天前,庄园就挂上了红灯笼和彩灯,贴上了春联和福字,并在庄园外的毛桥村七彩长廊区域开办了年货集市。集市摊位上摆满了各色年货,有腊肉腊肠,农庄自产的大米、草莓、土鸡蛋和生菜、杭白菜等时蔬,还有具有华亭特色的米糕、草头饼等。

  立春当日,愚农庄园还举办了一场迎春礼。身着汉服的孩子们拿着草鞭,在长辈的带领下一边拍打牛雕塑,一边喊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吉祥话语。据介绍,“打春”又叫“鞭春牛”,以鞭打春牛来催农耕作,提醒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

  为了烘托出浓郁的节日文化氛围,庄园还搭建了一个近2000平方米的暖棚,开展非遗生肖拓印、猜灯谜、写春联、剪纸、射箭、投壶、打年糕、做华亭四味传统点心等活动。

  负责春联摊位的周应之是上海新汉服品牌“诗礼春秋”的创始人,也是一名书法爱好者。他表示,节日期间许多家长带着孩子来选购春联,还鼓励孩子自己动手书写福字,“这都说明大家对文化的传承越来越重视”。

  今年已经76岁的孙逸娟是活动的特邀嘉宾,她引以为傲的特长是做了几十年的草编手艺。作为国家级非遗的徐行草编代表着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利用黄草秆茎编织而成的玲珑精致的生活用品,眼下依然受到人们欢迎。

  逛集市、赏非遗,体验采摘、喂兔子,孩子们在田野里奔跑,玩得不亦乐乎。灯火映万家,团圆共此时。元宵节当天,庄园还会在祈愿长廊开展猜灯谜、沿河放花灯等活动,与游客共度佳节。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