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新闻发布会问答实录(2020年7月31日) 2020-08-01 来源:市政府新闻办
字号:

  解放日报:徐汇滨江经过十年磨一剑,成为上海文化新地标科创新地标,现在徐汇滨江地区的发展情况如何?下一步有哪些大动作值得大家期待?

  鲍炳章:徐汇滨江北起日晖港、南至关港,面积9.4平方公里,岸线长度11.4公里。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和历届区委共同努力下,徐汇滨江“十年磨一剑”,聚焦规划引领、文化先导、生态优先、科创主导的工作思路,努力打造有魅力、有温度、有活力的卓越水岸。

  一是注重营造宜人的环境,构筑品质水岸。经过十年开发建设,我们已经建成近9公里的沿江景观岸线、50万平方米的公共开放空间、10万平方米的亲水平台,漫步道、骑行道贯穿全线,你在任何一个道上行走都能品得了江、看得了绿。沿岸百年的工业文化焕发新生,龙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油罐艺术中心等工业遗存改建的公共艺术空间成为网红打卡地。特别是初春时节,龙美术馆外樱花盛开,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前来观赏。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合作开展五年展陈项目,以及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月,徐汇滨江已经成为重要的承载平台,宝马、天猫等品牌纷纷以这里作为首发首秀场地。这里是上海国际马拉松赛最重要的一段赛段,成为市民休闲游乐的重要区域。在建设过程中,我们以文化为中心,以市民为中心,达到了比较融合发展的氛围。

  下一步发展要注重创新产业生态,构筑城市活力水岸。除了生态文化,我们突出科创主导,大力推进人工智能和徐汇滨江融合发展的一号工程。打造“一港一谷一城一湾”高品质的产业空间,形成人工智能、生命健康、艺术传媒、科技金融四方面同步驱动的徐汇产业生态。

  西岸传媒港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长三角总部和上海总站为旗舰,包括湖南卫视、腾讯华东总部,努力打造产业融合重镇。构筑西岸智慧谷,AITower东塔楼在年内基本完成整体企业入驻,微软亚研院、期智研究院、依图、阿里巴巴都会把相关产业功能入驻进去。重点是构筑AI总部办公、国际交流、应用展示、研发转化于一体的综合型地标。整个区块建成后,超过一百万平方米。西岸金融城2月20日大地块土地出让给香港置地,主要是将对标纽约哈德逊城市广场、伦敦金丝雀码头,地上面积110万平方,希望打造面向未来上海的新地标。同时,启动规划西岸枫林湾,打造生物医药总部、研发高端制造的基地。研发和制造集中起来,不包括其他办公,超过60万平方米。

  除了产业文化以外,我们必须用心用情服务,构筑有温度有情怀的水岸。聚焦沿江公共服务缺口,新建完善交通道路23公里,下一步将加快完善建设商业配套60万平方米,文化配套20万平方米,标杆项目“AIPLAZA西岸生活美学中心”融合智慧艺术与商业创新,将于明年5月向公众开放,面向市民游客推出“水岸汇”服务品牌,整合演讲文化场馆、活动场地等20余处公共空间,因地制宜提供卫生、咨询、休憩、运动、寄存、应急等多种服务功能。

  同时,下一步注重叠加运用云技术+5G+AI综合手段,打造能感知会呼吸有温度的智慧水岸。整个发展内容非常多,很重要的是对每年的项目,做到路径目标清晰、任务具体、推进有利,真正把徐汇滨江城市功能、城市标杆水准、功能服务效率展示给社会各界,达到我们预期的目标。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刚刚结束的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AITower正式亮相,徐汇人工智能产业如何实现从无到有,未来又有哪些值得我们期待和希望的新愿景?

  方世忠:徐汇被很多人称之为“全A学生”,这几年一直努力放飞想象力,勇闯无人区,希望打造能领先有硬核的“单项冠军”,徐汇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发展从无到有,无中生有,是其中一个生动的实践。在2017年徐汇强占科技风口,服务上海战略,率先在全市提出了打造上海建设国家人工智能高地的新地标和核心区的徐汇AI发展愿景。我们聚力推进“四个新”。

  一是率先制定AI新战略,发布AI新高地建设“T计划”,明确创新策源地、产业磁力场、应用试验田功能定位,同时着力规划“一核一极一带”空间布局,目前徐汇已经成为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地图“人字形”布局的交汇点。

  二是重点布局双T新载体,AITOWER上海西岸人工智能中心首次向全球递出新名片,这是西岸智慧谷核心项目,目前正在打造国际人工智能总部基地。这里已经汇集了一位图灵奖得主、六位院士、158位博士、三千名左右员工,形成了垂直AI生态圈,预计楼宇单位面积产值可达一万元。目前正在建设AITOWN北杨人工智能小镇,也是一百万平方米,将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集聚区、全域应用示范区和国际产城融合区。

  三是参与创办峰会新平台,2017年市区联手举办全球上海人工智能创新峰会,首次展示了上海和徐汇的人工智能发展愿景。2018年,我们突出了科技峰会与水岸生态、艺术人文、智能体验相结合的特色,成功承办首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经过三年多努力,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已经成为人工智能界行业对话的新平台,成为投资环境的放大器和优质资源的引力场,徐汇在这个过程中人工智能产业显示度、集聚度和贡献度得到显著提升。

  四是全力打造产业新生态,徐汇围绕人工智能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已经形成比较优良产业生态和企业集群。这里拥有微软、期智、树图等一流研发机构,也有阿里、华为、网易等行业领军企业,商汤、依图、明略等独角兽企业,以及世界人工智能高校联盟、青年AI科学家联盟等国际学术联盟。目前上海千余家人工智能核心企业中,徐汇占了1/5;人工智能及相关产业总产出占全市1/3,连续两年保持30%的高位增长。徐汇人工智能产业集群成为上海唯一入选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徐汇在人工智能方面抢下先手棋,更聚力于后续力。我们提出打造“四个最”,实现“从有到优”的新跨越。一是最精准高效的AI生态,希望打造最适合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和企业加速集聚的制度供给试验田。二是最开放创新的AI平台,希望推动高校和企业科研院所形成创新共同体,加速提升AI基础能力。三是最高端的集聚AI产业,放大AI“赋能百业”效应,力争到2025年形成千亿级产业规模。四是最智慧共享的AI城区,希望推动城市治理实现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的跃升。

  我们一直与人工智能一起奔跑,我们也有徐汇AI梦。世界很多创新企业最早都是诞生于车库,徐汇AI是诞生于大飞机机库,我们希望徐汇AI能够诞生出像姚期智院士这样的图灵奖领军人才,徐汇人工智能产业也能够像飞机一样跑出“马赫级”加速度,为上海建设国家人工智能高地贡献徐汇智慧和徐汇力量。

  企业观察报:徐家汇地区是传统商业区,请问商业繁荣人气旺盛评价指标体系是什么?徐家汇商圈五一假期消费复苏率达到137%,居全市第二,假期消费复苏率指标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徐汇的特点是什么?

  鲍炳章:徐汇有几个特点,一是地理位置重要特殊。政府如何服务好社会,确保社会的和谐平安,提升社会品质,这是非常重要的。第二,徐汇是最早开放的地方之一。上海开埠以后,高端的人才、医疗、教育等最大的集聚地是在徐汇,综合资源禀赋,这么多科研机构、文化团体,上海集聚度最高的医疗机构大部分在徐汇。徐汇在认真思考,如何把资源禀赋优势变成产业优势。

  一是风貌区品质必须是保留,发展要有新的突破,这是城市非常重要的特质。

  二是徐汇改革开放前期地铁1号线延伸,有一个先发效应,今天产业布局、城市建筑已经告一段落,它新的发展、新的转型提升在哪里。

  徐家汇需要有一个大突破,所以我们做了徐家汇国贸中心,在2013年作为整体城市更新,土地出让。2023年将要全面落成,第一期约五万平方米的商业+办公已经取得非常好的成效,促使港汇也有很大的提升,同时东方商厦等也在思考怎么转型。

  我们觉得支撑徐汇发展,必须还要有新的亮点,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必须要有点睛之作,什么作品?就是利用世博,加快徐汇滨江土地收储。按照“规划引领、文化先导、生态优先、科创主导”思路,城市竞争力,产业活力是关键,文化先导是徐汇滨江有近二十个各类美术馆场馆,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月主要平台在这里落地。去年11月份,在进口博览会之际,法国总统马克龙参加了中法合作项目,西岸美术馆与法国蓬皮杜合作展陈开幕式,作为中法重要的民间交流活动就在徐汇,我们为中国和上海更多走向国际化交流作出贡献。

  以人工智能为主的产业集聚,包括漕河泾开发区园区提升转型,以及和各大院校、科研机构、民营企业、跨国公司战略合作,把营商环境做好,真正把市场主体活力发挥出来,以人为本,把老百姓的感受度、需求、安全感、满意度做好,这些工作内容给了我们更多的鞭策、鼓励和要求。我们更多从查找问题的角度,从舆论对我们观察的角度,接受社会各界对我们工作的指导。

  新华社:两张网建设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牛鼻子”,上海在徐汇区“一网通办”入选示范区,“一网统管”又是上海先行区,在两张网建设中,徐汇有哪些创新探索,怎么赋能老百姓的生活?

  方世忠:“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是城市治理牛鼻子的问题,徐汇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和“高效处置一件事”两个目标,抓住整体政府、以人为本、智慧治理三大核心要义,推进“两张网”建设。徐汇作为国家“互联网+政务服务”示范区和上海“一网统管”先行区,在“两张网”建设过程中,既做优“必答题”,也抢做“加分项”。

  2018年徐汇率先提出打响“一网通办”,做优“一窗办成”,希望实现“进一网能通办,来一窗能办成”的目标。很多媒体称为我们现在政务大厅是“网红政务大厅”,“一网通办”有三个特点。

  第一,指尖上。做强科技支撑,率先落地人口库、法人库等六大基础数据库,通过对政务数据的深度治理和共享应用,96%的涉企审批事项实现全程网办,同时正在试点机器智能审核当场办结,使市民办事能够像网购一样便捷。

  第二,家门口。突出线上速度和线下服务温度相结合,行政服务中心政务大厅入驻98%区级审批事项和100%“全市通办”个人事项。“一网通办”24小时自助办理点延伸到徐家汇商圈、漕河泾科技园区、徐汇滨江,同时在重要的银行网点里有徐汇“一网通办”24小时自助办理点。

  第三,一体化。强化改革系统集成,“一网通办”背后是政府自我革命,实施了审批“两集中”、受理“零差别”改革,原来83个部门专窗已经被压缩成18个政府综窗,实现企业和市民办事“跑一个窗,办所有事”。大力推进业务流程革命性再造,目前承诺的时限比法定时限平均减少70%,提交材料平均减少56%。还有82个事项已经实现了电子证照互认零材料提交,95%以上的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

  “一网统管”坚持先行先试,既按照上海市提出的“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同时创新“一云汇数据、一人通全岗”。作为区级政府,更多城市运行是实际处理问题,所以徐汇在“一网统管”建设过程中,努力实现“四个全”,即全域感知、全息智研、全程协同、全时响应,重点体现出“三个用”:

  实战管用。明确“一梁四柱”平台架构,“一梁”即统一的区级城运平台,打造集专业研判、高效协同、综合决策于一体的城市运维“决策舱”;“四柱”即大平安、大建管、大市场、大民生四大城市治理领域的深化应用。区城运平台有两个实体指挥中心:区城运中心负责7×8小时日常管理服务,区应急联动指挥中心(区公安指挥中心)负责7×24小时应急响应处置,实现两个指挥中心平战结合和昼夜衔接,统一指挥、数据共享、实时调度,及时处置城市运维中发现的问题。

  基层爱用。在“一网统管”建设过程中非常关注树立基层主战导向,一方面,让技术围着业务转,城运中台建设了数据中台、AI中台、业务中台,这样可以赋能跨业务、跨层级、跨领域、跨系统的高效处置应用,目前已经重点研发平安指数、风貌保护、营商服务、精准救助四大应用场景。另一方面,让人力围着业务转,推动各个条线力量向基层网格单元进行集中,打造“一专多能、全岗能通”的网格队伍,努力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街镇、难事不出徐汇”。

  群众受用。这次疫情期间,徐汇火线开发“汇治理”系统,上线口罩预约购买、小区风险提示、居家观察服务等功能。另外还开发了全区近万家沿街店铺的智慧商铺“汇商码”,现在扫一码就能实现对店铺的了解、评价以及监管。同时,深度开发“12345”热线智能感知系统,对近五年来徐汇18万条热线工单进行智能研判,用数据分析代替经验判断,用主动发现代替被动处置,希望努力通过“一网统管”把问题解决在群众发声之前。

  徐汇“两张网”建设永远在路上,我们正在思考下一步的建设,希望推动“一网通办”“一网统管”相互融合、相互赋能,让城市服务更加有温度,让城市治理更加有智慧。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长三角总部、上海总站:徐汇是中西文化交汇地,也是海派文化发源地,文化资源比较多。如何整合这些多元化的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用文化惠及民生?

  伍彦心:说到徐汇文化,大家熟悉衡复地区梧桐深处的建筑、名人、故事,也熟悉龙华古寺的悠远钟声与上海交响乐团经典音乐遥相辉映,当然也少不了西岸美术馆大道和工业遗存营造的卓越水岸。毫无疑问,中西文化交汇地、海派文化发源地、国际文化标杆地集于徐汇一身。但是对标卓越,我们更有责任延续历史文脉,能够传承好红色基因,并且将”海派文化之源”品牌打响。我的理解,徐汇文化的软实力,应该体现在“三个度”上,就是历史文脉的厚度,世界一流的高度,还有文化服务惠民的温度。

  一是找准“源头”,继续挖掘文化资源,体现历史文脉的厚度。当前正在制定“十四五”专项规划,专项规划的名字是海派文化之源品牌建设,借这个机会,有两个关键词,一是再度梳理江南文化为基底、海派文化促创新、红色文化显张力的历史文脉,以文化内涵赋能衡复、西岸、徐家汇等中央活动区建设。围绕龙华烈士陵园、徐家汇源,我们挖掘更多的历史文脉。二是注重激活,促进经典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融相交。利用“建筑可阅读”的项目,去年一年积累了六百多万线上阅读量,线下也不少,通过大数据的分析,我们从受欢迎程度、受教育指数、可进入度等进行分析推介,形成星火之路、自强之路等优秀红色旅游线路,运用更多技术赋能的方法和营销手段,将历史文脉资源进行更多的活化利用。

  二是建好“码头”,扬帆输出一批海派文化超级IP,发展产业,保持世界一流的高度。徐汇有的是爆款,武康大楼、黑石公寓,我们有值得反复推敲的文化大IP,徐家汇源、衡复风貌、艺术西岸等,但还是要不断注入新内容。在西岸的艺术品交易产业已经具备世界一流特征,并且能够在今年疫情特殊情况下,积极展示我们资源优势,能够发展产业,将传统文化IP赋予新生。包括滨江“ART&AI”战略,推动文化的资源禀赋转化成产业的发展动能。

  三是满足“盼头”,全新打造一批公共文化空间,把文化惠民温度保持好。我们正在致力于扩建徐汇区图书馆,新建徐家汇书院,这是一两万平方米左右的大空间,让徐汇市民和更多游客能够在书香中提升人文素养。徐汇打造完成了“邻里汇”,遍布各街镇,加上即将陆续推出的“水岸汇”,这些将由公共文化服务注入更多内涵,同时,我们有四个以上国家级的非遗传承项目,还有群众活动等优质元素,能够让更多百姓享受到又有颜值更有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增强城区文化认同和归属感。

  上海电视台:徐汇一直重视风貌保护,曾经提出打造“全球城市衡复样本”,请问“衡复样本”现在建设进展如何?

  方世忠:怎么看一个城市的特点?一个城市最大的特点就是文化,有人说一个城市的文化是这个城市最大的标识,也是最重要的竞争软实力,我们现在生活在上海,海派文化的发源地在徐汇,徐汇这个区域最大的特征是蕴含了非常重要的海派文化特点。

  徐汇衡复风貌区有4.3平方公里,优秀的历史建筑有1074幢,上海“永不拓宽的道路”64条,其中31条在徐汇。上海以居住为特征的万国建筑博览群在衡复风貌区,衡复风貌区是海派文化最具特征的地理标识,也是徐汇最重要的一张城市文化名片。

  这几年对于风貌区的保护和活化非常重视,提出了微设计、微更新、微治理的理念,我们希望风貌品质提升和精细治理双向赋能,能够打造“全球城市的衡复样本”。

  一是“规划师”把关绘就“工笔画”。徐汇是全市最早实施以社区规划师引领风貌区保护和活化的城区,武康路等一批风貌道路是上海海派经典示范。2019年从首创实践走向制度常态,发布了上海市第一个社区规划师制度的实施办法,把社区规划师纳入到风貌保护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大体系和全过程,用专业性来赋能风貌区的精细治理。

  二是“精细化”设计唤醒“老房子”。“由点及面”,做精历史建筑的修缮,加强城区城市设计,以精品项目带动片区品质提升,打造业态、生态、形态、文态“四态融合”的特色街区。建业里为代表的成片石库门里弄,构成了岳阳路-建国西路慢生活街区静、雅、柔的时尚底色;黑石M+园区的建成和东平路的改造提升,将助力汾阳路—复兴中路音乐街区成为亮眼的城市音乐名片。“由表及里”,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叙说老房子的百年故事,先后开放了巴金、张乐平、柯灵、夏衍、草婴等名人故居,推动“建筑可阅读”,开发30余条文旅线路,让市民游客充分体验风貌区的历史文化魅力。

  三是“人情味”治理留住“烟火气”。统筹推进历史建筑修缮和小区治理,特别是针对风貌区业态治理,在治理过程中,没有简单用行政命令的方法,而是充分听取商家、居民、业主和专家意见,我们提出“便民小店优先发展、特色小店鼓励支持、无证小店有效管理”的工作思路,为元龙音乐书店等文化小店纾困解难,为伊丽包子铺等便民小店风貌更新,打造了一批“和美小店”,留住了街区的烟火气和人情味。

  我们在风貌保护过程中始终坚持从群众的感受度出发,把握好制度、审美和治理三维统一,实现“建筑是可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公园是最宜休憩的,市民是尊法诚信文明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

  澎湃新闻:徐汇作为中心城区,有不少老旧小区,在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提升居住品质方面有什么举措?

  茹国明:提升老旧小区居住品质,涉及千家万户,事关民生福祉,虽然我区已完成成片二级旧里改造,去年基本解决了拎马桶问题,但是我区老旧小区多,全区一共937个小区,老旧小区占到一半以上,不成套的房屋八千余户,特别是小梁薄板房还有36幢,风貌区内“72家房客”问题依然存在。如何关注这些“沉默的少数”,特别是居住困难人群,我们这几年一直在加大力度推进。针对以上存在的短板民生问题,我们提出围绕“四个一”:

  一是盘好一本底账。“十二五”“十三五”以来,我区先后完成了不成套旧住房改造20.8万平方米,惠及居民5200余户,目前还剩余28万多平方米,共191幢分布在九个街道,涉及居民8200余户,其中包括36幢小梁薄板房屋。这几年对旧住房改造加大更新力度,已先后完成了斜土路1155弄、沈家里一期等成套改造项目,另外通过置换房屋、结构性修缮等方式,先后处置了永嘉路492弄,襄阳南路452弄21号、129号等小梁薄板房屋的安全隐患问题。特别是永嘉路492弄,现在已成为风貌区城市微更新的示范案例。

  二是画好一张图。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按照“确保结构安全,完善基本功能,提升居住环境”的总体要求,结合正在编制的“十四五”规划,形成三年行动计划,特别是针对36幢小梁薄板房屋,建立项目库,形成项目清单,落地上图,挂图作战。除了今年已启动11幢改造以外,我们力争再用两年的时间完成剩余小梁薄板房屋改造。

  三是打好一套组合拳。该留的坚决留,探索在风貌区保护保留建筑进行试点,同时将历史建筑修缮与安全隐患处置、厨卫改造、小区环境提升统筹考虑,今年将计划实施三万平方米优秀历史建筑以及五万平方米里弄房屋修缮,惠及居民2600余户。比如淮海大楼的修缮,不仅仅是修房子,而且把外立面安全隐患处置与店招店牌、沿街道路绿化景观提升结合起来,提升街区整体风貌。可改的精心改,综合采用结构性修缮,完善居住功能,优化配套设施,提升小区环境。该拆的加快拆,针对建筑结构差、安全标准低、无修缮价值的小梁薄板房屋主要采取以拆除重建的方式,同时把加装电梯、小区环境治理通盘考虑。

  四是交出一份成绩单。目前沈家里一期38户居民已经陆续搬迁,天龙八期将于下月竣工,惠及居民330户。今年旧房改造有三个特点:一是任务重,除了有八个存量项目,今年又新启动十个项目,总面积达13.2万平方米,共涉及居民3500余户,占剩余总量的50%。二是难度高,由于受到规划限制、建筑间距、老百姓意愿等因素影响,特别是拆除重建项目,需要意愿、方案、搬迁达到三个100%,这是工作推进当中所遇到的难点问题。三是关注度高,除了龙华新村拆除重建项目,今年主要对漕河泾成片小梁薄板房屋进行拆除重建,这也是市里重点试点项目。

  总之,按照可改愿改,尽改快改原则,对全区剩余不成套房屋实现一个轮次的带方案的征询,让每户居民都有一次改造的机会,成熟一幢推进一幢,积极回应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旧住房改造是攻坚战,必须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我们将带着责任、感情、智慧,用心用情用力,用我们的辛苦指数换取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在人民城市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留下卓越典范徐汇的华彩一页。

  东方网:邻里汇是民生服务特色品牌,当初怎么会想到建邻里汇?除了邻里汇之外,徐汇还有什么其他民生服务品牌?

  方世忠:这几年徐汇在解决“老小旧远”底线民生和基本民生的基础上,努力打造品质民生,其中做了“两汇”,“一汇”是面向社区居民的“邻里汇”,“一汇”是面向市民游客的“水岸汇”。

  我们一直倡导行走式的办公,我们在行走式的调查研究过程中,发现了现在社区的公共服务空间比较少,资源比较散,功能比较弱,特别是嵌入式社区养老会遭遇邻避效应,同时社区治理缺少有效抓手和平台。所以提出建设一站式“邻里汇”,打造居民家门口的党建站、客堂间、便民点、托老所,实现“邻里汇、汇邻里,美好生活共同体”的愿景。

  一是在“特”字上下功夫,打造有标识度的便民点。邻里汇突出“小载体大服务”,汇集各方各类服务资源,重点满足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便民生活服务以及年轻人需要的托育服务。

  二是在“治”字上下功夫,打造有认同度的客堂间。汇邻里突出“小平台大创新”,强化社区党建引领,围绕社区居民区共同话题,通过在邻里汇的活动激发社区自治共治活力。

  三是在“共”字上下功夫,打造有辐射度的共同体。共同体突出“小空间大集聚”,按照15分钟社区生活圈、5分钟家门口服务圈为标准,累计建成18家街镇级邻里汇,306个居民区邻里小汇,启动建设漕河泾地区4万平方米国际邻里中心,形成“1+18+306”三级网络体系,实现资源汇集、联动发展。邻里汇不是一家,不是一个盆景,而是一片风景。

  “水岸汇”源于滨江卓越水岸发展过程中的服务需要。现在徐汇滨江是双A战略,ART&AI,徐汇滨江既有高颜值,也有文艺范,更有硬实力,但是还要进一步提升服务体验感。我们正在打造有温度有颜值的连锁公共服务品牌,叫水岸汇,“水岸汇、汇你我,共享卓越西岸新生活”。

  水岸汇的logo是六滴水构成的,有三个特点:一是滨水特征,特别把沿江二十多处公共空间打造成水岸汇,同时在文化场馆外部增设外摆服务区域,让游客和市民享受到“艺术+生态+服务”滨水服务新体验。二是功能特色,六滴水代表了六大服务功能,即卫生、资讯、休憩、运动、寄存、应急,希望为市民提供“一张座椅、一杯咖啡、一份简餐、一套服务”。三是服务特质,六种颜色代表水岸汇的运作机制不是过去政府单一运作模式,我们希望引入百胜、星巴克以及乔家栅等专业力量,共同打造水岸汇,推动实现优势品牌、优质空间、优良服务的强强联合。

  我们希望把水岸汇建设成既有卓越水岸品质又有西岸文化特色,更有生活服务温度的公共服务新品牌,让市民游客能够到西岸望得到江水,触得到绿色,品得到文化,享得到服务。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来总结:来徐汇,你一定会爱上上海,知徐汇,你就能了解什么叫海派。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