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新闻发布会问答实录(2020年12月28日) 2020-12-29 来源:市政府新闻办
字号:

  新民晚报:今年11月1日《上海外商投资条例》开始实施,是地方出台的首个外商投资条例,这部地方性法规将在哪些方面促进和稳定外商投资,推进上海更高质量对外开放?

  诸旖:今年9月,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上海市外商投资条例》,于今年11月1日正式实施。作为外商投资法实施后地方人大出台的首部外商投资条例,条例坚持高水平开放与高质量引资,注重对外商投资的促进、保护和服务,强调外资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与保障。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一是强化全方位高水平扩大开放。《条例》创设开放专章,强化本市开放枢纽门户功能,按照国家对外开放总体部署,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推动国家有关服务业扩大开放政策措施在本市率先落实和先行先试;在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虹桥商务区等重点区域实施更宽领域、更大力度的开放举措。

  二是对标国际规则实施“全流程”国民待遇。《条例》注重对标、借鉴国际通行投资贸易规则,在准入阶段,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在负面清单之外的领域,不得针对外商投资设置新的准入限制;在准入后阶段,本市加大对外商投资企业享有准入后国民待遇的保障力度,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平等适用外商投资企业。

  三是聚焦更高质量引进外资。《条例》将近年来本市在外商投资促进工作中的一些创新实践和做法予以固化,建立健全外商投资促进服务体系,为外国投资者、外商投资企业提供全方位、精准化的投资促进服务。加大外商投资产业引导和优惠政策实施的力度和精准度,从人才、资金和贸易便利化政策上支持跨国公司在沪设立和发展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打造高能级总部经济、研发经济平台。

  四是对照更高标准加强权益保护。在征收征用、资金进出、知识产权保护、商业秘密保护、技术合作、参与政府采购、参与地方标准制定、从事城市特许经营等方面,做到对外资平等对待、一视同仁。创设政府部门“兜底服务”规定,由市、区商务部门牵头协调外国投资者、外商投资企业提出的跨部门、跨区域问题。发挥政企沟通圆桌会议、工作专班、走访调研、“涉外服务专窗”等机制和平台的作用,全市上下形成合力,为外国投资者和外商投资企业打造更优更好的营商环境。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外资企业普遍关心外汇收支是否便利化的问题,请问在促进上海市贸易投资便利化和跨国公司总部集聚方面,外汇管理局将有哪些新举措?

  吴水平:明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要一年,国家外汇管理局上海市分局将一如既往地支持上海外资促进、保护和管理工作,聚焦基础性和具有重大牵引力作用的改革措施,持续推进外汇管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外商投资上海创造良好营商环境。

  一、继续落实“放管服”,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服务上海外资工作高质量发展。

  1、在上海全市做到外商投资、外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外籍员工个人的账户开立、国际收支及其汇兑业务在银行更为便利地办理。

  2、贯彻落实最新版本的《资本项目外汇业务指引》《经常项目外汇业务指引》,指导商业银行具体落实便利化的金融服务,并对商业银行的外汇业务便利化进行考核督促。

  3、进一步完善外汇市场“宏观审慎+微观监管”两位一体管理框架,以加强宏观审慎为核心改善跨境资金流动管理,以转变监管方式为核心完善外汇市场微观监管,使用监管科技,精准、科学、有效地处置风险,避免“一人生病、大家吃药”的情况。

  二、支持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改革创新,推进高水平资本项目开放。

  1、争取尽快在上海临港新片区实现“银行真实性审核从事前审查转为事后核查”,国际结算遵循国际惯例,从制度上保证企业跨境资金收付更加便利。

  2、推进高水平资本项目开放。明年将按照总局的统一部署,重点推进金融市场高水平双向开放,完善直接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

  3、落实好已经出台的举措,继续发挥政策作用。上海已经出台的改革创新政策主要是:①经常项目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2.0版;②将资本项目外汇收入支付便利化工作从自贸区推广到全市;③一次性外债登记;④高新技术企业外债便利化额度;⑤融资租赁母子公司外债额度共享;⑥外籍人才薪酬汇兑便利化;⑦QDLP、QFLP试点运作,支持更多外资资管机构落户上海。

  三、支持发展更高能级的总部经济,进一步优化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跨境资金池政策,在新片区推进离岸贸易集聚区建设。

  1、继续完善本外币一体化跨国公司资金池管理,满足在上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总部型机构、研发机构的跨境资金收支需要。

  2、用好用足本外币一体化跨境资金池政策,按照“立足上海、融合周边、服务全国、参与国际”的思路,支持企业拓展全国、亚太、全球业务。

  3、研究允许跨国公司跨境资金池开展转口贸易和离岸转手买卖业务,支持企业在新片区特殊综合保税区建设“离岸贸易集聚区”,同时创新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

  新华社:上海提出“十四五”期间将加快做强做优“五型经济”,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是发展“五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请问上海进一步支持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发展有哪些考虑?

  诸旖:“五型经济”是上海必须要做强做大的重点领域,同时也是彰显上海大都市经济形态的重点领域。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是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以及对上海强化“四大功能”指示要求的有力举措,是上海进一步扩大开放,提高吸收外资质量和水平的重要内容。

  经过十多年的不断努力,落户上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数量不断增多,能级不断提升。上海始终是我国内地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外资研发中心最集中的城市。截至目前,外商在上海累计设立跨国公司地区总部767家,其中500强企业落户地区总部112家,大中华、亚太及以上区域总部136家;累计设立外资研发中心达479家,由世界500强企业设立的研发中心约占1/3 。

  ”十四五“期间,上海将持续提升总部经济的能级。我们将实行总部增能计划,我们将吸收、吸引跨国公司亚太总部和功能性全球总部落户,鼓励外资设立和发展全球研发中心和开放式创新平台。进一步完善本市总部经济政策体系,打造多维度总部型经济。

  以浦东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以及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和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先行先试为引领,进一步增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全球资源配置和开放枢纽功能。

  推动跨境资金流动便利化,吸引全球资金管理总部集聚;推动离岸贸易结算便利化,吸引全球销售总部集聚;推动跨境支付便利化,吸引全球采购总部集聚;落实通关便利化,吸引全球供应链总部集聚。

  落实鼓励外资研发中心发展新举措,推动外资研发中心升级,更好地发挥外资研发溢出效应。对接RCEP,扩大在沪地区总部的辐射范围,努力打造配置全球资源的亚太门户。

  国际商报:上海是我国金融对外开放的前沿,能否介绍一下上海金融对外开放的最新进展?未来如何提高外资参与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

  葛平:开放是上海的城市特征和最大的优势。上海始终站在我国金融开放的最前沿,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和高效的政府服务举措使上海一直是外资金融机构来华展业的首选之地,无论是数量还是业务规模上海始终稳居全国第一。

  比如总部在上海的外资法人银行占了全国的一半左右;法人银行的资产规模占全国的80%以上;资产规模排名前十的全球资管机构在上海都设有机构;全国32家外商独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有29家设在上海;上海外资保险机构数量和原保费收入占全国一半。

  上海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吸引越来越多的外资机构相继来沪,一批具有全国示范效应的机构今年相继在上海落户。包括:全国首家外商独资的保险控股公司、全国首家外资独资的再保险公司、全国首家外资独资的人身险公司等等。

  此外,首批新设的外商控股合资券商、首家外资控股的合资理财公司等等今年也相继在上海开业;首家外商独资的公募基金和其他外资控股的合资理财公司、外资控股的合资券商先后获得监管部门的批筹,其他一系列开放的项目也已经在紧锣密鼓的筹备过程中。

  未来上海将朝着具有更强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金融中心迈进,积极营造国际一流的金融发展环境,吸引更多外资金融机构落户上海,进一步加强上海金融对外开放,提高外资参与上海的金融市场,主要是这几个方面:

  一是将进一步吸引新设外资金融机构落户,继续推动引领性、首创型项目落户,鼓励更多的外资金融机构在沪设立独资或者合资的证券、基金、期货、保险、养老金管理和基金投顾等公司。

  二是将支持更多在沪外资金融机构扩大业务范围,申请包括银行间债券市场承销资格,证券基金托管资格以及非银业务等资格,拓展业务范围,提升外资活跃度和主动性。

  三是将支持更多的境外主体参与到上海的金融市场业务,在前期原油期货、20号胶期货、低硫燃料油期货、国际铜期货等的基础上继续推出航运指数期货、原油期权等更多国际化金融产品。

  最后,继续优化沪港通、沪伦通、债券通以及银行间债券市场直接投资等机制,继续推进ETF互通,支持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和境外市场的互联互通。

  光明日报:临港新片区成立有一年多,能否具体介绍一下吸引外资落户的情况,下一步扩大开放方面有哪些新的举措?

  武伟:临港新片区的最终目标是要建设具有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要成为我国高水平、内外双循环战略链接的重要载体。要实现这样一个功能,外资在其中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临港新片区自去年8月20日成立以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五个重要的指示精神,把吸引外资、服务外企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进行推进。截至11月30日,临港新片区共有外资企业1573户。自去年8月20日至今年11月底,累计设立外资企业515户,注册资本超90亿美元。今年,实际利用外资超5亿美元,主要分布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制造业等行业。

  新片区在扩大开放方面有以下探索:一是实施更加开放的对外政策。前期在金融领域临港新片区在全国进行了一些开放的尝试,例如全国首个由外资控股的理财公司——汇华理财落户新片区,同时外商独资的汇丰金融科技落户新片区。

  同时,在跨境数据方面进行对外开放的尝试。我们选择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进行跨境数据试点,目前工信部批准,新片区正在建设国际互联网的数据专用通道,这将会在全国跨境数据对外开放中起到重要作用。

  二是实施高水平的资金收付便利的跨境金融管理制度,推行跨境人民币结算优质企业白名单制度,开展本外币合一跨境资金池试点。下一步临港新片区还将与国家相关金融监管机构共同推进更多层面的开放措施。

  三是为服务好外资企业人才,临港新片区建立了外籍高层次人才直接申办永久居留的新机制,外籍人才最长可办理五年的居留许可;放宽外国人才在年龄、学历以及工作经历方面的限制,一次性给予两年以上的工作许可;允许14种执业资格在临港新片区备案后执业;允许海外人才申请参加国内执业资格考试。

  四是实施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税收制度和政策。在临港新片区注册并从事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以及民用航空等关键领域核心环节的企业,自成立之日起5年内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在临港新片区工作的境外高端紧缺人才实行个人所得税的补差政策。

  五是不断优化投资促进服务,为境外投资者构建最便利的营商环境。目前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已承接并集中行使市、区两级事权共1170项,在统筹推进工作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某重点人工智能企业从项目签约到取得施工许可证,全流程只用了不到5个月的时间;推进不动产登记领域的验登合一,某外资企业“一天三证”完成不动产登记。此外临港新片区率先实施商事主体登记确认制,便利外资企业快速创设,取得良好效果。

  六是临港新片区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把重点放在服务好企业、解决好企业困难和问题上。例如主动联络税务部门,帮助某500强公司新设的生命科技公司解决100万元大额税票诉求,当年该企业实到外资1.58亿美元,税收达到亿元;疫情期间全力支持企业复工复产,解决外籍人士“入境难”问题,协助70多家企业500余人次申请来华邀请函;同时联合相关机构,为外企开展人才招聘、保障防疫物资、解决员工住宿及通勤保障问题。

  下一阶段,临港新片区将严格按照五个重要的要求,实行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大力度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强化国际化、法制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坚持坚定不移的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地吸引外资,更大力度地服务企业,更大力度地做好对外宣传工作。我们将进一步开创临港新片区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东方网:“一网通办”让企业和市民办事方便,请问有没有专门针对外资企业和境外人员提供的服务举措?如何进一步提升服务外资的广度和深度?

  朱俊伟:“一网通办”一直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在不断提升服务企业、市民能力的过程中,也非常重视外资企业和境外人士群体的服务。今年11月6日,上海市大数据中心会同市商务委等部门,发布了“一网通办”国际版。同时在电脑端(中国上海门户网站)和移动端(随申办)提供涉外专版服务。服务内容涵盖25个委办的61类涉外服务事项、150多项办事内容,定制开发英文版用户注册、登录,办事服务、政策文件的内容检索等功能,为境外人士和外资企业提供便捷、权威的政务服务。上线以来,“一网通办”国际版首页访问量34万次,环比增加72.11%;新增境外人士注册用户2.5万。目前“一网通办”境外人士注册用户已经超过30万,外资企业注册用户超过9万家。2021年是本市“十四五”开局之年,我们将进一步以“一网通办”为牵引构建完善的全方位服务体系,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一方面我们将会同市商务委及相关部门,不断丰富“一网通办”境外人士和外资企业办事指南、政策指引等办事服务指引功能,确保办事服务便捷、权威、准确;另一方面将选择涉外服务的高频办事事项,研究建设全流程英文在线办事服务功能,方便外资企业和境外人士用户直接通过“一网通办”国际版进行在线办事,尤其是强化移动端“随申办”的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在沪外资企业和境外人士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上海证券报:文件中提到的六大领域开放,在接下来的“十四五”时期,有没有哪些具体目标?

  华源:开放是上海最大的优势和特质,从“十四五”时期上海未来发展的定位看,开放是上海必须要做得更好的方面之一。上海要增强开放门户枢纽功能,上海的大门必将越开越大。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上海未来开放的重点将会对标全球最高标准的经贸规则、更好地对接RCEP,更大力度同时有序地推进服务业领域的扩大开放。

  从上海来讲,下一步在服务业领域的开放也会聚焦一些重点区域,比如浦东新区、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虹桥商务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等等,我想我们将来会在这些区域有序探索和推进服务业领域的扩大开放。

  当然这些开放的政策也需要得到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上海下一步将会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争取服务业扩大开放政策能够在上海先行先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