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共建安全韧性城市 2021-03-10
字号: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围绕实现“一流城市一流治理”目标,强化韧性适应理念,以基层社会治理为支撑,着力加强全周期管理,全面提高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激发全社会活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上海,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超大城市治理标杆。

  15.1 以绣花般功夫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

  坚持高标准引领,充分释放网格化管理效能,推动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贯通,注重在细微处下功夫、见成效,把服务管理的触角延伸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努力形成超大城市管理精细化示范样本。

  15.1.1增强城市管理网格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大智能化发现手段的覆盖面,加强玻璃幕墙、垃圾分类、深基坑等应用场景“神经元”建设和算法开发。制定完善人工发现标准和工作细则,利用区块链技术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强化专业技术和人员向街镇和居村高效下沉,使高频多发、群众诉求强烈的问题在基层得到有效解决。优化基层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深化多部门联合的7×24小时全天候综合响应机制和应急处置队伍建设,进一步培育属地化专业化第三方机构。

  15.1.2塑造美丽上海新形象。持续开展城市管理精细化“三年行动计划”,打造一批宜居、宜业、宜乐、宜游的人民城市精细化管理示范区。营造整洁有序的城市面貌,全面提升市容市貌作业水平和保洁实效,新创建100个“美丽街区”。全面开展苏州河等主要景观带照明建设。持续推进架空线入地与杆箱整治,实现全市重点区域架空线全部入地。提升以人为本服务功能,完善城市无障碍设施规范和标准,提供从出行到信息交流等全方位的无障碍服务,建设“有爱无碍”城市,创造便利的城市空间和包容的社会环境。以世界城市日为平台展示、交流城市建设和治理经验,将上海打造成为世界城市日“永久主场”。建设杨浦等人民城市实践区。

  15.1.3提升城市管理法治化、标准化、社会化水平。深化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强管理和执法部门的双向监督,实现管执衔接。完善城市管理标准体系,修订相关城市运维标准、规范和定额,建立维护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健全常态长效、建管一体、分级分类的城市管理标准体系。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城市管理,探索政府支持、市场投入、社区参与的“路管会”“弄管会”制度,引导市民深度参与城市综合治理。探索实施“社区工作室”制度,鼓励执法部门进驻社区。

  15.1.4健全城市基础设施运维长效机制。开展综合养护试点,打破行业条块分割,将区域性较强的设施打包实施综合养护和管理。分类实施市场化机制,对于市场竞争不充分的领域,加强成本监审和绩效评价,适当放宽市场进入。针对技术含量较高且关乎城市安全的领域,建立全生命周期养护和担责机制,培育相对稳定的养护作业队伍,促进城市基础设施运维降本增效。

  15.2 筑牢守好城市安全底线

  统筹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全面提升城市运行的功能韧性、过程韧性、系统韧性,构筑城市安全常态化管控和应急保障体系,使上海始终位于全球最安全城市之列。

  15.2.1完善超大城市安全保障体制机制。强化应急管理的综合性和系统性,健全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统筹协调、分类管理的应急管理体系。制订市区两级风险目录,全面落实城市运行风险管控的主体责任、领导责任、监管责任和属地责任。完善不同类型风险的调查评估、应急预警、联动处置、协调保障等工作机制,在风险处置中实现统一指挥、发挥专长、通力协作,加强市、区、街镇、居村四级应急管理工作有机衔接、纵向贯通。

  15.2.2着力清除城市运行重点隐患。以更多采取分布式、并联式建设为导向,强化交通物流、通讯保障、能源供水等各类城市生命线的综合韧性,提升应对灾害事故等突发事件冲击时基本功能维持和快速复原的效能。强化城市轨道交通超大客流下风险预警、客流疏导、应急抢修能力,提高重点车站风险防范标准,同步提升安全性和便捷性。加强对铁路沿线、地下空间和管网、老旧电梯、建筑物结构和附属设施的全面评估、排摸、整治和改造。提升食品、药品安全保障能力,完善药品全过程管理系统,逐步实现食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追溯管理,全面实现餐厨废弃油脂应收尽收和绿色循环利用。围绕危化品生产、经营、存储、运输、使用等环节,实现安全设施、关键装置及从业人员全要素实时监控。着力化解消防安全隐患,推进老旧建筑消防设施增配改造和消防综合演练,加强电气火灾、电动车消防安全和消防通道障碍物等火灾隐患排查。加快粮食和物资储备能力建设,建立市场调节储备与应急物资储备多元格局,推进上海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工程,优化本地和外地粮食储备加工保障基地布局,确保突发事件下主副食品市场供应量足价稳、优质安全。

  15.2.3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开展气象灾害、地面沉降、森林火灾和有害生物等自然灾害分类型、分区域风险普查。提升应急避难能力,加强街镇、居村应急避灾站点建设,推进公园、广场、地下空间等设施的应急避难标准化改造。提升救援救助能力,强化专业装备配备和专业训练演练,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提升全社会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支持发展巨灾保险、责任保险,加快市、区、街镇三级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建设,推动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进学校、入企业、下基层。

  15.2.4营造安全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打造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完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有效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提高对影响群众安全突出问题的精准打击力,推动扫黑除恶常治长效,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良好秩序。深化智慧公安建设,持续拓展社会面智能安防覆盖面,完善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社会防控体系。大力支持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强化全民国防教育。

  15.3 构建多元共治的社会治理格局

  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推进疫情群防群控实践经验的常态化制度化,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以社区为重心筑牢超大城市治理的稳固底盘,着力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15.3.1构建现代社区自治共治共同体。坚持党建引领,进一步强化网格化党建,推进“微治理”创新,配足配强党建工作力量,提升居村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发挥居村委会主导作用,推进居村民自治章程、居民公约、村规民约的修订完善,增强组织民主协商、服务居民群众、动员社会参与的能力。深化物业治理创新,推动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等协同运转,加快建立“质价相符”的物业服务市场机制,加强物业服务行业监管。持续推动社区增能减负,严格居村协助行政事务准入,优化街镇管理体制机制,推动社会管理权限和力量更多向基层下放,完善人财物向下倾斜、权责利挂钩对等的新型条块关系。大力支持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引导社会力量更好地链接社会资源、提供专业服务、参与基层治理,推动自治共治平台协同运转。提升社区治理规范化精细化水平,规范信息数据采集核查、集成共享,深化“社区云”、远程视频帮办等智慧社区应用。

  15.3.2完善社会多元参与机制。畅通企业和市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和社会治理的渠道,保障人民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搭建更多民意“直通车”平台,健全充分体现民意的重大工程、实事项目立项和实施评估机制。不断拓宽民主协商渠道,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健全分层递进、衔接配套的纠纷化解机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加强社会矛盾排查预警和风险防控。不断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优化管理服务,支持区域性、国际性社会组织在沪登记成立,注重引进和培养社会组织领军人才。以枢纽型社会组织培育为重点,带动孵化一批专业化社会组织,发展一批社会企业,造就一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到2025年全市持证社会工作者达到4.5万人。畅通志愿服务渠道,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公益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到2025年全市志愿者注册人数达到常住人口的20%。

  15.3.3全面提升网络治理能力。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建设网络空间综合治理平台,统筹开展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安全评估,全面提升网络舆情态势感知、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和管控处置能力。落实互联网企业信息管理主体责任,推行重大决策网络舆情风险评估制度,完善重大舆情有效引导和协同处置机制,落实互联网属地化管理责任,不断提升线上线下协同的网络时代治理能力。落实互联网信息服务分类管理,督促企业、媒体、个人切实履行网络社会责任,建立网络诚信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大兴文明办网之风,严厉打击网络违法违规行为。持续加强互联网舆论引导能力建设,提升网上正面发声水平,强化网络宣传阵地,培育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