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天文爱好者相聚浦东,共同挖掘数字宇宙“宝藏” 2024-08-05 来源:浦东新区人民政府
科学普及是推动公民科学素质提升的重要手段。面对人民群众对科普需求的与日俱增,如何让科普深入人心,还需要在精准性上下功夫。8月3日,天文领域知名的全国性赛事——第六届宇宙漫游作品征集公益活动在上海天文馆迎来闭幕典礼。
宇宙漫游作品征集公益活动前身为宇宙漫游创作大赛,自2010年起两年一届,已成功举办五届。记者了解到,本次征集活动的优秀作品将陆续通过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和上海天文馆的相关媒体平台与公众见面。今秋,所有参与活动的作品还将“乘坐”卫星飞向太空,真正实现“魅力宇宙,轻松漫游”。
因这场活动
全国天文爱好者相聚浦东
一位是在山东大学就读化学专业的大三学生,一位来自安徽学设计的女孩,在上海天文馆内,他们登上了第六届宇宙漫游作品征集公益活动第一名的领奖台,团队中的另一位北京伙伴虽然因故无法出席,但他们贴心地制作了同伴的人形立牌,通过属于年轻人特有的表达方式共同庆祝激动人心的时刻。
从与他们的交谈中,记者了解到,虽然来自不同的城市,但彼此已经在网上认识了很久,而牵引他们的是共同爱好——天文。“因为喜欢宇宙,喜欢天文,我们一直在线上彼此交流,因为这场活动‘奔现’了。”高玮说自己虽然学的是化学专业,但从小就喜欢天文,当同伴提议参加这次活动时,立马答应了。
通过两个月的线上讨论与制作,最终邢宇辰、陈良玉、高玮带来的微视频《宇宙漫游:恒星形成沉浸之旅》获得了第一名。
据主办方介绍,为了鼓励更多天文爱好者及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天文科普、教育、艺术创作,助力产出更多优秀天文科普教育资源,本届征集活动将参与形式与规则进行了升级优化,设置“天文微视频”“天文微课堂”两个板块,创作者们能够更充分、灵活地利用天文数据、可视化平台以及多元化的媒介手段、教学模式、艺术形式展开创作,更好地讲述自己的天文故事。
三个师范专业的大学生黄懿、孟真羽、潘泽彤制作的微课堂《星辰之吻:红色月影的奥秘》获得了第一名。“红月亮在古代有‘大凶’之兆的寓意,我们就想到用科学来打破这种错误的认知。”黄懿从儿时就对天文很感兴趣,这一次,她和团队成员一起用15天的时间,以白色灯光模拟太阳,用加入了牛奶的水池模拟大气环境,最终完成了“红色月影”的实验,并生动讲解,最终取得了好成绩。
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NADC)常务副主任崔辰州看来,多元化的参与形式,更能体现出当代“开源”数字宇宙的魅力。“我们经常说宇宙是无国界的,天空其实也是无国界的,天文数据是一个非常开放的数据,这次参与的作品有‘千姿百态’的来源,也就呈现了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
上海天文馆
将为热爱天文创作者提供更广阔展示空间
第六届征集活动由中国天文学会、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上海天文馆、浙江省之江发展基金会联合主办,得到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数据与文献委员会、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数据驱动的天文科普教育工作组、天文科普工作协作组、天文科学教育联盟的指导。
本届征集活动的主题为“融合”(Fusion)。随着天文学研究的发展,多波段、多信使天文学帮助科学家构建出更为全面和深刻的宇宙图景,将不同类型的数据交叉融合,就像拼凑一幅宏伟的拼图,以揭示宇宙中更为复杂的面貌。在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天文科学教育同样需要“融合”的思想,将精确的科学概念、科学知识与生动的艺术表现力有机结合,从而探索更多创意的可能性,将宇宙的奥秘展现给大众。
中国天文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天文台党委书记侯金良表示,参与者们借助科学数据可视化和信息技术手段,充分挖掘和利用全球海量的天文数据资源,不仅体验了科学数据的魅力,同时也感受到了科技创新的力量。
自2023年12月3日活动正式启动以来,吸引了全国44家单位共207位选手参与创作,征集作品91部,50位教师从科学性、艺术性、漫游技巧等方面为作品提供了指导。经过初评、复评、终评以及线下答辩等多轮评审和竞技,最终评出第一名作品5部、第二名作品11部、第三名作品23部、优秀作品29部以及最佳作品6部。此外还评出了优秀指导教师15名、优秀组织单位7个。
组委会为了让观众更深入地领略天文学的魅力,还特别邀请之江实验室天文计算研究员倪书磊作《宇宙起源:大爆炸与时间的起点》科普报告,为典礼增添了更多科学的内涵。
作为全球最大天文馆,上海天文馆自开馆以来,不断吸引全球天文爱好者前来打卡,引入的首个海外引进大展“宇宙考古——探索时空的科学艺术之旅”暑假期间持续在该馆临展厅内展出。
上海科技馆副馆长、上海天文馆管委会主任刘健表示,天文数据为科普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与创作资源,上海天文馆将继续支持漫游征集活动的举办,为更多热爱天文的创作者提供更广阔的展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