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为何把“企业感受”写进标题?主讲人:孔媛 丨 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营商环境建设处副处长
-
可感、可及、可预期的政策,让企业看得懂、用得上!主讲人:杨立娟 丨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政务服务处一级调研员
-
告知承诺再拓展,企业办事更便利!主讲人:特日昆 丨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政府职能转变协调处副处长
-
一码检查“不扰企”主讲人:于晓琼 丨 上海市司法局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处处长、二级巡视员
-
8.0方案首提“夯实营商基层基础”主讲人:汪仲启 丨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
-
媒体观察助力营商环境优化主讲人:高嵩 丨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
为何把“企业感受”写进标题?
如何解决“温差”,提升企业感受,是这次8.0方案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我们体会啊,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要与企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通过实实在在、“可感可及”的举措,来传递温度、提升感受、提振信心。
8.0方案如何将企业“可感可及”落到实处?
主要是两条,一要找到真问题;二要真落实,要努力让58条的任务举措,都能够穿透落实到“最后一公里”不走样。
在这一次8.0方案的前期调研中,我们进一步聚焦了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面向社会各界广泛征集问题和建议,一共梳理形成了189条的需求建议清单。大家关心的既有惠企政策、涉企检查、促进公平竞争、保护企业权益等方面的问题,也有一些是在办手续、接网络、开发票时遇到的小痛点。企业的这些关切,我们都在8.0当中予以积极回应。
写入文件才只是第一步,政策千万条,落实第一条。我们将以“五位一体”的机制来确保真落实。通过开展全方位的培训,对重点的任务事项要进一步加大督查推进的力度,还要开展第三方评价、典型宣传和媒体观察等等。
好的营商环境,是检查的“无事不扰”,政策的“免申即享”,是创新涌动的园区,充满烟火气的街区,是国际友好的社区,是政府与企业的双向奔赴,是社会各界的合力协同。
让我们一起携手,共建宜业宜居的魅力上海,持续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可感、可及、可预期的政策,让企业看得懂、用得上!
今年营商环境8.0特别强调了“优化惠企政策全流程服务”。这个举措有三个关键词,就是打造:可感、可及、可预期的政策服务。
可感,就是政策能够精准地推送给相匹配的企业。要实现这一点,其实并不容易,需要政策起草部门提前把申请条件精准标注,用数据说清楚。
可及,就是要简化政策的申报流程和材料,尽最大的努力推进“免申即享”,企业只要“一键确认”就可以直接享受政策红利。比如,补贴直接到账、税费直接减免等。
可预期,是对政策起草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在制订政策的时候,需要更加精准、科学地设定政策的申请条件,尽量减少不能量化的条件,确保企业能够看得懂政策、用得上政策。
政务服务优化无止境。下一步,我们将持续优化惠企政策服务,不断提升企业的获得感。
告知承诺再拓展,企业办事更便利!
近年来,本市大力推进告知承诺制改革。告知承诺制改革,是指申请人提出办事申请时,相关部门一次性告知其办事条件和需提交的材料,申请人承诺其符合审批条件,行政审批机关即先行作出决定,后续在一定期限内开展核查。
这项改革举措,可以让申请人更快地拿到审批结果,降低了准备材料的时间和经济成本。
去年底,本市修订了《上海市行政审批告知承诺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了告知承诺信用管理制度,拓展了告知承诺适用模式。通过将原双方签章简化为申请人单方签章,优化事后核查方式等举措,更好提升改革的预期性、获得感。
今年,我们将进一步拓展浦东新区推进“市场准营承诺即入制”改革的经验,协同推进“告知承诺制”与“一业一证”改革。探索对特定行业、特定区域准营项目,实施“一次告知、一次承诺、一次审批”,进一步帮助企业加快开业,同时也有效发挥“一业一证”中的“大证”功能,以集成式、叠加式改革为经营主体,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
一码检查“不扰企”
在营商环境8.0中,提出了“推行涉企行政检查码”的举措,如何解决困扰企业“重复查、多头查、随意查”等突出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行“检查码”。“检查码”是执法人员在涉企现场检查时,向企业展示的一个二维码,它包含了检查的任务、检查的事项,以及执法人员信息。通过“先赋码、再凭码检查、最后扫码评价”这一套流程,实现检查“一码闭环”、公开透明。
“检查码”有三大亮点:一是“检查必亮码”。执法人员一到企业就得亮“检查码”,企业一扫就能知道检查是不是规范、执法人员有没有资格,有效防止随意检查和非法检查。
二是“扫码可评价”。检查结束后,企业还可以再扫码,查看本次检查情况,并进行评价,进一步增加检查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三是“全程可溯源”。通过检查码,所有涉企检查数据都会归集到本市统一综合执法系统,让每一次检查都“有迹可循、历史可溯”。
另外,本市还出台了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实施意见,针对企业关心的随意检查、违法检查等问题,提出了21条措施,全面规范检查行为,进一步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8.0方案首提“夯实营商基层基础”
上海优化营商环境建设8.0版首次将“夯实营商基层基础”纳入《行动方案》,特别是强调“支持街镇营商环境建设”,这说明上海不仅关心顶层设计,也关心“最后一米”;不仅关注规上企业,也关注量大面广的草根经济。但是基层营商环境建设,也面临观念、政策、资源、能力等各方面制约。
营商环境实际上是一个生态系统,基层街镇在营商环境建设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从《行动方案》的相关内容来看,就体现出基层街镇在工作当中的“主动性”,比方说推行“街镇吹哨、部门报到”的工作机制,基层能及时感知市场主体的问题和需求,部门能够及时响应和解决问题。
强调“整体性”,比方说强调围绕特色产业发展,集成政府服务、专业服务、要素保障、场景应用、监管服务等,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服务上争取能够“一门通办”,管理上做到“无事不扰”。
凸显“支持度”,比方说“开展反向评价”、“优化派单机制”、“建设活力街区”。让基层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时有资源、敢做事、见成效。
我们相信通过调动基层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的积极性主动性,我们一定能够打通营商环境“微循环”,极大提升市场主体的感受度和满意度。
媒体观察助力营商环境优化
大家好,我是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主持人高嵩。去年我和一批媒体同行成为了上海“营商环境观察员”。观察啥呢?
在这个直播间里,已经做了十多期《优化营商环境一线实录》的访谈节目。政府来解读政策,企业来畅谈感受,我也听到了很多来自一线的声音。有企业感叹“出了门就是合作方,不要太方便!”“要不是他们的服务,我们不会待这么久”,但也有企业坦言“政策文件太多,别说看懂了,根本看不过来!”
每一家企业都有自己对营商环境的理解,他们的这些“可感可及”,也让我越来越明晰“观察”的意义——挖掘报道背后的故事,倾听企业的真实诉求,推动更多的改革创新。
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去年,一家小店在店招设计方案报审中遇到难点,有企业在寻找个别基层服务站点时感到困惑。这些问题在报道播出之后,都有了积极回应,主管部门还进行了及时的整改和全面的排摸,进而从解决“一件事”到规范“一类事”。
今年的8.0版行动方案,第一次把“提升企业感受”写进了标题里,所有围绕营商环境的努力,最终都是以企业的真切感受为准,态度更鲜明了。打开看,“媒体观察员”机制要进一步完善,更好发挥宣传和监督的作用。还有“政策解读”,对政府各部门的要求更高了,这个“处长(科长)讲政策”我就非常期待!还有“支持街镇营商环境建设”这一章,提出有序发展市集活动,激活城市烟火气。
你看,是不是很CITY?作为媒体人,我们老说“受众视角”;作为企业,他们老提“用户思维”,新的一年,企业又有哪些诉求和期待,还有哪些瓶颈亟待突破创新,咱们一起,继续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