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一江一河”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字号:

沪府发〔2021〕17号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一江一河”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现将《上海市“一江一河”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

  2021年7月30日

上海市“一江一河”发展“十四五”规划

  为推进上海市“一江一河”沿岸滨水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十三五”发展现状

  “十三五”期间,“一江一河”开发建设成效显著。

  1.滨水岸线实现基本贯通。2017年底,黄浦江沿岸基本实现从杨浦大桥到徐浦大桥45公里滨江公共空间贯通开放。2020年底,苏州河中心城段42公里滨水岸线实现基本贯通开放。城市“项链”越串越长,为打造世界级城市会客厅夯实了基础。

  2.公共开放空间持续优化。到2020年底,黄浦江滨江累计建成1200公顷公共空间,漫步、跑步、骑行等休闲道长度约150公里,苏州河沿岸同步推进滨水岸线贯通和提升改造,城市形象和市民满意度大幅提升。“一江一河”公共空间品质得到有效提升,服务功能更加丰富多元,逐步形成开放共享的公共休闲空间体系。

  3.产业能级得到逐步提升。“一江一河”滨水地区逐渐实现由生产型空间向生活型和服务型空间转变。黄浦江沿岸金融、贸易、航运、文化、科创等核心功能集聚效应初步显现,苏州河沿岸持续加快文化、创新、生活服务功能建设。

  4.历史文化遗产有效传承。黄浦江沿岸以上海船厂、国棉十七厂、老码头创意园区等为代表的历史建筑和工业遗存得以保留、修复、改造和利用。苏州河沿岸以四行仓库为代表的红色遗存,以M50园区、创享塔园区等为代表的工业遗存更新利用形成特色。

  5.滨水空间管理更加高效。有序推进“一江一河”公共空间系统性规划设计和建设,陆续制订出台相关标准,明确贯通开放、慢行系统、标识系统、配套设施、景观照明等建设要求。市、区两级建立相对完善的建设协同推进机制,研究出台滨江公共空间养护管理标准,有效提升了公共空间服务能级。

  “一江一河”沿岸地区已经成为承载上海国际大都市核心功能的重要空间载体,但对标世界级滨水区的更高标准,在统筹协调、错位发展、动能释放、人文建设、生态环保等方面仍有待提升。

  (二)“十四五”展望

  “十四五”时期,是上海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关键时期,对“一江一河”开发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是深入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对“一江一河”滨水地区建设提出的更高要求。要以更高标准、更宽视野、更大格局推进“一江一河”沿岸规划建设,坚持着眼长远强化规划引领,坚持生态优先强化绿色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功能品质,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滨水区。

  二是破解优化市域空间格局对“一江一河”滨水地区发展提出的新命题。“十四五”时期,上海将着力优化“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的空间新格局,“一江一河”沿岸地区将进一步提升主导功能能级,发挥对于国际大都市功能发展的引领作用。

  三是牢牢把握强化城市核心功能对“一江一河”滨水地区功能提升带来的重大历史机遇。上海着力强化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开放枢纽门户“四大功能”布局,对“一江一河”滨水地区整体能级提升带来历史性机遇。

  四是应对好“一江一河”滨水地区进入深度开发新阶段对统筹协调机制提出的新要求。“一江一河”沿岸地区已进入到深度开发新阶段,需要从产业发展全链条、城市管理全生命周期出发来系统谋划体制机制,这对更好发挥市“一江一河”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筹协调作用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十四五”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坚持发展为要、人民为本、生态为基、文化为魂,以高品质公共空间为引领,推动深度开发,优化功能布局,培育核心产业,打造城市地标,努力将黄浦江沿岸打造成为彰显上海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黄金水岸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会客厅,将苏州河沿岸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游、宜乐的现代生活示范水岸,实现“工业锈带”向“生活秀带”“发展绣带”的转变,将“一江一河”滨水地区打造成为人民共建、共享、共治的世界级滨水区。

  (二)基本策略

  1.拓展提升公共空间。坚持还江与民、还河于民,结合区域产业转型,加快推进滨江贯通岸线向南北延伸、向腹地拓展,推进“一江一河”上游及主要支流的蓝绿生态走廊体系建设,为市民提供更多的公共休闲、生态绿色空间。聚焦提升活力,完善体育休闲、文化设施、综合交通等功能配套。坚持高品质建设,体现高标准市容,打造滨水地区精细化治理示范区。

  2.聚焦重点板块建设。继续聚焦中心城区各功能板块,重点推进外滩-陆家嘴-北外滩、世博-前滩-徐汇滨江、杨浦滨江、宝山滨江及苏河湾、长风等地区的开发建设与功能提升,凸显重点功能板块的引领辐射带动作用。

  3.突出核心功能集聚。围绕“五大中心”核心功能承载,聚焦金融、航运、商务、科创、商业、文化、旅游等主导产业,增强科技创新功能集聚,实施智能制造功能再造。围绕建设高品质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和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目标,深入挖掘“一江一河”文化内涵,激发文旅融合新动能。

  4.加强整体统筹协调。根据滨水不同区段的发展基础及发展特色,整体统筹产业布局,深化细化区段功能发展导向,加强主导功能的能级提升,实现错位互补。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统筹滨水和腹地一体发展,统筹功能、空间、风貌、生态、交通等专项规划编制及实施,实现空间品质和功能产业的全面提升。

  (三)规划范围

  黄浦江沿岸地区规划范围为闵浦二桥至吴淞口,长度约61公里,进深约2-5公里,总面积约201平方公里;统筹范围包括闵浦二桥至淀山湖、太浦河流域,长度约55公里,面积约300平方公里。苏州河沿岸地区规划范围为苏州河-黄浦江河口至外环高速,长度约21公里,进深约1-3公里,面积约27平方公里;统筹范围为外环高速至上海行政边界,长度约29公里,进深约2-8公里,面积约111平方公里。中长期开发建设,将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把“一江一河”骨干支流河道及滨水区域纳入研究范围。

图例.png

“一江一河”发展“十四五”规划范围(示意图)

  (四)发展目标

  至“十四五”期末,黄浦江沿岸地区基本建成体现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发展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集中展示区,文化内涵丰富的城市公共客厅和具有区域辐射效应的滨水生态走廊。苏州河沿岸地区通过城市更新、人文建设和生态修复,初步建成超大城市宜居生活典型示范区,基本建成多元功能复合的活力城区、尺度宜人有温度的人文城区、生态效益最大化的绿色城区。

  ——努力打造高品质的滨水公共空间。结合区域功能转型,持续推进滨水公共空间向上下游和腹地拓展延伸,进一步优化完善文体、商业和休憩设施布局。作为推进公园城市体系建设的重点区域,“十四五”期间,黄浦江沿岸实现新增滨水贯通岸线约20公里,新建滨水大型绿地及公共空间约400公顷,沿岸建成示范型“美丽街区”,为市民提供更多高品质休闲空间;苏州河沿岸持续推进中心城区42公里岸线全面贯通开放,新建滨水绿地及公共空间约80公顷,打造区域亮点,形成公共空间新格局。

  ——努力打造文化内涵丰富的城市公共客厅。“十四五”期间,加快推进近20处高等级公共设施建设,彰显黄浦江国际文化交流和窗口展示功能,打造苏州河海派文化展示带。推进“一江一河”沿岸约33万平方米历史建筑和工业遗存的保护和更新利用,着力增强城市文化地标的辨识度。加快空间更新和文旅赋能,打造以世界级城市会客厅为核心的“一江一河”旅游休闲带。

  ——努力打造城市核心功能的重要承载地。充分发挥黄浦江黄金水岸和公共空间配套优势,加快核心产业集聚。“十四五”期间,黄浦江沿岸地区推进总量约700万平方米商业、商办楼宇建设及核心产业功能入驻;积极培育壮大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进一步开发旅游功能,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集聚带、总部经济汇集的高端商贸集聚区、文创活动活跃的休闲目的地。

  ——努力打造功能复合的蓝绿生态走廊。全面开展沿江沿河污染整治及生态环境建设,推进沿岸约4平方公里产业区块的产业转型;加快建设上游地区及主要支流生态走廊,重点推进苏州河上游地区(统筹范围)约35公里及黄浦江-大治河沿线生态走廊建设,推进滨水地区的森林城市体系建设,构建形成生态绿色滨水区的骨干网络。

  ——努力打造滨水地区精细化治理示范区。推进“一江一河”滨水公共空间综合管理立法,为实施高标准建设治理提供法治保障。依托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平台,完善共建共享共治的滨水公共空间治理体系,打造体现人文关怀的滨水地区精细化治理示范区。

指标.png

  三、黄浦江沿岸地区的主要任务

  (一)错位协同,构建世界级滨水区基本空间格局

  黄浦江沿岸地区规划形成“两核多节点”的空间发展格局,各区段错位协同,重点区段以集群方式布局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金融、创新、文化等核心引领功能。核心段(杨浦大桥至徐浦大桥)集中承载国际大都市金融、商务、文化、商业、游憩等核心功能,提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公共活动空间;下游段(吴淞口至杨浦大桥)基于区域转型升级,提供创新功能的发展空间,并强化生态与公共功能、生活功能的融合;上游段(徐浦大桥至淀山湖)强化战略性的生态保育功能基底,适当融入生活、游憩、文化与创新产业功能。

  “十四五”期末,“外滩-陆家嘴-北外滩”“世博-前滩-徐汇滨江”两个“黄金三角”核心功能区基本形成,杨浦滨江南段、新民洋-沪东船厂、宝山滨江、紫竹等重点板块功能凸显。

  (二)重点聚焦,加快各区段主导功能的能级提升

  聚焦黄浦江沿岸地区重点区块,明确不同发展导向,强化主导功能集聚和能级提升,推动各区段协调发展。

  1.建设提升重点区块

  ——虹口北外滩区块:打造黄浦江金三角重要一角,形成“一心两片、新旧融合”总体格局,强化滨江航运金融及高能级商务、商业等核心功能。新增约200万平方米商务及商办楼宇,提升北外滩地区发展能级。完成北外滩贯通和综合改造提升、国客中心码头改造提升工程,推动上海音乐谷的国家音乐产业基地转型升级,打造世界级城市会客厅新地标。

  ——杨浦滨江南段区块:杨浦滨江南段将持续推进城区建设和品质提升,创建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公园城市先行示范区,建设生活秀带儿童友好公共空间示范区,加快世界技能博物馆、杨浦大桥公共空间等重点项目建设,推进约6万平方米历史建筑修缮及改造利用。引进科技创新、在线新经济、文化创意类头部企业,打造在线新经济总部集聚区。

  ——浦东世博-前滩区块:世博地区加快形成财富管理、财务公司、科技金融、航运金融等集聚地,提升金融服务能级。前滩区段继续加强总部商务、文化传媒、体育休闲等主体功能培育,实现功能辐射引领。完成世博文化公园及上海大歌剧院建设,进一步丰富标志性公共活动中心的功能内涵。加快推进世博园区A片区“绿谷”以及前滩地区企业总部集聚区等建设,打造国际一流的商务环境。加强友城公园、休闲公园、体育公园等的联动,提升公共空间品质,形成宜居宜业的综合功能城市社区。

  ——徐汇滨江区块:以打造更具国际影响力和辐射引领力的文化、科创水岸为目标,加快传媒港、智慧谷、金融城、创艺仓、枫林湾等项目建设,打造创新创意产业集群。完成沿江剧场群落、星美术馆等建设,扩大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规模,做实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持续发挥文化艺术辐射效应。推进南部延伸段滨江岸线贯通及西岸“梦中心”岸线改造提升,增设商业及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加快研究并适时启动龙腾大道南延伸、龙吴路快速化改造、沿江中运量交通等建设,为提升区域发展能级提供保障。

  ——浦东新民洋-沪东船厂地区:依托民生码头、上海船厂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资源,拓展陆家嘴中央商务区的金融功能,打造东岸滨江文化创意、商务办公、休闲旅游走廊。加快推进民生码头区域12栋工业遗存整体功能策划及分期建设,加快启动沪东船厂整体转型开发,以滨水公共空间贯通带动区域品质提升。

  2.功能完善重点区块

  ——浦东陆家嘴区块:持续推进陆家嘴金融城建设,集聚总部型、功能性、国际性金融机构,增强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承载功能。引导金融功能向东部滨江延伸,加快陆家嘴金融二期(上海船厂地区)和新民洋地区(杨浦大桥至东方路滨江地区)建设。完成浦东美术馆建设和开放,推进港务大厦迁建,提升小陆家嘴区域综合商务观光休闲功能,推动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

  ——黄浦外滩区块: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提升服务能级,提高“外滩金融”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推进外滩第二立面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挖掘文旅、文创等复合功能。加快董家渡金融城建设,释放核心功能集聚空间。

  ——宝山滨江区块:建设世界一流邮轮母港和邮轮旅游目的地,提升滨江邮轮功能。重点推进吴淞口国际邮轮码头船舶交通管理中心、智慧邮轮港等建设。推动生产型滨江岸线转型,加快宝杨路客运站地块、上港九区、十区等区域调整转型研究和协调工作。加快滨江公共空间品质提升,完成吴淞示范段贯通开放及长滩音乐厅等公共设施建设。启动以水上运动为特色的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旅游度假区建设。

  3.前期储备重点区块

  ——杨浦滨江中北段区块:大力推进存量工业更新和企业技术升级,推动传统制造业加快向绿色制造和智能制造转型。完成滨江中北段产业功能定位研究,完善城市设计,推进规划编制。有序推进土地收储、产业转型,加快推动复兴岛-共青森林公园沿线约6公里滨江岸线贯通开放。

  ——浦东杨浦大桥以北区域:开展相关地块功能和规划研究,优化产业布局。有序推进高化地区转型升级,加快高桥港以南及居家桥路以西区域土地收储,启动沪东船厂搬迁,开展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

  ——闵行滨江区块:结合吴泾电厂、吴泾化工区等区域产业转型,加强滨江区域环境整治,改善生态环境。加快浦江、江川等人口集中地区的滨江公共空间贯通,推进紫竹等成熟区段功能提升。

  (三)还江于民,拓展提升开放共享的滨水空间

  进一步拓展延伸滨江开放区域,提升滨江公共空间服务品质,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样、更丰富的活动空间和活动体验,提升黄浦江沿岸公共空间的品质与魅力。

  持续推进滨江公共空间南拓北延。结合产业区块和岸线功能转型,推进滨江贯通岸线向核心段南北两侧延伸,新增约20公里滨江公共空间贯通岸线。重点推进吴淞滨江示范段约5公里岸线,高桥港南片区、沪东船厂、中海三林船厂等区域约7.3公里岸线,徐浦大桥以南区域3公里岸线,杨浦滨江中北段约6公里岸线,浦江、紫竹、江川滨江约5公里岸线等滨江公共空间的贯通开放。

  打造滨江沿岸公共空间标志性节点。加快推进大型绿地公园建设,改造提升现有公共空间及滨江岸线,打造集自然生态、亲水互动、旅游休闲于一体的活力节点。重点推进世博文化公园、三林楔形绿地、滨江森林公园二期、杨浦大桥绿地、董家渡景观花桥、兰香湖等大型生态绿地和公共空间建设,实现新增公共空间及绿地约400公顷。启动三岔港楔形绿地建设研究。

  推进公共空间网络向腹地延伸。推进滨江公共空间沿景观道路和河道向腹地拓展,形成系统、完整、丰富的公共空间和生态体系,带动沿岸区域城市更新和功能重塑。建设垂江慢行通道,优化滨江空间慢行路网与腹地路网的联系。完成杨树浦路、江浦路、黄浦路、公平路等道路改造,加快推进杨树浦港、虹口港、川杨河等支流河道滨水步道和绿地建设。

  构建高标准的滨江景观体系。强化全要素设计,全面提升滨江核心段公共空间景观品质。开展街区和建筑景观整治,策划景观主题,提升景观照明,实现景观空间和功能的和谐统一。完成中心城区约2.5公里滨江岸线品质提升,重点推进杨浦滨江南段、陆家嘴北滨江、国客中心、西岸“梦中心”等区段岸线改造提升,持续推进黄浦江沿线景观照明提升、建设示范“美丽街区”等项目。

  提升滨江公共空间服务能级。以便民惠民为原则,形成兼顾游憩与生活功能的服务设施体系。整合滨江区段内的公共服务资源,开展文体休闲、零售餐饮、旅游咨询、公共卫生等游憩服务设施的一体化升级。推动座椅、灯具等城市家具的品质提升,丰富实用、便利、亲民的活动场所。提升完善驿站网络布局和功能,形成游客、市民共享的服务设施体系。结合城市更新和空间改造,完善滨江沿岸十五分钟生活圈。

  (四)特色彰显,打造具有水岸魅力的世界级城市会客厅

  坚持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并举,加快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有力推进公共文化新地标建设,强化滨江沿线文化功能和特征形象,做强文化旅游体育功能,激发滨江文化旅游发展活力。

  打造世界级城市会客厅新地标。聚焦外滩-陆家嘴-北外滩区域,打造浦江两岸中央活动区新地标。完成虹口北外滩贯通和综合改造提升工程,加快推进黄浦外滩源及外滩后街区域城市更新。

  打造历史遗产风貌展示区。串联滨江沿岸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打造若干有特色、差异化的风貌展示区,打响新时代海派文化品牌。在外滩、北外滩、杨浦滨江、浦西世博、徐汇滨江等历史建筑和工业遗产分布集中的核心区段加强多样功能植入。

  设立水岸特色历史地标。推动文化元素为滨江空间赋能,打造历史遗存更新地标。重点推进永安栈房、原国棉九厂仓库等历史建筑改造与活化利用。民生码头充分挖掘和展示上海工业文明史,构建多元体验功能的城市综合体。上海船厂区域打造具有复合功能的地标节点。推进上粮六库改造利用,打造体验式生活性美学街区。积极推动浦西世博区域历史建筑改造利用。

  营造高品质文化旅游体验。串联滨江各类工业遗存、里弄住宅等历史文化资源,拓展滨江文旅线路,打造世界级精品文旅项目。重点推进外滩-陆家嘴-北外滩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围绕吴淞口、复兴岛-共青森林公园、杨浦滨江、民生滨江文化城-船厂、北外滩、外滩-南外滩、陆家嘴、世博-前滩、徐汇滨江、吴泾镇-浦江镇等板块,打造主题会客空间。

  打造滨江体育休闲活动带。以黄浦江滨江公共空间为载体,举办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文化、旅游、体育活动。推动上海国际马拉松、上海杯帆船赛、世界技能大赛、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月、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等系列活动落户滨江沿岸。重点打造前滩、徐浦大桥、南浦大桥、杨浦大桥等大型体育主题公园,因地制宜嵌入篮球、排球、羽毛球等小型场地。推进浦东久事国际马术中心建设,迁建徐汇滨江划船俱乐部。

  (五)标杆引领,增强城市核心功能集群的辐射带动力

  发挥黄浦江沿岸产业集聚和生态绿色优势,聚焦金融、航运、商贸、科创、旅游、文创等主导产业,增强滨江空间城市核心功能的引领示范作用。

  推动金融功能拓展。推动滨江沿线金融功能错位、协同发展,着力培育和引进科技金融、航运金融、贸易金融、产业金融等功能,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多元化发展。巩固和提升陆家嘴金融城核心功能区地位,支持外滩金融集聚带南北延伸和纵深拓展,北外滩地区强化航运金融功能培育。加快建设北外滩金融港、上海金融科技园区、董家渡金融城、西岸金融城等项目,释放更大金融集聚空间。

  加快航运服务功能集聚。进一步拓展航运服务新空间新业态,加快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航运保险市场,积极打造海事纠纷解决优选地。加快建设航运服务功能集聚区,吸引航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功能性机构集聚,建设陆家嘴-世博地区航运高端服务集聚区,打造北外滩航运服务功能创新示范区,办好“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打造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高端航运服务功能核心承载区。宝山滨江聚焦建设国际一流邮轮港,加快完善邮轮港综合交通体系。

  促进高端商贸集聚。促进滨江高端商贸产业转型升级,拓展壮大滨江商贸功能能级,形成代表上海商贸品牌和地标的滨江商贸集聚带。依托外滩、陆家嘴等地区的区位优势,培育具有国际品质的商业购物功能。积极推进北外滩地区的商务办公、公共文化、商业服务等功能集聚。

  加强科创产业培育。促进滨江沿线与腹地科研院所互动,结合工业遗存更新改造,打造科创集聚高地。推动研发中心、高端制造、智能车间、人工智能应用等在滨江地区布局发展。徐汇滨江依托智慧谷项目,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杨浦滨江围绕在线新经济生态园建设,加快互联网头部企业集聚。加快推进枫林湾生命健康产业集群、沪东船厂科技型产业园区、闵行大零号湾创新创业集聚区等重点项目建设。

  加快旅游功能开发。加强水陆联动、多元体验的全域旅游空间建设,提升邮轮、游船、水上运动等水上游憩功能。挖掘整合滨江地区文旅资源,重点推进品牌旅游线路和大型文体活动设计,打造旅游特色品牌。拓展黄浦江水上旅游功能,形成多点停靠水上巴士、环形观光游船、特色游艇等水上旅游方式,打造黄浦江精品文化主题游线。重点推进世博、北外滩酒店群和吴淞口国际邮轮旅游休闲区建设。

  提升文化产业能级。促进滨江文化产业与腹地空间产业功能的融合渗透,结合历史遗存再利用,建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推进黄浦江文化创新带建设,打造黄浦江文化品牌。推进世博沿岸、徐汇滨江-前滩、杨浦滨江南段、北外滩等重点区段文化设施建设,打造文化标杆。重点推进上海大歌剧院、世界技能博物馆、西岸“梦中心”剧场、宝山长滩音乐厅等高等级文化设施建设。整合浦东美术馆、中华艺术宫、世博大舞台、上海当代艺术馆、龙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等精品文化场馆资源,打造文化旅游新地标。

  (六)全域共生,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蓝绿生态网

  努力增加滨江生态空间,坚持高标准全流域治理水环境,加强生态空间互联互通,积极开展沿岸海绵城市和绿色建筑技术示范区建设,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蓝绿生态网络。

  加强流域生态修复治理。全面推进沿江污染项目整治,加快工业岸线转型,严格管理污染源,开展上游段涵养林建设,提升滨江空间生态环境。加强湿地生态保护和修复,促进多维度生物栖息和生态群落培育,提升绿色空间品质。重点结合吴泾化工区、高化地区的转型提升,有序推进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

  凸显滨江生态的辐射渗透效果。推动滨江生态空间沿河道及路网向支流和腹地延伸,形成互联互通的生态网络结构。持续推进川杨河、淀浦河、蕰藻浜、张家浜、虹口港、杨树浦港等支流滨水廊道及绿道建设,形成滨水开放生态空间网络和景观游憩体系。

  推进滨江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倡导用生态绿色技术引导滨水空间生态绿色城区建设,推进滨江海绵社区建设与示范,大力应用推广生态建筑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高滨江生态能级。重点推进杨浦滨江低碳发展实践区建设,推进北外滩、世博地区、徐汇滨江、三林滨江等海绵城市建设试点。

  推进全流域综合治理与生态体系建设。协同上游太湖流域推进水环境治理,与上游水域形成连续的涵养林生态防护带。加强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临港新片区的水域对接,实现互联互通,建设高品质的滨水空间网络。重点推进太浦河清水绿廊示范工程、黄浦江-大治河生态走廊建设,推进淀山湖环湖岸线贯通,打造一体化的滨水、滨湖生态景观廊道。

  (七)水陆联动,建设顺畅便捷的公共交通网络

  以水陆联动、集约低碳、注重体验为原则,在滨江及腹地范围构建轨道交通、地面公交、水上交通、慢行交通、静态交通等统筹发展的复合公共交通体系。

  提升滨江地区可达性。完善滨江地区轨交线路站点和公交车站、越江隧道出入口等规划控制,规划建设轨道交通19号线北延伸、20号线东延伸等线路,加快推进江浦路、龙水南路、银都路等越江隧道建设,改造提升杨树浦路、龙吴路等滨江骨干道路。结合需求,在沿江大型公共设施、腹地功能建筑适度增设公共停车位,在滨江支小马路设置机动车道路停车场。

  优化综合交通网络。科学设计布点滨江及腹地区域水陆交通枢纽,深化研究滨江地区中运量轨道交通规划,优化完善滨江地区地面公交线网。提升公交服务设施与轨交站点换乘便捷性,实现新建轨交站点50米半径范围地面公交服务全覆盖,提高已建成轨交站点公交配套服务水平。推进杨浦大桥、南码头、友城公园等公交枢纽建设,提升优化杨浦滨江公共交通组织,推进徐汇滨江、杨浦滨江等区域中运量交通研究深化。

  加强水岸联系。统筹规划码头及周边区域公共交通,推进综合枢纽布局建设,实现水陆联动,构建兼顾休闲游憩与跨江通勤功能的水岸交通体系。完善黄浦江水域货运码头布局,保留徐浦大桥上游部分码头货运功能,推动形成上游大宗货物中转港区,引导航行于黄浦江核心区的船舶结构优化。开展船只航运、水上活动分时管理制度研究,提高水域利用效率。研究推进杨浦大桥、东方明珠、世博M1、世博公园、民生路、前滩、三林等码头规划和建设,调整提升秦皇岛路码头、徐汇滨江客运码头等周边区域功能业态,加快建设杨浦大桥公务码头和陆域配套工程,丰富国客中心客运码头功能,推进徐汇滨江-世博文化公园等区间越江缆车方案研究。

  加快智慧交通应用。打造融合高效的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加强滨江地区智慧枢纽建设,推动包括游船码头、停车等交通电子化服务。助力智慧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5G等技术的协同应用,推进滨江在线地图的信息化和可视化。

  (八)共建共治,打造精细化建设与治理的滨水示范区

  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建立多方共治的社会治理体系。充分运用城市大脑和“一网统管”建设成果,完善规划体系、搭建综合地理信息平台、健全智慧网格化管理机制,打造精细化建设与治理的示范区。

  统筹优化滨江规划。结合区域转型及城市更新,加快规划编制及完善。加强产业规划研究及布局引导,优化用地结构,加快产业集聚。提高滨江沿岸重点区域规划的精细度,加强滨江服务的人性化设计。通过滨江既有岸线提升和城市更新改造工程,形成滨江多样化天际线轮廓和城市色彩建设示范区。推进中运量交通、慢行系统、公共服务设施、公共空间及绿地品质提升、既有建筑改造利用、土地复合利用、产业布局、水上搜救基地站点布局等专项规划研究,为高标准建设和管理提供科学规划指导。

  构建智慧管理平台。结合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滨江多网协同的无线网络。增设公共空间人工智能互动设施,提升科技感和体验感。加强滨江存量和增量资源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数据标准,建立滨江生态绿地、文旅资源、景观设施、产业布局、用地资源、人流分布等多个场景应用单元,发挥“一网统管”体系的综合效应。

  加强精细化与规范化管理。进一步提高滨江地区“网格化管理”能力和水平,建立面向公共安全与应急联动的空间信息智能平台,实现主要道路、核心景点和重要活力节点的全覆盖。整合梳理各类市容环境管理要素,健全滨江地区的市容市貌标准体系,推进建立智能及时响应系统,实现市容管理服务保障的标准化、规范化、智能化。

  探索创新滨江地区治理模式。创新治理模式,吸引人民群众和各类社会组织参与滨江地区的管理和监督,坚持党建引领,持续完善滨江服务体系,构建“全区域统筹、多方面联动、各领域融合”的滨江党建和社会治理格局。强调人人参与、多方共治,将滨江地区打造成为人民城市建设的示范区。

  四、苏州河沿岸地区的主要任务

  进一步推进滨河沿岸城市功能建设,拓展和延伸滨河沿岸公共空间,提升滨河生态环境与景观品质。深入挖掘并活化利用沿岸丰富的文旅资源,完善滨河沿岸及水上交通网络,增强水陆联动,构建魅力水岸。

  (一)全面统筹,优化完善各区段功能布局

  根据区位特点,将苏州河全域分为内环内东段、中心城区其他区段和外环外三个区段,分别确定主题功能,明确发展导向。

  内环内东段(长寿路桥以东)位于中央活动区范围内,以高端商业、金融、文化、旅游等核心功能为主,同时带动配套居住功能,强化功能的高度复合,打造苏州河的形象标志。中心城区其他区段(外环高速至长寿路桥)以居住生活为主要功能,局部培育产业功能,突出娱乐休闲、文化艺术、体育服务等功能。外环外区段以生态保育功能为主导,融入游憩、休闲等功能,结合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进一步优化完善虹桥商务区周边功能。

  重点通过北京东路沿线为代表的城市更新,虹口苏州河以北的商业商贸业态调整,苏河湾、长风、华东政法大学及中山公园等地区的公共空间改造,进一步提升空间品质和商业商务发展能级,重塑苏州河沿岸的功能、风貌和空间,开启苏州河发展新阶段。

  (二)因地制宜,塑造步移景异的精致滨水空间景观

  结合苏州河“河窄、湾紧、楼密”等空间特点,采用精细化设计,优化公共空间品质,塑造步移景异的精致景观,打造标志性节点空间,形成滨水公共空间新格局。

  持续推进滨河岸线贯通开放。加快推进长寿路桥(静安段)、乌镇路桥(黄浦段)桥下空间品质提升,多策并举推进沿岸住宅小区的滨水空间品质提升及开放工作,到2021年底实现中心城段全面贯通开放。

  推进公共空间网络向腹地延伸。整合利用滨河绿地和地块内部空间,加强滨河空间与腹地范围的联通。推动苏州河垂河道路整体提升,构筑公共活动空间系统网络。综合整治公共空间网络断点,推进大统路、福建北路地下通道建设及路面整修,推进三泰路(福建北路-山西北路)和国庆路(晋元路-乌镇路)等道路新建工程。

  开展滨河城市形态景观提升。充分挖掘视觉景观要素,采用精细化设计,提升苏州河沿岸景观品质。加快推进中心城区约7公里防汛墙改造,在南苏州路等区域探索试点防汛墙材质和形式的多样化,加快推进光复西路沿线、浙北绿地等区域的防汛墙改造。推进实施沿河空间绿化和景观照明提升、跨苏州河桥梁景观整治、架空线入地与合杆、沿河建筑立面整治等工程。

  雕琢滨河空间区域新地标。结合滨河道路功能调整、高架桥下空间更新、防汛墙亲水性改造、公园及文化体育设施改造和开放等,因地制宜打造亮点区域。加快推进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整体功能提升和滨河空间优化,推动实现校园公共空间全面开放共享,打造苏州河滨水空间高品质地标。推进上海大厦-邮政博物馆-河滨大楼、西牢地块、泵站公园、蝴蝶湾绿地、“苏河之冠”(安远路-曹杨路)、中环桥下体育公园等节点区域的公共空间品质提升,打造苏州河沿岸新的景观亮点。

  (三)提升绿量,整体改善滨河沿岸的生态环境品质

  进一步增加生态空间规模,提供丰富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继续开展苏州河全线及其支流水质综合整治提升工程,推进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促进整体环境改善。

  增加生态空间规模。中心城区段结合滨河步道串联公园绿地,郊野段形成具有生态和休憩功能的郊区生态节点。推进浙北绿地、长安路节点绿地、岸线公园、“一纺机”公共绿地、“南四块”公共绿地等大型绿地空间的建设实施,新增公共绿地约80公顷。推进临空2号公园和滑板公园提升改造,实现全时段开放共享。加快推进上游闵行段、青浦段、嘉定段生态廊道建设,实现吴淞江苏申内港线段生态廊道及滨水空间贯通。

  延伸腹地生态链接。将苏州河沿岸浅滩、湿地、郊野公园等蓝绿斑块串联成网,完善绿化结构。推进打通腹地生态廊道,打造生物多样化生存环境。加强新泾港、桃浦河-木渎港、东茭泾-彭越浦、南泗塘-沙泾港等支流水系的沿岸绿化建设。

  加强沿岸环境治理。推进郊区工业用地转型,推进沿岸生态修复,形成连续完整的生态岸线。通过对全流域进行水体治理,结合泵闸改扩建和污水治理工程,全面提升流域水体水质,打造人类与动植物共融的优质活动场所。实施上游郊区段新槎浦泵闸改扩建等支河闸(泵)工程,完成苏西闸建设。

  (四)多元复合,丰富滨河沿岸城市功能

  全面推进苏州河沿线城市更新、生态修复和历史文化等功能重塑,围绕品质生活、休闲游憩、商贸服务、科创文创等功能,培育新兴业态,丰富滨河沿岸城市功能。

  优化品质生活功能。加强滨河沿线旧区改造和城市更新,拓展滨河沿线城市功能承载空间。增设办公、商业、文化等复合功能以及便民服务设施,增强滨河活力。加强生态景观及公共空间建设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关联,打造滨河宜居生活示范区。重点推进东斯文里、苏河湾地区、“一纺机”区域、M50园区-宜昌路特色街区、北京东路沿线等城市更新项目建设。

  提升休闲游憩功能。深入挖掘苏州河沿岸旅游文化资源,打造更多具有亲民特质的区域性旅游产品和精品线路。重点开展苏州河“城市文化生活休闲带”工程,推进长风都市运动中心、中环桥下体育公园建设,打造苏州河水上运动中心,定期举办龙舟邀请赛,拓展水上及陆域体育赛事。

  拓展商贸服务功能。充分利用滨河沿岸生态绿色环境优势,促进高端商贸进一步向苏州河沿岸集聚。提升滨河沿岸商业活力,集聚人气,打造上海夜间经济的重要承载地。重点打造虹口苏州河以北商业商贸中心,推进长风地区、中山公园、临空地区等商业板块的整体提升,调整提升北京东路沿线商业业态,打造创享塔园区夜间经济特色街区。

  培育科创文创功能。依托滨河历史文化和工业遗存,进一步布局或提升科创孵化、文化创意功能。苏河湾地区加强金融、文化、人才孵化等功能注入,M50园区优化文化创意功能,长风西片区培育商务研发和智能制造,临空商务园区发展科创研发等功能。

  (五)激发活力,打造具有历史底蕴和人文情感的生活水岸

  充分利用滨河工业遗产和历史建筑,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彰显文化内涵,实现城市生活与人文情感回归水岸,打造展示城市活力的舞台。

  提升文化设施能级。依托苏州河沿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新建改造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设施,提升文化能级,打造创新活力文化氛围。完成上海少儿图书馆新馆建设,推进上海海派文化中心在邮政大楼落地运营,改造提升苏州河工业文明展示馆、造币博物馆、邮政博物馆、顾正红纪念馆等展览场馆。

  更新沿岸历史遗产。在历史风貌资源较为集中的地区,打造若干凸显苏州河特色的风貌展示区。增强滨水历史文化遗产与人民群众的互动性,发挥沿岸重要历史建筑、历史空间的文化影响力。重点推进福新面粉厂、四行仓库、总商会旧址等历史遗存的改造和文化元素发掘,推进上海大厦-河滨大楼-邮政大楼,梦清园-天安阳光-M50园区等区域的历史建筑利用及功能提升。

  开发历史文化旅游精品项目。围绕外滩源、苏河湾地区、M50园区、长风海洋世界等重要旅游节点,打造集聚城市历史、市民文化、工业创意等特色的“母亲河”文化景观带。构建苏州河水上游船与滨水空间联动的系统格局,适时启动开通苏州河水上巴士或水上游线,依托水陆游线串联文旅资源,推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探访微旅行线路。

  推进上游文旅资源联动开发。外环外地区重点依托上海汽车博览公园、青北郊野公园、江桥滨江林地等,发展农林自然风光体验及主题游乐等功能。深度挖掘青浦白鹤镇历史风貌区、青龙古文化遗址的历史人文资源,打造江南水乡古镇文化生态新空间。以滨水历史文化名镇为依托,与长三角区域古镇和湖域景观等有机串联,推动上游地区水乡古镇文化休闲和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六)以人为本,建设舒适宜人的滨河步行空间

  优化公共交通服务,推进跨河桥梁建设,提升滨河沿岸的可达性。通过精细化设计,整合滨河绿地与街道空间,增加滨河及腹地道路林荫,提升滨河步行体验。加强水陆联动,优化滨河码头布局。

  加快推进跨河桥梁建设。进一步完善跨苏州河桥梁规划并加快建设,逐步加密中心城区跨河通道布局,促进两岸融合发展。优化亲水步道与桥梁的衔接处理,提升慢行过河的舒适度和便捷性。加快推进M50、梦清园、长寿路、安远路、隆德路、白玉路、真光路、云岭西路等桥梁和跨河通道新建;适时启动山西路、普济路等桥梁改造。

  提升滨河步行体验。改善滨河空间步行环境,开展滨河道路慢行优先化改造和精细化设计。优化北苏州路、南苏州路、光复西路等临河道路的交通组织,南北高架以东的苏州河北岸沿河道路基本实现机动车禁行,其他区域因地制宜推进机动车单行、限行、限速改造,全面改善滨河空间步行环境。

  完善配套设施体系。注重以人为本,增加公共活动场地的商业生活配套、休憩设施,建立多类型服务设施体系。充分利用滨河空间及建筑资源,打造具有人文特色,功能复合的驿站系统。普陀区段重点推进20余处规划滨河驿站建设。

  推进水上码头建设。统筹日常观光和通勤功能,合理规划新增旅游码头。兼顾出勤半径及水上安全需要,进一步统筹优化沿岸公务码头布局。加快推进莫干山路公务码头整治搬迁,研究推进曹家渡、风铃绿地、朱家浜、纵泾港等游船码头建设。

  五、组织保障

  (一)加强统筹推进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市“一江一河”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和区各司其职,统筹推进共建共治,紧紧围绕一张蓝图,加强“一江一河”沿岸的规划、建设和治理工作。相关区要完善滨水区域统筹协调工作机制,明确工作机构,做好滨水区域规划、建设、开放和管理的统筹推进、组织落实、督促检查等工作。市各相关部门要在市“一江一河”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筹协调下,制定完善专项建设计划,并与各相关区做好协调工作。

  (二)完善政策配套

  加快推进战略预留区及产业转型区域的规划研究,为土地储备和公共空间建设提供规划依据。积极推进滨水公共空间历史建筑确权的政策配套研究。推进滨水土地混合利用,激发滨水地区活力。开展法制研究和标准制订,更新制定“一江一河”滨水地区的综合管理办法、公共开放空间运营管理相关制度等,形成滨水地区的规划建设、公共服务设施业态、服务标识、物业管理、服务功能配置等管理标准。

  (三)加强资金保障

  形成“市区联动、以区为主”的资金筹措和财政支持体系,鼓励区域内各沿江、沿河单位、开发主体及社会资金参与滨水空间的开发建设。探索各区滨水空间公益性和效益性相结合的资金平衡机制,保障“一江一河”公共开放空间的日常运营维护,完善资金使用标准,落实资金使用主体责任,形成以管理养护为主的资金使用长效机制。深化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资本经营的主题项目有机结合,实现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的多方共赢。

相关稿件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