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的政策解读

《上海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的政策解读

  为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国家未来产业战略部署,全力做强创新引擎,培育发展新动能,本市制订发布了《上海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

  一、《行动方案》起草背景

  未来产业是由重大科技创新推动、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对经济社会具有支撑引领作用、当前处于萌芽或产业化初期的前瞻性新兴产业,是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的有效途径,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壮大新增长点的重要抓手,是构建未来国际竞争新优势的主要手段。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着眼于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培育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前瞻谋划未来产业发展,是上海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强化“四大功能”要求,特别是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的关键举措,是打造世界级产业创新高地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路径。

  根据技术成熟度和产业市场前景,按照集中力量、滚动培育、动态调整的原则,推动技术向产业化突破,推动产业向集群化发展,打造未来产业集群。提出布局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等“五大方向、16个领域”未来产业,打造未来产业集群。

  二、《行动方案》总体考虑

  《行动方案》重点突出三方面考虑。

  一是加强国际开放合作,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参与国际未来产业战略布局,按照国家前瞻部署一批未来产业的战略要求,围绕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等重点领域,打造未来产业集群。

  二是积极应对风险挑战,增强产业发展韧性。生物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信息安全和城市运行安全等全球性问题凸显,发挥前沿技术的前瞻预测预警功能,加强关键领域的战略布局,增强发展韧性,为全球未来产业发展提供积极探索和上海智慧。

  三是发挥上海综合优势,强化未来产业策源引领。依托上海科创资源、产业基础以及应用场景等优势,着眼于未来产业的技术创新突破、产业空间布局、企业主体培育、场景开源应用、未来人才引领以及产业创新生态优化,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

  三、《行动方案》主要内容

  (一)未来产业发展定位和目标

  1.发展定位。以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为牵引,统筹推进科技和产业融合、当前和长远结合、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结合,立足产业基础和生态优势,全力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未来产业创新高地。

  2.发展目标。到2030年,在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等领域涌现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硬核成果、创新企业和领军人才,未来产业产值达到5000亿元左右。到2035年,形成若干领跑全球的未来产业集群。

  (二)发展重点

  结合前沿产业发展趋势和本市产业基础,聚焦发展脑机接口、生物安全、合成生物、基因和细胞治疗等领域,打造未来健康产业集群;聚焦发展智能计算、通用AI、XR科技、量子科技、6G技术等领域,打造未来智能产业集群;聚焦发展先进核能、新型储能等领域,打造未来能源产业集群;聚焦发展深海探采、空天利用等领域,打造未来空间产业集群;聚焦发展高端膜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非硅基芯材料等领域,打造未来材料产业集群。

  (三)未来产业推进计划

  1.未来技术“筑基计划”。筹划一批未来技术学院,加强高校学科建设和前沿技术人才培养。发挥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成果展示与转化中心作用,集聚各类创新资源,建设未来产业研究院。发展创新联合体,组建一批未来产业创新中心,加强前沿技术多路径探索、交叉融合和颠覆性技术供给。完善全球创新网络,布局一批海外技术转移转化网络节点、国际技术转移和创新合作中心。

  2.未来布局“领跑计划”。谋划未来产业先导区,聚焦临港、张江、紫竹等,打造未来产业集群高地。建设未来产业加速园,遴选若干特色园区布局未来产业,发挥未来产业科技园作用,打造一批推动创新成果高效转化的加速器。打造未来产业试验场,布局未来社区、未来工厂、未来医院、未来商业、未来农业等标杆示范场景。

  3.未来伙伴“携手计划”。培育一批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鼓励国有企业加强未来产业布局。培育一批创新型标杆企业,发布硬核科技百强榜单,打造一批在细分赛道有望引领的“未来之星”。依托“浦江之星”,构建“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整合的项目挖掘甄别机制。

  4.未来场景“开源计划”。发布早期验证场景,研究未来技术可行性,加速“0-1”的创新突破。发布融合试验场景,支持企业和科研院所联合建设中试基地和验证平台,推动“1-100”产业加速孵化。发布综合推广场景,以大规模示范推动“100-100万”的爆发式增长,加速应用迭代与产业化。

  5.未来人才“雁阵计划”。推出一批面向全球的“揭榜挂帅”项目,充分赋予科学家自主权和决策权,营造自由探索的良好氛围。引进全球顶尖人才、科研团队和创新型企业,建立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利益风险分担机制。发挥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平台功能,跟踪未来技术创新成果,培育未来产业创新人才。

  6.未来生态“雨林计划”。探索市场化主导的未来产业引导基金,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产品和服务创新。推动国际性行业组织落户,支持企业参与制定未来产业标准规范。建立未来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注重数据安全、产业安全和伦理制度建设。搭建未来产业合作交流平台,举办未来产业大赛。

  (四)强化五项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推进,建立健全市级层面未来产业推进工作机制,加强市级层面统筹、部市合作、市区联动,强化区域布局和要素保障。二是加强战略研究,依托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咨询委员会,成立未来产业战略咨询专家组,编制未来产业发展白皮书,组建未来产业促进平台。三是加强政策支持,研究制订未来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加大各类专项支持力度,加大创新产品推广和市场需求培育力度。四是加强改革创新,健全完善适应未来产业技术更迭和产业变革要求的制度规范。适当放宽新兴领域产品和服务市场准入,深化科研人才减负松绑的政策创新,加快要素市场化配置,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研究未来产业用地模式,推动数据开放和交易。五是加强氛围营造,大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创新文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