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海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07-02-06
字号:

 (2007年2月3日上海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上海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上海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6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6年是本市“十一五”时期的开局之年,也是不寻常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上海市委的领导下,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决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紧紧围绕实现“四个率先”的总体要求和建设“四个中心”的战略目标,坚定不移推进发展,坚定不移反对腐败,努力走符合科学发展规律、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的道路,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全面完成了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任务,实现了“十一五”时期的良好开局。

  (一)注重经济增长的速度与结构、效益相协调,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提高

  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0297亿元,突破1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2%(见图1),连续1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1.5%,工业增加值增长13%,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提高,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全市生产总值规模及增速

  产业结构进一步改善。按照“十一五”期间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的要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0.6%;金融、交通运输、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7.6%、13.8%、16.5%,国际旅游入境人数达到605.7万人次,现代服务业重点行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达到67%(见图2)。先进制造业发展势头良好,电子信息、汽车、成套设备等六大重点工业行业总产值增长17.9%,占全市比重达到64.4%。

   第三产业增加值构成

  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继续提高。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600.4亿元,增长11.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超过1000亿元,增长16%(见图3);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18.4,比上年提高14点。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1.2。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幅

  (二)进一步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消费、投资、出口保持均衡增长

  消费结构升级效应进一步显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360.4亿元,增长13%,增幅超过投资,为1998年以来最高(见图4)。餐饮、家居、汽车和通讯消费继续成为消费热点。服务性消费支出占城市居民家庭消费支出比重达到32.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幅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平稳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3925.1亿元,增长10.8%,增幅比上年下降4个百分点(见图4)。投资结构继续优化,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比重达到28.7%,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3%,比上年下降3.8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增长12.1%。

  外贸结构不断优化。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2274.9亿美元,增长22.1%;其中,进口和出口总额分别增长19.1%和25.2%,进出口增幅差比上年缩小6.8个百分点。一般贸易出口增长27.7%,增速快于加工贸易4.8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分别达到66.4%和39%。全市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预计达到410亿美元,增长25%以上(见图5)。

  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

  (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迈出新步伐

  能耗水平继续下降。贯彻市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节约能源工作的决定》,分解落实“十一五”节能降耗目标任务,加强了对全市800多家重点用能单位的监管,确定了42个节能技改项目,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企业640多家。全社会用电量达到990.1亿千瓦时,增长7.4%,增幅为最近三年来首次低于两位数;全市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基本完成年初目标。

  环境保护取得积极成效。全年环保投入达到310.9亿元,增长10.6%,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达到3.02%。第三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256个项目全面启动(见表一),其中33个项目已经完成。在50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试点。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和责任得到分解落实,全市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开始得到有效控制,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8.8%,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7.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1.5平方米。

  第三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项目进展情况和实施成效

  房地产调控效应不断显现。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坚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加大存量土地盘活力度,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41个国家级开发区和市级开发区获得国家公告确认,工业区单位用地产值达到每平方公里52亿元。房地产市场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比上年下降3.2%;积极稳妥推进旧区改造,完成平改坡综合改造587万平方米、旧住房综合整治517万平方米,普通市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

  (四)加快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建设,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

  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现代金融市场体系正在形成(见图6),金融市场交易总额(不含外汇、保险市场)达到61.1万亿元,增长75.2%。金融机构进一步集聚,全年新增金融机构59家,累计达到563家,其中经营性外资金融机构达到105家。抓住我国入世过渡期结束后外资银行转制契机,首批9家外资法人银行获准在本市注册。

   本市现代金融市场体系发展情况

  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口岸进出口总额达到4287.5亿美元,增长22.3%。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达到5.4亿吨,连续两年位居全球首位;国际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171.9万标准箱,增长20.1%(见图7)。洋山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323.6万标准箱,世界排名前20位的航运企业已入驻洋山保税港区。上海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4601.5万人次,增长11.3%。

   上海港国际集装箱吞吐量

  (五)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断提高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颁布实施上海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出台科技创新“36条”配套政策及其实施细则。全社会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257.8亿元,增长20.6%,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达到2.5%(见图8);其中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比达到69.7%,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分别达到27家、15家和32家。

   全社会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

  自主创新成效不断显现。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12050件和2644件,增长15.4%和32.4%,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全国比重进一步提高(见图9)。53个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完成专利申请789件,其中发明专利占77%。全市共认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712项,增长18.3%。高技术产业产值和利润分别增长16.3%和23.7%。技术交易合同金额达到344.4亿元,增长48.6%。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5%,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

    本市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全国比重

  (六)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完善民生政策的力度进一步加大

  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结合贯彻国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及相关配套政策,出台了10项分配保障政策,直接受益人群近600万(见图10)。救助患大病重病的困难人员6.3万人次。来沪从业人员综合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78.7万人。新增廉租住房受益家庭4323户。

   10项分配保障政策及受益人群

  积极就业政策效应继续显现。新增就业岗位66.3万个,安置“双困”人员就业超过20万人(见图11),建立了36.3万个职业培训个人补贴账户,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三年控制在4.5%以内。

   新增就业岗位和安置“双困”人员就业情况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提高。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0.8%和10.4%,增幅差比上年缩小0.7个百分点。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和城镇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月750元和320元,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年2560元。

  食品安全监管进一步加强。完善食品安全工作机制,抓住源头和流通的重点环节,整顿和规范食品经营秩序,积极防控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充分发挥技术检测和舆论监督作用,加强食品安全监测力度,共对22大类3万多件食品进行监督抽检,总体合格率达到89%,比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

  (七)努力改善郊区农村发展条件,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

  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农业生产设施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生态休闲功能进一步凸显(见图12)。科技兴农十大攻关项目进展顺利。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111.3万吨,超额完成全年目标。

  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

  郊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新改建农村公路1291公里,完成125座公路危桥改造,33条郊区农村公交线路投入试运营。积极推进郊区“万河整治行动”,共整治村镇级中小河道4816公里。建成626个“整洁村”。

  郊区农村社会发展步伐加快。郊区农村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见表二)。推进中心城区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向郊区辐射,继续加大对远郊农村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新建80个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和12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完成300所郊区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

  表二 本市郊区农村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进展情况

  (八)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社区建设有序推进。社区“三个中心”建设成效明显(见图13)。社区事务受理“一门式”工作机制不断深化,服务效率得到提高;在基本完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预防、医疗、康复、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六位一体”的服务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社区文化资源得到进一步集聚和整合,逐步形成了为基层居民提供精神文化服务的综合平台。居住证制度全面实施,发放居住证2.9万张、临时居住证62.8万张。社区综合协管员达到1.2万人。农民工培训、就业、社会保险和居住管理的联动机制初步形成。

  社区“三个中心”建设情况 

  教育改革和发展不断深入。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生学杂费全部免除,受益学生达到85.1万人。小学和初中最低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进一步提高(见图14),对困难学生实施教育救助8.6万人次。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帮困助学和专业奖励办法,共减免、奖励2.5万余名学生学费,25个开放式实训中心投入使用。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率先试行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10所高校顺利通过“十五”期间“211工程”国家验收。

   小学和初中最低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

  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进一步改善。围绕“降低费用、提高水平、规范功能、加强管理”的总体要求,制定出台了本市贯彻国务院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意见和12个配套文件。社区卫生服务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改革试点范围扩大到11个区。第二轮建设健康城市三年行动计划启动实施。

  文化、体育和养老福利事业稳步发展。文化市场繁荣发展,公共文化设施达到925个;竞技体育取得优异成绩,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市民体质综合指数列全国首位。成功举办第八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特奥会上海国际邀请赛等一系列重大文化节庆活动和国际体育赛事。养老服务事业不断加强(见图15)。

   养老服务事业发展情况

  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成效明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查处涉嫌侵犯知识产权案件,社会公众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进一步加强。深入开展打击商业欺诈专项行动,加大整治企业设立中的“三虚”行为、无证无照经营等市场突出问题的工作力度,不断完善行业标准、技术规范,市场秩序继续好转。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累计采集770万市民信用信息,企业信用联合征信系统入库企业达到60万户。

  (九)全面推进世博会筹办工作,城市建设和管理不断加强

  世博会筹办工作全面推进。世博会国际招展工作进展顺利,107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正式确认参展(见图16)。世博会规划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18个专业规划编制完成。园区1.8万余户居民动迁全部完成,世博会规划区动迁腾地率达到50%,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正式启动。

   确认参展世博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构成

  公交优先战略加快实施。轨道交通运营里程(不含磁悬浮)达到140.2公里(见图17),车站总计95座,日均客运量达到178.6万人次,增长10.3%。建设15个客运枢纽,73条公交线路实行换乘优惠,中心城区新辟31.7公里公交专用道。本市被评为“全国优先发展公交示范城市”。

   轨道交通运营里程

  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不断深入。新增集约化信息通信管线830沟公里。启动综合交通信息平台和地下空间信息基础平台建设。城市管理网格化覆盖中心城区。互联网用户普及率达到53%,家庭宽带用户达到301.7万户。信息技术应用领域不断拓展(见表三)。

  表三 信息技术应用进展情况

  (十)全力推进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改革开放开创新局面

  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取得积极进展。按照国务院确定的“三个着力”的要求,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三年行动计划”60项具体改革事项中,70%已经展开,国家14个部门在浦东开展了20多项改革试点(见表四),本市制定了完善市区两级政府管理体制、赋予浦东新区更大发展自主权的意见。浦东新区经过四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缩减行政审批事项近70%。

  表四 国家有关部门已在浦东开展的主要改革试点项目

  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深化。政府行政管理透明度不断增强,主动公开信息累计达到20.5万条。第三步财税体制改革全面完成。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源类产品价格改革,实施成品油价格综合配套改革,建立了燃气价格形成机制。市卫生、水务、交通等部门的管办分离改革试点继续深化。本市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一批国有大企业集团改革重组顺利实施。私营企业户数和注册资本分别达到56.9万户和8139.7亿元。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4%。市场和社会领域改革不断深入,要素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行业协会总数达到205家。

  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达到145.7亿美元,增长5.4%;实际到位金额达到71.1亿美元,增长3.8%,其中第三产业实到外资占比达到62.1%。总部经济外资项目进一步增多(见图18)。同时,“走出去”步伐加快,签订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项目合同金额54.6亿美元,增长1.2倍。国内合作与交流不断加强,与全国各地签订各类合作项目484项,金额达到821.8亿元。

   总部经济外资项目引进情况

  2006年,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十一五”时期的良好开局,成绩来之不易。在计划执行过程中,我们深切感到,本市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十分迫切。服务业发展速度不够快,辐射能力不够强,第三产业比重持续回升的基础仍需进一步巩固;制造业总体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国有企业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

  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节能降耗的形势严峻,污染减排的任务仍然较重,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相关政策措施需要进一步狠抓落实。

  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总体上还不够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需要努力营造;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和控制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非公经济发展的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

  解决民生问题的任务紧迫而又艰巨。就业压力尚未有效缓解,社会保障体系尚需不断完善,一部分群众生活仍较困难;城乡社会事业发展还不平衡;城市管理中还存在乱设摊、乱搭建等需要解决的顽症,食品安全监管、来沪从业人员服务和管理等社会管理领域还面临不少矛盾和困难。

  政府职能转变的步伐有待加快。政府直接或间接干预企业具体经济活动的情况依然存在,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需要着力强化;对行政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需要进一步加强,行政效率和透明度需要进一步提高。

  二、2007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目标

  2007年是推进实施“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是上海加快实现“四个率先”要求、全面推进“四个中心”建设的重要一年。市委八届十次全会全面部署了本市2007年经济社会各项工作,要求全市各方面继续坚决贯彻中央宏观调控各项政策,切实把加快实现“四个率先”,作为本市全面贯彻、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为落实市委八届十次全会的部署,我们在今年本市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安排中,简化了预期性指标,强化了质量效益、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和民生方面的指标,突出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把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突出约束性指标,大力推进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突出民生问题,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现对2007年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目标建议如下(见表五),并对相关目标作重点说明:

  表五 2007年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目标

  (一)关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主要目标

  在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方面,建议全市生产总值增长9%以上,地方财政收入与经济保持同步增长。确定上述目标,主要基于以下三点考虑:一是体现与今年全国经济增长8%左右的预期目标相对应;二是体现与本市“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年均经济增长9%以上的预期目标相衔接;三是体现与努力实现本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相呼应。我们将预期目标调至增长9%以上,目的就是要为本市加快推进结构调整、自主创新和增长方式转变腾出空间,引导全市各区县、各部门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更加注重优化发展路径,更加注重丰富发展内涵,更加注重增强发展动力,保持和扩大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更好地推动本市经济社会转入科学发展轨道。

  在加快结构调整方面,建议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继续提高。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是本市“十一五”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提升城市功能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加快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确定这一目标,就是要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服务业发展的速度,加大服务业辐射的强度,在加快服务业发展中推进结构调整。为此,今年本市要抓住机遇,大力发展金融业、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文化产业等现代服务业重点行业,加快重要载体建设(见图19),促进第三产业比重持续回升。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建议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左右,全社会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达到2.6%左右,高技术产业自主知识产权拥有率达到28.5%左右。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根本动力在于自主创新。确定这些目标,就是要按照国家及本市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切实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抓好科技创新“36条”配套政策实施细则落地,围绕“三个聚焦”(见图20),实现重点突破,进一步增强城市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的主要措施

  (二)关于推进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的主要目标

  在加强节能降耗方面,建议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确定这一目标,是为了继续分解落实好本市“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20%的目标,进一步加强节能降耗工作,切实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为此,本市将坚持远近结合、标本兼治的原则,围绕“做好减量、管好存量、把住增量”的总体工作思路(见图21),进一步完善节能降耗的长效机制,确保实现全年节能降耗目标。

    节能降耗的主要措施

  在加强环境保护方面,建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2%,环保投入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达到3%左右。确定这两个目标,就是要坚持重治本、重机制、重实效,从源头上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为此,今年本市一方面将继续积极实施第三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推进电厂燃煤机组脱硫和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等工程,确保污染物减排目标的完成。另一方面,将强化环保市场准入标准,积极运用市场机制推进污染治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形成健康、节约、环保的消费模式和良好社会风气。

  在加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方面,建议工业区单位用地产值达到每平方公里55亿元左右。切实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是破解本市土地资源瓶颈制约的必由之路。确定这一目标,就是要引导全市各方面转变依赖土地投入支撑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念,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加强土地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为此,今年本市将按照“严控总量、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的原则(见图22),聚焦发展重点,坚决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进一步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率。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主要措施

 (三)关于解决好民生问题的主要目标

  在扩大就业方面,建议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就业是民生之本,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为此,今年本市将继续深化积极的就业政策(见图23),确保全年继续新增50万个就业岗位,其中新增农村富余劳动力非农就业岗位10万个。同时,着眼于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健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机制,强化劳动保障监察,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积极的就业政策

  在完善社会保障方面,建议来沪从业人员综合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00万人,廉租住房受益家庭达到2.6万户以上(见图24)。确定这两个目标,就是要坚持“保基本、广覆盖”的原则,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今年本市将把解决好来沪从业人员的保障问题,作为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有关精神、更好地服务全国的重要举措,积极促进“综保”制度与居住证制度相互联动,强化公共财政对“综保”制度运行管理的保障功能,加大工伤、住院医疗等保障力度,更好地解决来沪从业人员的医疗保障问题。同时,进一步完善分层次、多渠道的住房保障体系,放宽廉租对象收入线认定标准,进一步扩大廉租住房受益面,加快建立住房租赁新机制,积极稳妥推进旧区改造,着力改善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

      扩大“综保”和廉租住房的受益面

   在提高居民收入方面,建议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确定这两个目标,就是要努力使发展改革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今年本市将更加注重低收入群众的利益问题,继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适当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的比例,通过合理确定工资指导线、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等措施,形成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加强统筹力度,逐步缩小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等公共服务的地区差距,切实减轻人民群众在教育和就医等方面的负担。同时,更多地在多予和放活上下功夫,巩固、完善、加强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快形成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长效机制,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

  三、2007年上海市重大建设项目计划

  2007年重大建设项目安排,要充分体现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充分体现加快实现“四个率先”和全面推进“四个中心”建设的要求,聚焦五个方面重点,着力优化投资结构,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全年共安排正式项目58项,预备项目21项。年内新开工项目15项,基本建成项目13项。同时,着眼于促进公共服务的均衡化发展,着眼于改善郊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今年在重大建设项目之外,安排了一批公共性、公益性和基础性较强的重点建设项目。为此,本市将进一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强化公共财政对涉及民生的公益性项目的保障力度,更好地发挥市场对竞争性产业项目的资源配置作用,确保全市重大建设项目和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现说明如下:

  (一)全力推进世博会项目建设

  建设世博园区场馆项目。适应世博会办展需求,更好地展示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开工建设公共活动中心、中国馆、主题馆和世博演艺中心等世博会场馆及配套设施。

  建设世博园区基础设施。全面启动园区内浦明路、雪野路、半淞园路、南车站路等27条道路新、改建项目,以及公用管线等配套工程;开工建设世博轴及地下综合体工程、上南路等集散广场及配套停车场、蒙自雨水泵站等项目,以及世博公园工程、清洁能源等配套基础设施项目。

  完善世博园区外围配套设施。加强世博园区内外交通联系,建设连接园区的轨道交通7号线、8号线一期工程,加快形成大容量、快速便捷的公共交通体系。建设世博区域外围路网,开工建设打浦路隧道复线等越江工程,加快推进西藏南路越江工程建设。同时,加快实施宝钢集团浦钢搬迁工程、中船集团江南造船厂搬迁工程,为世博会项目全面实施创造条件。

  (二)继续推进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城市交通便捷化。按照“十一五”规划提出的至2010年基本建成轨道交通基本网络的目标,全面建设轨道交通6号线、7号线、8号线、9号线、10号线、11号线等,在建规模超过240公里。实施公交优先战略,进一步完善轨道交通、地面公交等换乘优惠政策。建设新建路、人民路等越江工程,实施河南路等道路改造,继续完善交通排堵保畅措施。

  加强交通枢纽建设。抓紧洋山港区三期工程前期工作,为开工建设创造条件。建成罗泾港区二期工程。继续推进浦东国际机场扩建工程,加快推进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虹桥机场扩建工程,为初步确立亚太地区航空枢纽港地位奠定基础。推进京沪高速铁路上海段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形成铁路、轨道交通、公交出租、长途客运等多种交通方式紧密衔接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提升上海服务全国的能力。

  改善生态环境。继续推进第三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实施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三期工程,逐步恢复苏州河生态系统。开工建设竹园、白龙港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扩容工程,新增80万立方米污水处理能力,并提高污水处理标准。建设外环生态绿带和松江辰山植物园,改善生态环境和城市景观。对外高桥、吴泾、石洞口、宝钢等燃煤电厂进行脱硫改造,在建脱硫改造规模达到800万千瓦,为削减电厂二氧化硫和粉尘排放创造条件。

  建设安全清洁高效的能源供应体系。以液化天然气(LNG)项目一期工程建设为重点,加快形成西气、东海气、液化天然气三气源互补供应格局,提高清洁能源供应比例;全面实施外高桥电厂三期扩建工程,建设两台100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及脱硫设施,增强本市供电能力,提高安全保障水平。实施500千伏静安输变电工程,进一步提高城市供电可靠性。

  (三)加强郊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郊区交通网络。加快A14长江桥隧(崇明越江通道)、A11拓宽(沪宁高速公路)、A16(苏沪高速公路)等高速公路建设,实施闵浦二桥越江工程,开工建设沪太路、曹安路等一批国省干线公路,为改善崇明、奉贤、闵行、嘉定、宝山等郊区交通创造条件。建设农村公路1000公里,改建乡村公路危桥约300座,保障农村公路日常养护和正常使用。推进郊区公交客运枢纽建设,增辟郊区公交线路,进一步改善郊区居民出行条件。全面实施浦东新区赵家沟、南汇大芦线等航道整治工程,构建连通外高桥和洋山港区的集疏运通道,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竞争能力。

  加强郊区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实施青草沙水源地建设,加大郊区供水集约化和管网改造力度,改善供水水质,保障供水安全。继续推进崇明生态岛建设。重点开展郊区水环境治理,加大郊区污水管网建设推进力度,全面开工建设郊区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项目。继续实施“万河整治”工程,重点整治村镇级中小河道,以及近郊黑臭河道和郊区骨干河道。建设一批有机肥加工中心,推进金山、青浦等郊区畜禽粪便治理和综合利用。

  (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上海光源工程建设,为我国多学科前沿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应用提供有力支撑。建设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形成纳米技术研发和交流平台。建成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项目,为我国汽车和轨道交通车辆自主研发提供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抓紧推进上海汽车工程研究院自主品牌研发中心扩建项目,提升自主开发的试制、试验能力。

  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继续推进西藏路现代商务集聚区、淮海中路国际时尚集聚区、南京西路专业服务集聚区、不夜城现代交通集聚区、北外滩航运服务业集聚区、徐家汇知识文化商务集聚区、长风生态商务集聚区等第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启动张江高科技创意文化和信息服务业集聚区、虹桥涉外商务集聚区、五角场科教商务集聚区等第二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促进制造业基地发展。继续推进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建设上海化工区聚碳酸酯(PC)工程。建成临港重型装备制造基地建设项目,加快核电、船用关键设备等国产化,增强特大、重型、超限装备制造能力。建成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项目,加快推进上海国家微电子产业基地建设。建成4.5代TFT—LCD生产线项目,提升上海平板显示产业能级。

  加快形成都市现代农业生产和流通服务体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100万亩设施粮田和30万亩设施菜地。启动金山区现代农业园区等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建设西郊农产品交易中心,为农产品交易、展示、物流等提供服务。加强粮食储备和流通体系建设,实施外高桥粮食储备库及码头设施项目,确保全市粮食安全。

  (五)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

  加强社区“三个中心”建设。坚持以社区“三个中心”建设为载体,加强资源整合,提高社区综合服务功能。继续完善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建设,深化“一门式”服务机制;进一步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施,提高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新建20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新增1万张养老床位和一批养老设施。

  加强人口管理。配合居住证制度的施行,整合现有资源,建立统一的人口信息标准规范,建设全市实有人口信息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实现各部门之间、各区县之间信息的交换、共享,形成人口信息系统的采集、维护、交换、共享机制。

  加快推进医疗卫生重点项目建设。建设南汇、奉贤中心医院和13个急救分站(点)建设项目,以及400所村卫生室改造项目,引导市级优质医疗资源支持郊区卫生事业,提高郊区农村医疗服务水平。推进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门诊医技楼和华东医院市民门急诊楼改造等项目,抓紧开展质子刀项目前期工作。

  继续推进教育重点项目建设。改善薄弱地区教学条件,进一步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教学水平的差距。改善郊区和新建住宅区的幼托条件,在松江、嘉定、南汇、宝山、闵行等新城、新市镇人口导入区新建一批幼托设施。整合资源,重点建设与产业发展和促进就业紧密结合的职业学校和实训基地。基本建成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二期工程和上海水产大学临港新校区一期工程;实施特色高校建设项目,推进上海音乐学院改扩建工程。

  推进文体重点项目建设。完成上海体育场、虹口足球场等重大赛事场馆改造及配套,为举办2007年特奥会和女子足球世界杯赛创造条件。按照“文绿结合、以绿为主”原则,实施文化广场改造项目,建设开放式城市绿地及音乐剧院。加强历史文物保护,实施大世界修缮工程。

  积极推进平安建设。结合上海城市发展,推进30个消防站、点建设,逐步构建站点布置合理、基础设施完善、技术装备先进的消防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基础工作,改善基层公安派出所工作条件。推进组建上海市公安警用直升机队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应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和城市综合管理能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