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提升上海国际贸易中心能级规划》相关情况

    

字号:

微信图片_20210408162703.jpg

  市政府新闻办4月8日举行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海市副市长宗明介绍了《“十四五”时期提升上海国际贸易中心能级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相关情况,市商务委主任顾军、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阮青、上海海关副关长柳波共同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一、关于《规划》编制的总体考虑

  推进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是上海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也是上海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充分考虑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依据国家对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部署要求,结合国际贸易中心发展实际,抓好目标要求和任务举措的贯彻落实。充分考虑既体现全市2035年长远战略谋划的要求,又把宏伟蓝图具体转化为“十四五”的阶段目标,明确重点任务和工作举措。充分考虑聚焦重点、统筹推进,在打通国内大循环方面,促进消费提质扩容,健全现代流通体系;在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方面,实施贸易高质量发展战略,推进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放大进博会溢出带动效应,把构建国际贸易中心综合竞争优势贯穿到谋划部署过程中。市委、市政府对编制国际贸易中心规划高度重视,坚持“开门编规划”,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效果导向,在各部门、各区的支持配合下,市推进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经过反复调研、专家论证、意见征询和修订完善,编制形成了《“十四五”时期提升上海国际贸易中心能级规划》,已经市政府审议通过。

  二、关于《规划》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关于发展基础和环境分析

  经过五年的接续努力,尤其是去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市上下迎难而上、奋勇攻坚,推动商务经济运行逆势增长、量质齐升,确保了“十三五”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既定目标如期实现。世界级口岸城市地位更加稳固,口岸贸易额位列世界城市首位。国际消费城市建设成效显著,电子商务交易额从2015年的1.7万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3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15年的1万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6万亿元,位列全国城市首位,消费潜力和市场优势进一步显现。贸易主体能级持续攀升,千亿级市场平台数量从2015年的5家增加到10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分别从2015年的535家、396家增加到2020年的771家、481家,钢铁、有色金属、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成为国际市场重要风向标。贸易制度创新持续深化,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和符合高标准贸易便利化规则的贸易监管制度更加完善。

  “十四五”时期,上海开启了国际贸易中心能级提升的新征程。环境分析主要从全球贸易壁垒增加、国际经贸规则重构、供应链深度调整、内需潜力释放、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对上海战略定位6个方面分析了挑战和机遇。

  第二部分:关于发展目标和预期指标

  发展目标总体概括为“1+6”:1为总目标,即经过5年努力,上海国际贸易中心能级实现跃升;6个具体目标,即基本建成全球贸易枢纽、亚太投资门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亚太供应链管理中心、贸易投资制度创新高地,全面建成国际会展之都。

  预期指标主要考虑与国家和本市规划提出的高质量发展相契合,更加注重在保持适当规模基础上的质的提升,同时兼顾各类指标的匹配性和可测性,从规模集聚度、资源配置度、开放创新度、消费引领度、营商便利度等5个维度,提出21项指标。

  第三部分:主要任务措施

  对应6个发展目标,《规划》共提出6方面23条重点任务措施。

  第一,培育外贸综合竞争新优势,构筑全球贸易枢纽。包括4个重点:一是打造联动长三角、服务全国、辐射亚太的进出口商品集散地。促进对外贸易稳中提质,建设一批高能级强辐射的贸易平台,优化国际市场布局。二是打造新型国际贸易发展高地。实现离岸贸易创新突破,增强转口贸易枢纽功能,拓展跨境电商发展潜能。三是打造服务贸易创新发展高地,提升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能级,持续扩大技术贸易规模。四是建设数字贸易国际枢纽港,探索推进数字贸易规则制度建设,加快建设高质量基础设施,健全公共服务功能,集聚培育国际化的数字贸易品牌,推动建设一批重要承载区,打造长三角全球数字贸易高地。

  第二,深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打造亚太投资门户。包括3个重点:一是打造新时期外资首选地,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率先形成与高标准经贸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构建面向全球的投资促进网络。二是打造高质量外资集聚地,实施“总部增能”行动,做大做优做强链接国内国际循环的市场主体,积极参与若干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构建外商投资全生命周期服务链。三是打造“走出去”对外投资合作桥头堡,培育更高层级的本土跨国公司,提升对外承包工程国际竞争力,优化“走出去”公共服务体系。

  第三,推动消费持续提质扩容,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包括6个重点:一是创新高端消费供给,提升高端商品和服务集聚能力,推动首发经济发展,深化品牌经济发展,加快免退税经济发展。二是建设多层级商业地标,打造世界级商圈,形成差异化区域商圈,推动“五大新城”商业高质量发展,培育特色商业街区,建设优质夜间经济地标。三是引领服务消费升级,扩大文旅休闲和体育消费,提升健康和养老消费,升级信息消费,扩大外来消费。四是推动消费数字化转型,加快电子商务创新发展,促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提升生活服务数字化水平,推进智能化终端设施建设,推进网络新品牌建设。五是打响“上海购物”品牌,提升“五五购物节”辐射力和影响力,构建“上海购物”品牌体系,优化“上海购物”环境。六是推动生活服务升级,探索超大城市主副食品保供体系,优化社区商业,推进家政提质扩容,完善早餐供应体系。

  第四,提升进博会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全面建成国际会展之都。包括3个重点:一是持续放大进博会溢出带动效应,推动贸易升级、产业升级、消费升级、开放升级。做精做强“6天+365天”常年展示交易功能,办好城市推介大会等重大活动,借力进博会首发平台建设“全球新品首发地”,巩固和放大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全球影响力。持续优化进博会城市服务保障模式。二是提升会展业配置全球资源的能力,集聚高能级办展主体,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会展项目体系,创新发展“线上线下”融合的展会模式。三是打造国际化城市会展促进体系,形成具有引领性的会展业标准体系,完善事中事后监管、知识产权保护、纠纷解决机制,构建会展业营商环境高地。

  第五,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建设亚太供应链管理中心。包括3个重点:一是优化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培育集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流通企业,促进内外贸一体化。二是推动供应链创新和应用,强化供应链物流支持,构建高效便捷的配送网络体系。推进供应链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提升供应链服务平台能级,培育具有亚太乃至全球服务能力的专业服务网络。三是打造具有亚太影响力的大宗商品市场,加强市场监管配套制度建设,在钢铁、有色等领域推动交易规则创新,提升大宗商品国际资源配置能力,打造大宗商品“中国价格”。

  第六,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形成贸易投资制度创新高地。包括4个重点:一是推进浦东新区、自贸试验区和临港新片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支持浦东新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率先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支持自贸试验区和临港新片区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试验田。二是推进虹桥商务区打造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做大进口商品集散规模,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加快形成联通全球的数字贸易枢纽,持续提升服务辐射长三角的能力。三是优化跨境贸易营商环境,深化跨境贸易降费提速改革,推进中国(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健全适应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法规制度体系。四是优化国际经贸人才发展环境,加大海内外优秀人才引进力度,强化高水平人才队伍培育等。

  第四部分:关于保障措施

  共3条,包括:发挥贸易与金融、航运、科技创新互相促进的作用,全面提升防范应对风险能力,强化规划实施组织保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