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关于创建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集聚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2024年—2026年)》的通知

字号:

关于印发《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关于创建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集聚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2024年—2026年)》的通知

徐府发〔2024〕6号

上海市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发展总公司:

  经区政府同意,现将《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关于创建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集聚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2024年—2026年)》印发给你,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

  2024年4月1日

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关于创建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集聚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2024年—2026年)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和国务院《“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等文件精神,按照国家知识产权局等17部门《关于加快推动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开展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区建设优化升级工作的通知》和《上海市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纲要(2021—2035年)》《上海市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十四五”规划》等有关要求,为加快推进漕河泾开发区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集聚发展示范区建设,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围绕上海“四大功能”定位和“五个中心”建设目标,聚焦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强国战略,深入贯彻上海市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要求,积极探索知识产权服务业支持全面创新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高质量布局知识产权服务业全链条,有效赋能“科创漕河泾”和上海市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为上海建设知识产权引领型强市、国际知识产权中心城市和国际知识产权保护高地作出应有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高质量为导向

  以“科创漕河泾”建设引领科技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契机,激发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新动能,带动知识产权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科学把握创新主体综合性需求与知识产权服务全方位供给精准对接,实现知识产权服务业更高质量发展活力释放。

  2.坚持以人才培养为基石

  把人才作为行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充分调动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更加开放、更加积极、更有活力的知识产权人才发展环境,推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人才专业化,增强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3.坚持以创新发展为引领

  以改革驱动创新,以创新引领发展,深化知识产权服务业“放管服”改革,优化知识产权行业准入条件管理,支持知识产权行业开放创新,推动知识产权服务业运用新理念、新技术,以促进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三)工作目标

  立足漕河泾园区,扎根徐汇区,服务上海市,辐射长三角,按照“高质量服务集聚、高价值品牌引领、高效益贡献产出、高水平服务创新、高标准行业监管、高层次文化体验”的建设要求,围绕上海市“2+(3+6)+(4+5)”现代化产业体系布局,到2026年,知识产权服务业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知识产权服务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创新型、多业态、高端化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加速集聚,制度完备,体系健全,营商环境优越的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集聚发展示范区初步建成。

  1.高质量服务进一步集聚。稳步推进知识产权服务业核心载体升级建设,在现今知识产权服务业“一核多点,小集聚,大分散”基础上,打造以宜山路、桂平路、漕宝路为主体的知识产权服务业“园区三街区”,以及徐家汇“漕溪北路”知识产权服务业“商业街区”。以“1核,3街区,1商街”为主线,探索绘制漕河泾知识产权高质量服务业分布图谱。

  2.高价值品牌进一步引领。建机制、搭平台、强服务,做品牌,凸显更大影响力和更强示范效应,打造漕河泾“知识产权服务”区域整体品牌。组织开展3次知识产权服务链提升行动,培育不少于5家国际品牌(分支)机构,培育3-5家高端化、国际化、具有代表性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服务业务出口额增至1亿美元,机构数超过30家,在境外设立有分支机构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达到10家。培养示范区执业专利代理师总人数达750人。

  3.高效益贡献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服务深度融入产业创新发展,优质知识产权服务资源和产品持续输出,实现知识产权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不低于7%,各类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数量增长至210家,规模以上服务机构数量增至45家。

  4.高水平服务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服务业创新发展新机制、新路径有效探索,知识产权服务供给优质高效,引导服务机构聚焦高价值专利创造、布局与转化运营服务,开展高水平供需对接服务活动不少于12场。

  5.高标准监管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服务业监管顶层设计得到加强,知识产权服务业监管长效机制得到完善。联合地方,组织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活动3次,知识产权专项行动和非正常专利排查6次;建立行业举报投诉渠道,完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评级机制,探索知识产权服务业标准体系建设。

  6.高层次文化进一步弘扬。知识产权文化内涵进一步丰富,服务品牌宣传展示进一步加强。打造“漕河泾知识产权大型品牌论坛+知识产权政策联络员培训+知识产权各类人才培养”三级活动体系。举办不少于3场大型品牌论坛活动,开展服务案例宣传不少于12次,进一步强化园区知识产权工作的显示度和区域影响力,带动服务资源辐射。

  二、主要任务

  (一)集聚多方合力,实现知识产权“高质量服务集聚”

  1.建立多部门协调推进机制

  形成以市知识产权局主管部门为指导,园区主管部门联动相关主体共同推进的组织架构。依托园区主管部门并安排专职管理人员,设立园区建设专项工作经费。联动区级主管部门,聚焦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配合出台知识产权专项政策。建立完善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集聚发展示范区建设统筹协调机制和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将示范园区建设工作纳入到园区工作考核指标体系中。建立知识产权顾问制度,邀请高校、机构、企业等各界知识产权专家,建设知识产权专家库,定期召开专家咨询会,为示范园区建设推进工作献计献策。

  2.升级出台专项高质量服务业政策

  坚持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方向,市区两级探索升级出台专项高质量知识产权服务业政策,聚焦产业最新发展需求,推动知识产权服务业“嵌入”产业发展,开展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梯队培育,助力服务机构做大做强,加大对知识产权服务业人才培养力度。

  3.实现知识产权服务业“1+3+1”高质量分布集聚

  以“1核,3街区,1商街”为主线,打造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高地,“1核”以漕宝路650号“知汇大厦(IPTOWER)”为核心集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向新漕河泾国际商务中心、漕河泾国际孵化中心、聚科生物园区等周边规模化载体延伸覆盖,勾勒“知识产权服务业创新生态圈”,打造知识产权国际运营服务高地。“3街区”以“宜山路、桂平路、漕宝路”集聚知识产权全链条专业服务机构。“1商街”以徐家汇“漕溪北路”集聚知识产权高端律所。呈现“1核多点,小集聚,大分散”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高地分布特征。

  (二)形成高质量服务供给,实现知识产权“高价值品牌引领”

  1.打造知识产权品牌服务高地

  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知识产权头部服务机构和功能型平台,培育一批熟悉国际规则、具备实务操作能力和较强竞争力的高端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形成知识产权信息发布、知识产权展示交易、知识产权投融资服务等于一体的知识产权产业集聚带。持续推动知识产权咨询、代理、培训、法律、检索、分析、数据加工等基础服务稳步发展,聚焦培育知识产权转化交易、评估、投融资等高端服务能级持续提升。培育小型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向精细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培育中型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向专业化、高端化方向发展。培育大型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向综合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开展知识产权服务品牌价值提升行动,引导服务机构强化品牌意识,加强品牌宣传推广,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

  2.培养知识产权高端复合型人才

  加大同上海市知识产权服务行业协会合作,加强对知识产权服务人才综合培养,搭建知识产权人才多元化培训平台,形成“普及型—专业型—国际型”人才梯度培养体系,满足示范区建设人才需求,开展上海市知识产权工作者、知识产权代理师、知识产权首席运营官、知识产权律师等专业人才培养。面向企业、服务机构开展专利信息分析、专利运营、知识产权战略布局等业务培训,大力培养专利代理师,推动技术经纪人培养体系,重视复合型人才培养,培养贯通知识产权运营理论、方法以及金融、产业等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3.引导知识产权服务贸易创新发展

  以漕河泾国家专业类特色服务出口基地(知识产权)为载体,引导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扩大服务出口规模、增强国际竞争力,鼓励有条件的服务机构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或代表处,拓展国际市场,打造国际知识产权服务品牌。依托示范区内世界500强企业和外资企业研发中心众多的“潜在需求”,引导外资企业加大知识产权“本地化”创造力度,并拓展海外市场。依托上海外向型经济发达的优势和围绕本土企业国际化战略布局需求,为知识产权服务出口寻找新的增长点,聚焦数字经济、游戏产业领域企业拓展国际业务需求增长强劲,推动知识产权服务贸易机构参与“出海”项目,提供国际化的专业服务。积极探索在示范区内开展外国专利代理机构设立常驻代表机构试点工作。

  (三)以产业需求为牵引动力,实现知识产权“高效益贡献产出”

  1.提升知识产权服务业“直接产出”贡献度

  围绕知识产权代理、法律、信息、咨询、转化运用等重点领域,鼓励做大做强一批高端服务机构,推动知识产权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速度超过区域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增长速度,持续提升知识产权服务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推进知识产权服务业与优势产业高度融合发展,深化知识产权服务业“嵌入式”发展。鼓励服务机构深入创新端和产业端开展业务,支持服务机构参与重大经济科技活动知识产权评议,设立引导项目,促进高价值专利实现市场价值。支持机构为科技企业开展专利战略制定、知识产权贯标等工作,协助企业构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鼓励服务机构参与企业申报中国专利奖、国家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上海知识产权创新奖、上海市专利工作试点、示范单位等荣誉资质以及项目建设。

 2.提升创新知识产权服务能级

  聚焦创新主体多元化需求,提升专利代理质量和商标代理服务水平,为企业高价值专利布局、商标申请注册向品牌策划、培育、管理等多元化服务转变以及版权成果转化等提供支撑。充分发挥律师等法律服务队伍职能作用,推进知识产权诉讼代理、维权援助、仲裁调解等法律服务向专业化方向深入发展,加强知识产权尽职调查服务,研究制定创业投资的知识产权尽职调查指引,更好为知识产权创新创业提供支持,拓展海外知识产权保护服务,支持服务机构参与知识产权海外预警和涉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加快培育知识产权专业咨询机构,打造从专利战略制定、导航分析、评估、许可转让、预警分析、FTO等全方位咨询服务能力。

  3.推进服务业与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融合发展

  支持数字经济、文化创意、元宇宙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发挥知识产权对产业创新的引领作用,形成协同创新、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集群。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元宇宙、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推动核心技术知识产权战略布局,将产业、资源、研发优势转化为知识产权优势,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布局完善的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集群。推进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与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融合发展,在重点产业领域培育若干对应的技术领域知识产权服务机构。

 (四)与创新主体双向赋能,实现知识产权“高水平服务创新”

  1.引导服务业为创新主体提质增效

  推动知识产权服务优质资源与企事业单位需求精准对接,更新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模式,助力大型企业加快国际化布局,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培育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技术和攻关“卡脖子”技术能力的高能级创新型企业。鼓励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深度挖掘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需求,帮助企业开展高价值专利布局、商标品牌培育、版权成果转化、知识产权风险防范等,培育一批“隐形冠军”和独角兽企业。

 2.促进服务业支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在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区域高校优势学科领域,推动高校院所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深度融合,推动高校院所创新成果产业化。探索高校与园区高质量孵化器、创新型研发机构、重点企业等共建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服务平台,搭建园区与高校院所创新成果实施转化的“桥梁和纽带”,促进技术转移与知识产权运营管理体系建设,不断提升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推动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深度参与高校院所创新转化和高质量孵化器项目从“0-1”和从“1-10”全过程,发挥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效应,着力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

 3.打造知识产权新业态新模式

  以促进知识产权市场价值实现为导向,培育知识产权运营机构发展壮大,加快发展知识产权许可、转让等交易经纪服务,畅通知识产权交易流转各环节,鼓励服务机构积极参与或主导专利池构建,助力创新主体提升核心竞争优势。以更好满足市场主体个性化、多样化服务需求为导向,支持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数字化等现代信息技术,培育知识产权服务新业态,创新服务新产品,拓展服务新模式,细化服务分工,发展智慧服务。

 (五)多方联动齐抓共管,实现知识产权“高标准行业监管”

  1.建立知识产权服务分级评价机制

  联合上海市知识产权服务行业协会,建立知识产权服务业分级分类评价标准,对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开展分级分类评价工作,强化评价工作质量导向,加强信用联动和评价结果应用,推进实施分级分类管理。支持服务机构积极参与构建涵盖基础标准、支撑标准、产品标准、质量标准的知识产权服务业标准体系。进一步推进知识产权服务质量目标化、服务方法规范化、服务过程程序化,对外形成统一服务手势,进一步提升行业整体服务能级。建立示范区入驻服务机构准入和退出动态监测管理机制,依托全国专利商标代理公示信息系统,加强对申请入驻集聚区服务机构的审核和评价。

  2.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行业监管

  构建监管体系,健全日常监管机制,示范区通过与市区两级知识产权局联动开展服务行业监管,依托“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深入推进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工作,积极组织开展专利代理机构代理行为等“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工作。联合市、区知识产权局开展“蓝天”“铁拳”等专项行动,规范商标申请注册行为,有效防范和消除商标恶意抢注,加强对非正常专利申请行为的规制,及时制定专项行动方案,做到“应撤尽撤”,优化区域营商环境。

 3.加强社会监督,推动机构自治

  联合市级相关部门,完善行业举报投诉规则,畅通社会公众举报投诉渠道。加强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经营、质量、信用等相关信息公开,便利市场主体、创新主体查询辨别、评估风险、正确选择。在示范区发起行业自律,进一步完善《专利代理行业自律规范》和《上海市专利代理机构服务规范》,向区域内服务机构发出《服务机构诚信经营倡议书》,开展“弘正气、提质量”宣誓活动。

  (六)协同联动各方资源,实现知识产权“高层次文化体验”

  1.开展品牌活动,扩大社会影响力

  在“426”世界知识产权日,根据不同主题,邀请全国知识产权领域知名专家学者,举办知识产权论坛活动,面向社会大众开展知识产权现场咨询对接活动,联合开发区企业开展线下线上相关业务培训,持续打造示范区“426”知识产权服务品牌。围绕区域重点产业和科技创新,举办漕河泾科创嘉年华大型活动,设立嘉年华知识产权子品牌,加强知识产权行业交流,促进服务机构和企业开展对话,营造知识产权创新踊跃,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2.加强行业文化建设,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强化知识产权服务文化载体建设,与市知识产权服务行业协会、服务中心、保护中心、交易中心联动,宣传上海知识产权文化,与市商标审协中心和商标品牌协会联动,宣传商标发展文化,在示范区加强服务品牌宣传展示,采用数字化大屏幕等方式,宣传知识产权服务品牌,介绍服务机构名录,展示行业良好形象。深入开展行风建设活动,引导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树立诚信为本、质量至上的执业理念,积极弘扬工匠精神,通过论坛研讨、典型案例、媒体宣传等方式增进行业交流和扩大社会影响力,营造行业有序发展的良好文化氛围。

  三、组织保障

  (一)加强统筹推进

  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集聚发展示范区推进工作领导和统筹协调机制,制定重点目标、重要政策和措施,部署落实各项工作内容。在市知识产权局指导下,园区紧密协同徐汇区有关主管部门,协同协作,加强配合,具体负责相关工作的组织、筹备、联络和开展,共同推进与完成示范区的各项任务。

  (二)加强资金保障

  发挥示范区先行先试作用,推动更多创新举措在示范区落地。通过设置专项资金引导开展各项工作,进一步提升区域内知识产权服务标准化水平,依托市、区两级政策,探索知识产权服务业相关创新政策支持,发挥引导作用,为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增添动力源。

 (三)加强宣传引导

  做好政策措施、创新举措、典型案例等挖掘和宣传工作,加强对示范区建设各项成果案例做到及时总结和及时宣传,让示范区建设充分融入“科创漕河泾”,对标国际一流,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打响漕河泾知识产权服务品牌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

  (四)强化绩效管理

  建立健全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集聚发展示范区建设绩效管理机制,加强定期督查,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按照部门和职责分解落实,并实行年度考核,确保建设取得实效。

  附表:漕河泾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集聚发展示范区关键指标2024年—2026年

  附表

漕河泾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集聚发展示范区关键指标2024年—2026年

序号

主要任务

指标

备注

1

高质量服务集聚

探索绘制漕河泾知识产权高质量服务业分布图谱

 

2

市区两级出台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扶持政策

 

3

高价值品牌引领

组织开展3次知识产权服务链提升行动

 

4

培育不少于5家国际品牌(分支)机构

 

5

培育3—5家高端化、国际化、具有代表性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

 

6

服务业务出口额增至1亿美元,机构数超过30家,在境外设立有分支机构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达到10家

 

7

培养示范区区执业专利代理师总人数达750人

 

8

高效益贡献加大

实现知识产权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不低于7%

 

9

各类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数量增长至210家

 

10

规模以上服务机构数量增至45家

 

11

高水平服务提升

开展高水平供需对接服务活动不少于12场

 

12

高标准监管强化

组织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活动3次,知识产权专项行动和非正常专利排查6次

 

13

探索知识产权服务业标准体系建设

 

14

高层次文化弘扬

举办不少于3场大型品牌论坛活动

 

15

开展服务案例宣传不少于12次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