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新闻发布会问答实录(2020年9月27日)(上午) 2020-09-28 来源:市政府新闻办
字号: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北外滩新一轮规划在开发过程中,如何把握北外滩的品质建设和功能定位?

  胡广杰:为了确保北外滩的开发品质和功能,我们主要是从四方面着手。

  一是以坚定的发展定力推进北外滩建设。我们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北外滩开发建设,从区划调整建立了新的北外滩街道,实现北外滩地区行政区划与功能区划相统一。2018-2019年市规划资源局和虹口区以“1+5”的工作阵营,用全球的视野和思路,集全球的智慧和力量,开展了北外滩地区的城市设计的研究,到了今年2月20日,在疫情防控最为吃劲的关键时刻,北外滩新一轮规划进行公示,北外滩开发建设全面进入"快车道"。市级层面成立了市北外滩规划建设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区级层面成立北外滩开发建设办公室,形成"政府主导、办企合一、市场化运作"的开发机制模式。

  二是以"一体化"的发展理念推进整体开发。我们坚持规划先行、整体布局,全力做优做强区域的品质和功能,加快开展多项专项规划研究,最近着重深化核心区地下空间和公共空间等专项规划研究。地下空间,重点协调已建成和规划建设轨交、地下隧道通道、排水系统、各类地下管线等与地下空间一体化开发的关系,确保重要市政设施可落地、地下空间整体开发可实施,构建24小时地下活力街区。公共空间,我们研究中央公园和二层连廊建设方案,实现二层连廊与中央公园、轨交站点、商务楼宇以及滨江公共空间的有机协调联动,形成地下、地面、地上全方位互连的立体网络体系的架构。

  三是以全球的视野打造一流品质。我们坚持吸引和联合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的智慧和力量。努力把北外滩的每一个项目打造成经典之作,传世之作,一方面加强"外脑"支撑。组建北外滩开发建设专家委员会,我们聘请5位国内知名专家,以及4位来自哈佛大学、KPF建筑师事务所等国际顶尖高校和机构的外国专家,为北外滩开发建设提供专业支撑。在开发办下建立总师室,聘请总规划师、总建筑师、总功能师,建立高端智库。同时与日建、Gensler、Foster等七大全球顶级建筑设计事务所加强沟通,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努力打造世纪精品。另一方面,创新项目开发方式。坚持旧改征收与规划同步谋划、规划与土地出让同步推进、土地出让与项目建设同步计划,确保每个项目的建设品质与产业功能高度融合。北外滩将建成480米的浦西制高点,打造200-280米、320-380米两个组团标志性的建筑群落。未来北外滩的每一栋楼宇都是绿色、智能、会呼吸、能通达的,实现每一栋楼宇都是经典的。

  四是以高端为引领强化核心功能。我们坚持在功能提升上下真功夫、下硬功夫、下实功夫。将一手集聚高端要素,聚焦航运、金融、科创等资源,全面擦亮财富管理和航运服务两块“金字招牌”,抢抓5G新基建发展战略机遇,大力发展附加值高、辐射带动强的高端服务业,提升北外滩产业的集聚度、显示度和贡献度。增强集聚配置全球资源的能力和水平。一手全力打响品牌,坚持传承好历史文脉、保护好城市肌理,建设集顶级酒店、观光娱乐型商业于一体的垂直功能综合体,塑造具有丰富活力、海派文化新地标,以大手笔建大平台办大活动,提升北外滩的全球知名度和影响力。

  澎湃新闻:虹口在统筹全区力量推进北外滩开发建设,并且提出了要确保“三年出形象、五年出功能、十年基本建成”,目前北外滩建设进度如何?能不能透露一下具体有哪些项目?

  刘俊:自北外滩新一轮开发建设以来,我们努力跑出加速度,干出显示度,具体来说用三个“最”来回答。

  一是营造最热的氛围。4月11日成立北外滩开发办,我们梳理形成五大类27项重点任务和28项日常工作,涵盖规划研究、土地出让、项目建设、宣传推介、环境营造等方面。在规划研究上,我们组建了公共空间及二层连廊、地下空间、产业功能、精细化管理等4个研究团队,对标世界顶级区域,开展专项规划研究,目前都已形成成果,正在推动落实之中。比如,在宣传推介上,我们举办全球宣介会、北外滩推介会暨外资商贸企业圆桌会,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瞩目。

  二是跑出最快的速度。我们从两方面着手打造最快的"北外滩速度"。一方面,通过"办企合一"实现集约高效。为了进一步减少管理层级、缩短决策链,北外滩开发办和北外滩集团实行"办企合一""一体化"管理和运作。另一方面,通过"充分授权"跑出"北外滩速度"。启用区政府北外滩开发建设专用章,使北外滩开发建设的效率更高、速度更快。比如,7月刚刚出让的158地块,仅用2个月就拿到了方案批复,预计明年就能入市。今明两年北外滩将有10余幅土地出让、10项重大工程竣工,我们将进一步压缩审批时限、提高审批效率,力争把工程项目建设从立项、设计到开工的总时长,从原来的6-9个月,最快压缩至72个工作日以内。

  三是打造最靓的项目。我们用心用情打造好北外滩4平方公里的每一个项目。比如,大家普遍关注的91街坊480米地标性建筑。目前,我们已经和十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进行了洽谈,在总部引入、作品打造、功能配置等方面进行深度对接。计划年底前发布预申请公告,启动出让程序,力争明年上半年开工建设。此外,今明两年北外滩还将建成一批优质项目。比如,全球第十座、上海第三座来福士广场将于明年营业,总建筑体量可以达到44.6万平方米,其中商场总面积12万平方米,地面三层、地下二层,将集世界新潮品牌、娱乐休闲、艺术空间、精品超市于一体,打造新潮范生活方式。上实中心计划今年年底实现整体结构封顶,总面积超过24万平方米,包括一个2000座的上实百老汇剧院,这将是上海首家以上演百老汇音乐剧为主的现代综合性剧院,为大家带来原汁原味的音乐剧体验。

  人民日报:刚才介绍情况的时候谈到今年的经济用了“逆势上扬”,今年特别不容易,外部环境再加上疫情的影响,能否谈谈虹口怎么做的?

  吴信宝:确实今年非常不容易,包括经济工作和疫情应对这方面都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但是在压力和困难面前,这时候我们区委区政府应该更加理性、更加冷静。所以我们当时提出了四个应对,叫冷静应对、科学应对、有效应对,以及疫情情况下依法应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多措并举,保增长、促消费、扩内需,全区的经济在3月触底以后整个呈V字反弹,实现逆势上扬。

  虹口经济运行有四大特点,第一大特点是经济运行当中,金融、航运等五大产业基本全部转正,全线飘红。第二是市场活力持续迸发。第三是外资外贸形势喜人,实到外资稳居全市第二。四是虹口整个财政收入的结构更趋健康,非税占比10%左右。具体措施可以概括打好"一张王牌"、做好"两篇文章"。

  打好一张"王牌",就是全力打好北外滩这张"王牌"。北外滩新一轮开发建设的大幕已经拉开,这是虹口的重大战略机遇也是发展红利。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北外滩全面起势,无疑是一针"强心剂"。国外报道也给予了比较积极的评价,有些外国媒体说“再造一个华尔街”。在这期间我们积极开展宣传推介、招商引资等活动,通过"云推介""云招商""云洽谈"以及"走出去"推介等形式,与近200家中外企业进行了洽谈,北外滩发展热度、显示度不断提升,成为了引领带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发动机"。

  做好"两篇文章":一是做好"保市场主体"的文章。保市场主体就是保未来,在企业困难的时候拉他们一把,坚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两手抓”“两手硬”“两手赢”。一方面筑牢疫情防控防线,全区自2月5日以来无新增病例。另一方面,从纾困政策、营商环境、企业服务等各方面入手,深化"千人访万企""楼长制""园长制""区-职能部门-招商分中心三级服务企业机制"等,同时全力稳外贸稳外资,在通关便利化、检验检疫、保税商品交易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在"寒冬"里为企业点燃"一把火"。有一个数据可以反映企业的发展信心正在逐步恢复,7月增值税开票额再创新高,同比增长5.5%。

  二是做足"增量"的文章。推动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今年以来,绿光环球、景顺瑞和等优质金融企业相继落户,金融成为经济逆势上扬强大的助力,对区域经济的贡献逐步提升。抢抓在线新经济发展机遇,与上海市工业互联网协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引入了全球最大的纺织工业互联网平台致景科技,服务全国纺织行业超过20%的产能。紧扣"云消费"热点,为消费复苏回暖注入"强心剂"。5-6月,以苏宁易购、百丽、家化等为代表的电商企业销售额增长均超过30%。

  下一步,我们将以强化"四大功能"为主攻方向,切实落实好市委提出的把北外滩打造成为"核心功能重要承载地"的要求,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平台经济、在线新经济,持续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体要做到"四个面向"。

  一是面向全球配置资源。未来北外滩可以承载近百家企业总部入驻。我们将进一步优化总部经济政策体系、服务体系和产业支撑体系,加大对各类企业总部的引进力度,当中包括央企、民企、外企等各类企业,包括国际组织,让更多企业在区内设立研发中心、销售结算、资金管理等功能性平台,推动全球高端资源要素加速向虹口集聚,努力把北外滩打造成为充满活力的"总部之都"。

  二是面向高端提升能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金融、航运、现代商贸等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跃升。我们积极谋划打造苏州河以北商业商贸中心,一些项目已经在规划当中了。

  三是面向未来深化创新。将"设计"作为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设计逐步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近我们正在和高瓴资本筹建上海国际创新创意设计大学,在时尚设计、城市设计、工业设计、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开展创新创意人才培养。同时,引进产业、教学、科研等领域的大师,组成"大师工作室",形成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未来全球一流的设计人才、设计品牌、设计企业都将在这里集聚,撬动千亿级的产业规模,助力上海打造"世界设计之都"。

  四是面向市场扩大开放。我们将着眼全球视野,以服务国家战略的高度建设好北外滩,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进博会等,推进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大力度的全方位高水平开放,成为汇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核心发展要素的"世界级会客厅"。在国家大力开放的过程当中,北外滩的优势会被逐步激发出来。

  总之,我们将坚决贯彻落实好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以北外滩开发建设为契机,带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大家展示更多的惊喜与精彩。

  上海电视台:近几年虹口每年旧改目标在6000户左右,接下来虹口的旧改有哪些新的目标?会不会继续加大力度提速增效?

  胡广杰:旧区改造对虹口来说是最大的民生,也是我们全力推进北外滩开发建设的“牛鼻子”工作,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旧区改造这一民生工作,多年来虹口的旧区改造每年保持在6000户左右。今年以来,我们疫情防控和旧区改造两手抓,旧改工作要接触很多人,在疫情防控过程当中我们创造了很多新的方式方法,也发挥了很多网上媒介作用,全力确保旧改工作不断、进度不慢、成效不减。

  主要我想从四个方面报告一下我们虹口推进旧改工作提速增效的工作。

  第一是聚焦北外滩开发建设,推进旧改全面加速。到目前为止今年全区先后启动了15个街坊的旧改工作,同时把历年的11个地块完成了收尾。目前,已实现9个街坊、4578户的二轮旧改签约。北外滩6个街坊、约6000户的旧改地块即将启动二轮签约,这6000多户也是虹口历史上体量最大的一个旧改项目。今年,我们在确保完成年初确定的6000户目标的基础上,加快旧改征收速度,全力实现全年完成数超过1万户的目标。

  二是建立"三库三计划",压实旧改工作责任。我们坚持旧改工作"做在当年、谋在两年、看在三年",建立"三库三计划"。"三库"为成片二级以下旧里库、零星二级以下旧里库、在拆基地库,"三计划"分别为启动、收尾、出让计划,确保旧改全覆盖。同时,建立健全旧改责任体系,确保责任到人、任务到位、落实到底,形成全区"一盘棋"的强大工作合力。

  三是实施"三个组团",凝聚旧改坚实力量。我们积极争取用好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提出"三个组团"旧改推进方式,即市属和区属国企合作组团、市区联合土地储备组团、毛地处置和区土地储备组团,协同加快旧改步伐。2019年以来,以"三个组团"方式启动了25个街坊的旧改工作。今年在市里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将北外滩剩余旧改地块全部纳入市区合作范围,与市属国企加强合作,以地块打包的形式集中推进。刚才说的6000多户也以打包形式推进。

  四是做实"三个坚持",做好旧改群众工作。我们坚持把支部建在基地上,鼓励在职党员在社区亮身份、作表率;坚持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把旧改征收政策讲清讲透讲明白;我们坚持做实"七步工作法",把矛盾化解在旧改地块中,化解在社区治理中,我们近两年来很多启动的街坊签约率达到100%。

  在“十三五”收官、“十四五”即将到来的重要窗口期,我们将继续聚焦北外滩,抓住旧改这个"牛鼻子",坚持抢抓旧改征收、紧抓收尾交地、快抓土地出让,统筹平衡好资金补贴与房源使用、收尾交地与土地出让、旧改速度与安全稳定之间的关系,有力可持续地推动旧区改造,为全区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多宝贵空间,为全区居民打造更优质的居住环境。

  界面·财联社:市民驿站是虹口的特色品牌,当初怎么想到建设驿站的呢?最近几年市民驿站有哪些新的举措和亮点?

  耿彧:市民驿站是我们虹口非常具有特色的服务品牌,因为虹口是居住大区,也是全市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区,全区60周岁以上户籍老人的比例达到了41.81%,总人数是29.41万。建设市民驿站的初衷,就是为了聚焦总书记提出的“老小旧远”问题,让群众尤其是老人在步行15分钟内就能享受到高效优质便捷的社区服务。自2016年开始,我们在各街道试点推进市民驿站建设,到2017年在全区全面推广,2018年8月覆盖全区的35个市民驿站全部建成。

  2018年11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虹口市民驿站视察,寄予了殷切希望。我们编制了《市民驿站高标准建设导则》,制定了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全区市民驿站布局更合理、服务更温馨、功能再升级,努力实现"幸福生活永不放假"的美好愿景。2019年全年服务群众726万余人次,较2018年增长了32%。

  市民驿站整个建设和推进过程当中我们主要是从三方面着手。

  一是坚持需求导向,打造“服务型”驿站。我们针对市民多元化需求,尤其是老人的需求,不断拓展延伸服务内涵。全区市民驿站总面积从当初4.45万平方米增至7.65万平方米,助医点达到46个,助餐点达到66个,每天能满足3.1万名老人吃饭需求,覆盖到了全区近11%的老人。同时市民驿站也是”一揽子”解决了老人日间照护、群众文娱休闲、精神慰藉等需求,成为群众“家门口的温馨港湾”,居民们还自发创作了歌曲《我们的市民驿站》,唱出了心中美好的向往。目前,全区35个驿站已有18个做到了全年无休,其他17个驿站也将在今年年底前实现全年无休。

  二是坚持科技赋能,打造“智慧型”驿站。依托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让群众在市民驿站便能办理咨询各类社区事务,在家门口享受“一网通办”的便利。同时,我们积极打造“线上市民驿站”",目前正在探索“区块链+社区生活服务”模式,为市民提供更多全天候、零距离、多渠道的线上服务。比如,家电维修、通下水道等服务,市民可以手机预约,系统自动匹配,派维修工师傅上门服务。

  三是坚持多方参与,打造“共享型”驿站。我们以市民驿站为载体,设置党群活动室、“百姓议事厅”等,广泛引导动员社区单位、社会组织和居民群众参与驿站建设。目前,已有20个区职能部门、31家社会组织、700余家驻区单位,近5500名志愿者参与,既有效整合了各方资源,也切实做到了群众的事同群众多商量、大家的事依靠大家共同参与一起解决。

  与此同时,我们也正全力打造“家门口”“管家式”“智能化”养老服务体系,努力把每一件民生实事办得更好、更实。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这两年虹口的变化特别大,在提升城市治理方面有哪些经验可以给我们分享一下?

  胡广杰:当前的虹口处于大开发、大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们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以“一个示范区”为“好料子”,“两张网”建设“穿针引线”,下足绣花功夫,全力提高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一个示范区”,就是聚焦把北外滩打造成为全球超大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典型示范区,引领全区精细化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重点抓好三件为民实事。

  一是抓好北外滩高标准全要素市政市容提升工程这一民众关切。从今年4月份开始,我们启动了为期“400天”的北外滩高标准全要素市政市容提升工程,从平面、立面、空中、路面、水面等方面入手,分级实施60个要素的改造提升,使北外滩的环境品质真正符合“世界级会客厅”的要求。

  二是抓好“一江一河”贯通工程这一民心所向。我们充分挖掘苏州河虹口段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按照共享街道理念,全面打通步廊断点,打造形成“步行化、休闲态、海派集”的高品质滨水公共空间,满足市民“走过来、坐下来、美起来”的游览、休憩、观景需求。预计这项工程将在今年10月底竣工。

  三是抓好“美丽家园”“美丽街区”这一民生实事。今年,我们安排各类旧住房修缮200多万平米。未来三年,我们将保持速度和力度只增不减,每年实施200万平米,力争2023年实现全区老旧小区“美丽家园”建设全覆盖。同时加快“美丽街区”建设,并结合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工程,发挥5G综合应用示范区的优势,推进搭载5G技术的“智慧综合杆”同步推进。

  “两张网”,就是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

  一方面,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加快“一网通办”建设。我们坚持以用户为本,推动政务服务从“能办”“快办”变为“好办”“易办”。

  一是聚焦“两个免于提交”,实现区级层面本市部门核发材料的应免尽免,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审批承诺办理时限。

  二是聚焦“两个转变”,推动公共服务事项的“应接尽接”,全力提高全程网办能力和零跑动审批事项占比。

  三是聚焦“放管服”改革,全力化解制约企业“准入”“准营”“准出”的机制性障碍,做好服务企业的金牌“店小二”。

  另一方面,围绕“高效处置一件事”,加快“一网统管”建设。我们坚持“应用为要、管用为王”理念,加快实现“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的目标。

  一是抓平台建设,成立虹口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建成区城运中心指挥大厅和城区大脑并开展全面试运行。

  二是抓数据治理,完成全区自建自管政务系统数据全量归集,建成“数字虹口”数据门户,实现全区超过22亿条数据的汇聚和共享共用。

  三是抓场景应用,做实“社区综合执法+城区大脑+流程再造”城区管理模式,开展“削峰行动”“智慧城管”“垃圾分类”等场景应用,推动城区运行管理的联勤联动和赋能增效。

  我简单总结一下,我们就是希望通过努力,让生活、工作在虹口的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品质的生活,感受到城区变化带来的温度,让虹口成为大家的幸福家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