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新闻发布会问答实录(2021年7月8日) 2021-07-09 来源:市政府新闻办
字号:

  上海电视台:刚刚提到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已连续11年保持世界第一。请问“十四五”期间,上海在港口集疏运体系优化方面会有哪些重点举措?

  于福林:上海港作为世界最大的集装箱港口,集疏运体系对港口的支撑作用十分关键。市交通主管部门将在“十四五”期间重点推动以下两方面工作:

  一方面,促进内河水运发展,发挥其运能大、污染小、能耗低等优势。截至“十三五”末,全市高等级内河航道达标里程已超过280公里,基本形成“连接江浙、对接海港”的高等级内河航道网架构。“十四五”期间,市交通委将继续促进内河水运发展,发挥其运能大、污染小、能耗低等优势,减少陆路交通压力。这方面,除了推进建设苏申内港线、油墩港航道整治工程外,还计划打通大芦线东延伸河海直达航道,使洋山深水港区与内陆集装箱货源地之间的往来更加高效、可靠。该项目在临港新片区打通了一条分流区域集卡通行压力的高标准、高水平“水上高速”,可分流洋山港10%的吞吐量,减小东海大桥及城市道路交通压力,有效提升集装箱内河运输的时效性与可靠性,对推动集装箱运输“公转水”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另一方面,推动优化陆路集疏运网络,着力解决陆路运输瓶颈问题。首先,规划建设临港新片区集疏运中心。东海大桥作为洋山港连接上海市域的唯一通道,交通流量的不均衡导致其承载能力难以充分释放。为此,我们将在新片区查验区南侧选址建设集疏运中心,同时在东海大桥应用人工智能、北斗导航、智能集卡等新技术,调蓄大桥交通流量,削峰填谷提高其服务能力。集疏运中心和东海大桥智能集卡专用道之间,将通过东海大桥高架连接道工程连接。远期,我们还计划将集疏运中心、芦潮港铁路中心站、南港码头等设施连接起来,充分发挥多式联运优势,缓解陆路交通压力。其次,进一步推动海铁联运业务发展。结合沪通铁路二期工程,建设外高桥港区进港专用线,解决当前港区和铁路衔接不畅问题。目前,沪通铁路二期项目已完成专项规划调整审批,我委正在协调项目初步设计审批,争取尽早开工。同时,还将积极拓展海铁联运市场,充分发挥芦潮港铁路中心站作用,提升信息互通共享水平,完善内陆地区对接上海港的海铁联运通道。

  上海交通广播:《规划》中提到,本市将推动绿色港口建设,请问目前在这方面进展如何?“十四五”期间有哪些进一步的措施?

  董爱华:为加快推进港口岸电布局,2019年,市交通委、市发改委、市财政局联合印发了《上海市港口岸电建设方案》,明确建设计划和鼓励政策。通过实施针对岸电建设和运营的扶持政策,规范岸电建设、验收、使用环节管理,上海港岸电推广取得积极成效。2020年,上海港完成22套岸电设施、38个岸电泊位的建设。目前全市已建成68个专业化岸电泊位,覆盖率达到79%。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持续推进岸电泊位建设,并着力提高岸电使用率,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持续完善岸电设施布局,不断提高外港码头岸电泊位覆盖率,新建码头同步配套建设岸电设施,继续推进在用泊位岸电改建,力争实现全覆盖(目前覆盖率已达到79%);加快推进内河岸电的标准化建设,规范内河岸电设施建设标准,推动标准化改造。二是推进船舶受电设施改造,2023年底前,基本完成内河集装箱船、滚装船、1200总吨及以上干散货船和多用途船,以及海进江船的改造工作。2025年底前,基本完成600总吨及以上内河干散货船和多用途船的改造工作。三是贯彻实施《长江保护法》,加强执法监管,对符合条件的船舶靠港期间岸电设施使用做到应用尽用。四是研究制定新一轮鼓励岸电使用的扶持办法,提高岸电使用率。五是加强岸电使用管理,进一步完善岸电使用在线监测平台,保障岸电设施安全,并监测、统计岸电运行情况。

  新华社:洋山港四期作为上海航运码头的标杆,目前运行情况如何?“十四五”期间有哪些进一步提升能级的计划?

  张欣:洋山四期码头2017年12月开港至今,一直保持着边生产、边扩大规模的运行状态,通过周密规划并落实各项配套措施,确保生产作业平稳有序同时,保证调试设备及时投产,至2020年底,投产设备规模从开港初的100台扩大至239台,形成年吞吐量500万标准箱生产能力,开港至今集装箱吞吐量已突破1100万标准箱。2021年公司预期完成集装箱吞吐量500万标准箱,同时,41台新设备分批交付投产,年底形成26条作业路生产规模,将实现630万标准箱年设计通过能力。

  “十四五”期间,洋山四期码头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上海港“建设好、管理好、发展好”的嘱托作为总体工作要求,积极融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落实集团战略体系,不断提高公司运营管理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构建公司“1+3”发展体系,即建设世界一流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力求在规模、效率、技术上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实现年700万标准箱通过能力,力争五年累计集装箱吞吐量完成3000万标准箱。

  同时,码头将着力推动数字化转型工作,加快推进数字孪生技术的优化工作,增加数字孪生技术与码头生产系统更多联动,进一步提高数字孪生技术在码头实际生产中的运用。此外,通过5G、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码头生产、经营及管理深度融合,为码头生产服务进一步赋能,打造更加精细、柔性、智能的新型生产服务体系,提升码头智能化程度。

  青年报:构建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一体化治理体系是“十四五”期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发展的重要方向,具体有何考虑和布局,能否展开介绍下?

  董爱华:“十四五”期间,上海市各相关部门和口岸单位将充分利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综合优势,以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为导向,以提升区域港口群整体竞争力和影响力为根本遵循,积极推动长三角港政、航政、口岸管理协同,同时支持港航市场主体以资本为纽带进行业务协同,促进航运资源要素高效配置和便捷流动,与长三角港口共建辐射全球的航运枢纽。

  吴红兵:作为水上交通管理的主体,上海海事局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积极推进长三角海事一体化,主要有三方面考虑:一是互联互通,建立区域一体化协调机制。实现口岸监管一体化、交通组织一体化、船舶检验一体化、安全管理一体化、航海保障一体化和水上搜救一体化。二是共保联治,打造区域绿色航运示范区。建立“船、港、城”一体的现代化船舶污染物治理体系;进一步推进船舶污染减排工作;实现区域重大及以上等级船舶油污事故和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应急联动和处置。三是共推共进,筑造优化营商环境新高地。实现政务受理一体化、打造船员队伍建设先行区、促进航运要素自由便利流动、构建基于信用管理的新型海事监管机制、主动融入各地数字政府转型发展战略。

  当前,上海海事局在部海事局的统一领导下,正全力推进全要素长三角水上“大交管”建设。全要素水上“大交管”的内涵,是指“全行业”“广覆盖”“大协同”“强智能”“优服务”,通过构建“多维感知、高效协同、智能处置”的水上交通动态管控新格局,力求实现“船舶航行到哪里,海事服务就到哪里”的目标。上海海事局正会同兄弟海事管理机构,重点推进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试点建设东海水上交通管理协调中心,加强跨海区和中远海船舶动态管理,提升水上交通动态管控能力;另一方面,试点长三角跨区域一体化交通管控,推行沪苏船舶进出长江一体化交通组织,推行交通管制协同、搜救指挥协同、执法监管互助、执法结果互认。海事部门将通过一流的海事监管服务,为长三角港航一体化发展、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能级提升提供良好的水上交通安全环境。

  张欣:在市场合作层面,我们将加快集团长江业务转型创新的步伐,做实长江战略深化方案,突出新平台、新业务、新动能,推动集团长江战略“抽新枝”、开新局。

  一是筹建长江服务中心。提出“智联长江、云领未来”行动口号,与太仓等港、各支线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完成上海、九江、太仓三地的服务中心筹建工作。长江服务平台为系统运维、异地业务受理、内河班轮运营、客户服务等多个方面提供了更便捷、高效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促进长江港航企业依托长江服务平台,有效融入服务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实现港航企业间的信息共享、业务互通、创新创效。

  二是开通“点对点”精品航线。为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新开通“申芜快航”“太申快航”等精品航线,以“点对点”航线为宗旨,实现“五定”运行,航线密度达到天天班,着力降低客户物流成本、提高货物运输效率。尤其是“太申快航”,极大提升长江全流域集装箱在太仓港的中转效率,形成长三角港口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三是推动综合物流服务。聚焦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打造“江海河”互通互联、“公铁水”齐头并进的港口枢纽体系和高效的物流集疏运网络体系。同时,创新推出长江中转、陆改水、海铁联运、空箱中心、ICT内陆集装箱码头项目(苏州、湖州)等多种业务模式,为长江腹地客户多元化的物流需求提供服务选择。

  解放日报:“十四五”期间,在提升上海航空枢纽服务能级方面有哪些重大项目?未来对航旅出行有哪些便利?

  周俊龙:“十四五”期间,我们将着力提高空港地面设施与集疏运保障能力。空港设施方面,我们将打造世界一流的航空枢纽设施,推进浦东机场四期扩建工程,新建浦东机场 T3 航站楼;对标国际一流机场,以数字化为基础,融合货运进出港、货站站内作业、机坪作业等业务链,满足日益增长的航空物流冷链、跨境等新业态需要,建设智慧新货站;完善飞行区滑行道、机务维修等综合配套功能。

  T3航站楼建成后,其国际旅客服务量、近机位、可转换机位数量在国内大型机场中均将位于前列,服务品质将进一步提升,推动上海机场建设成为世界一流航空枢纽。

  董爱华:关于完善航空枢纽综合交通配套、提升空港枢纽集疏运保障,“十四五”期间,我们将结合浦东国际机场新增国家沿海通道上的上海东站,由浦东国际机场和铁路上海东站组合形成浦东综合交通枢纽,与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共同构成上海两大国际(国家)级客运枢纽。借鉴虹桥枢纽规划相关经验,浦东综合交通枢纽将统筹各类综合交通要素,形成“高标准、一体化、全融合”的世界级一流综合交通枢纽典范。围绕浦东综合交通枢纽,轨道交通方面将形成“5条市域线+2条市区线+多条局域线”的规划布局方案,同时结合枢纽内部功能转换需求设置内部捷运系统。道路交通方面将规划形成“三纵五横”的快速集散路网和“十二横十三纵”的区域干路系统,实现对外快速集散,支撑空港枢纽和临港新片区机场南侧片区的服务功能。目前机场联络线、沪通铁路二期先行段已启动建设,轨道交通21号线、两港快线正在开展相关前期工作,力争尽快启动,完善浦东枢纽周边相关交通设施。

  澎湃新闻: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成立一年多来,在口岸监管制度方面有哪些创新探索?“十四五”期间,临港新片区有何新举措来进一步促进航运要素集聚?

  赵义怀:设立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是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一个重大举措,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作为我们国家唯一的特殊综合保税区,作用非常独特。所以一年来,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在上海海关的大力支持下,进行了6个方面的制度创新。

  一是申报模式上,除法律法规要求必须进行申报的外,“一线”(国境线,即从境外到特殊综合保税区内)对于不涉证、不涉检的货物,采用径予放行,企业如实声明可以直接提货、发货;“二线”(即特殊综合保税区与境内其它区域之间的分界线)由以往区内外企业双侧申报制度,改为区外企业单侧申报制度。

  二是贸易管制上,除涉及国际公约、条约、协定或涉及安全准入管理的货物确需在“一线”验核监管证件外,其余在“二线”验核。对依法实施检疫的货物,原则上在口岸完成。经海关批准可在区内实施检疫,这也是一个重大突破。

  三是区内管理上,海关取消账册管理,不要求区内企业单独设立海关账册,免于手(账)册核销、单耗管理等海关常规监管,对区内企业实行企业自律管理。企业可依法开展中转、集拼、存储、加工、制造、交易、展示、研发、再制造、检测维修、分销和配送等业务。货物在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内不设存储期限。

  四是统计制度上,改变原有实时、逐票统计的方式,将统计数据采集手段前伸至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管理机构建立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自动汇总。

  五是信息化管理上,依托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开发建设的一体化信息管理服务平台,搭建统一规范、真实可靠的信息底账库,实现信息互联互通、数据可溯、责任可究。

  六是协同管理上,作为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管理机构,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要建立企业信用、重大事件、年报披露等信息主动公示制度,体现共管共治。这是一年来的制度创新!

  “十四五”期间,临港新片区将在两个方面打造航运服务功能创新高地、促进航运要素集聚:

  一方面,吸引船舶登记,集聚船舶要素。“中国洋山港”籍船舶登记注册,对集聚高端航运资源要素资源具有积极意义。为此,海事部门出台《中国洋山港籍船舶登记管理办法》,推动总体方案中明确的各项制度创新。未来,新片区管委会将以船舶登记注册为载体,促进船舶管理、船舶检验、海事法律、航运咨询、海事教育培训等航运产业链集群发展,吸引各类海事服务机构落户。

  另一方面,扩大国际中转集拼业务规模。在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新片区已完成多票国内跨口岸国际中转集拼业务试单,并对相关业务流程进行固化、优化。2020年,洋山深水港区国际中转集拼箱量346.6万标箱,占比达17%。新片区将搭建国际中转集拼服务中心,实现出口拼箱、国际中转拆拼箱等多业态同场作业,支持对拆拼箱货物进行简单加工、包装组装,延伸物流增值服务,进一步提升洋山深水港枢纽功能。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