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新闻发布会问答实录(2021年9月9日) 2021-09-09 来源:市政府新闻办
字号: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上海正在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制造业作为重要领域,“十四五”期间将如何进行数字化转型?

  吴清: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是事关上海发展全局和长远的重大战略。去年11月提出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以来,我们深入推进经济、生活、治理等各领域转型,其中制造业是经济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主线之一。当前,我们正立足整体性转变、全方位赋能、革命性重塑,以数字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为关键抓手,赋予“上海制造”新内涵。

  一是加快数字技术应用,推动AI、大数据技术在工业机器人、故障监测维护等领域的创新应用,打造了宝钢、商飞、华谊等一批代表性数字工厂,培育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共链接全国120多万家企业、820万台设备。

  二是加快推进数字新基建,推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上海)扩容增能,面向长三角上线29个二级节点,服务企业超万家,标识注册量超100亿。规模化部署5G基站,建成5G全链接工厂20个。

  三是加快构建全要素生态,牵头或参与制定了80余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标准,初步建成长三角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当前正在推动数据综合立法,筹建数据交易所,打造工业大数据联合实验室,推动工业算法、工业软件创新发展,促进数据赋能制造业。

  “十四五”时期,上海将聚焦“3+6”产业体系,由“点”及“链”及“圈”,实施制造新模式专项行动,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培育新技术、催生新业态、壮大新产业。

  在“点”上,促进企业数字化增效。加速企业数字化转型从单项突破向集成融合转变,建设数字孪生企业,力争三年打造100+、五年打造200+标杆性智能工厂,推动工业级智能硬件、融合解决方案和服务的持续创新。

  在“链”上,促进“双链”数字化增智。全面推进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加速实现精准测链、补链、强链;围绕“双链”,促成企业间数据融通共享,打造15个新型工业电商平台,15个供应链金融示范项目。

  在“圈”上,促进平台生态数字化增能。推动数字化转型“一业一方案”,加强龙头企业牵引,增强工业大数据、知识图谱和智能算法的供给水平,到2025年,建设25个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标杆平台,培育30个工业互联网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带动20万中小企业上平台。

  此外,将加强政策创新,推进国资国企数字化转型工程,支持外资企业设立数字技术研发机构、云服务中心,加大对中小民营企业产品和解决方案的购买力度,激发不同类型企业的活力;建立多层次标准规范、评估评价、导则指引等体系,组织开展一批应用试点和示范,全面提升上海制造业数字化竞争力。

  新华社:“十四五”上海制造业将构建“3+6”的产业体系,与上海传统重点工业行业相比,有哪些创新和升级?在构建新型产业体系方面,有哪些具体考虑?

  吴金城:构建“3+6”新型产业体系是制造业规划的亮点和重点。上世纪90年代,上海提出发展电子信息、汽车、石油化工、精品钢材、成套设备、生物医药六个重点工业行业。六个重点工业行业产值增长了13倍,夯实了全市经济发展的基础。近年来,随着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上海涌现出了一批具有支柱潜力的新动能产业。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形成了“3+6”新型产业体系,即三大先导产业、六大重点产业。

  首先要明确“3”和“6”的关系,“3”是“6”的“子领域”和先行领域,三大先导产业是将六大重点产业中承担国家战略、体现高端引领功能的细分领域,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3”:指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是产业发展的“先锋队”,要发挥引领作用,带动全市产业发展。其中,集成电路,以自主创新、规模发展为重点,提升芯片设计、制造封测、装备材料产业链能级。生物医药,以全链协同、成果转化为重点,聚焦生物制品、创新化学药、高端医疗器械、现代中药以及智慧医疗等领域发展,加快“张江研发+上海制造”。人工智能,以创新策源、广泛赋能为重点,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2020年三大先导产业已经达到万亿规模,今年上半年实现了20%以上的增长。

  “6”:指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六大重点产业,是产业发展的“集团军”,融合制造和服务,打造产业集群。其中,电子信息,重点发展集成电路、下一代通信设备、新型显示及超高清视频、物联网及智能传感、智能终端等制造领域,延伸发展软件信息等服务领域。生命健康,重点发展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智能健康产品等制造领域,延伸发展健康服务等领域。汽车,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等制造领域,延伸发展智慧出行等服务领域。

  高端装备,重点发展航空航天、智能制造装备、船舶海工、高端能源装备、节能环保装备等制造领域,延伸发展系统集成、智能运维等装备服务。先进材料,重点发展化工材料、精品钢材、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等制造领域,延伸发展设计检测等材料服务。时尚消费品,重点发展时尚服饰、特色食品、智能轻工等制造领域,延伸发展创意设计等领域。初步测算,六大重点产业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在75%左右。

  “十四五”,我们将按照“3+6”的蓝图施工,加快推动重点产业出产值、出品种、出效应,紧抓大项目签约、落地、开工,进一步提升产业规模和能级,形成两个万亿级,四个五千亿级的高端产业集群。

  东方网:《规划》提出“十四五”将全面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这方面有哪些具体的举措?

  裘文进:从三大产业看,“上海方案”的重点任务均已全面启动实施,一批核心攻关任务取得突破,一批试点改革举措成功实施,三大产业规模能级持续提升。集成电路领域,一系列重大项目进展顺利,初步形成国家级创新平台体系。生物医药领域,目前已有15家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占全国生物医药企业在科创板企业上市总数约1/4。人工智能领域,聚焦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启动实施人工智能市级科技重大专项,超大规模开放算力平台、大数据智能训练试验平台等重大开放创新平台加快建设。

  从新能源汽车产业看,本市发挥新能源汽车产能、人才、政策、技术等优势,抓住机遇,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是贯彻落实《上海市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施计划(2021-2025年)》,在提升产业基础能力、打造层次分明的产业生态、构建绿色交通能源体系、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健全制度体系等领域发力。

  二是加快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最近财政部等已批复将上海列入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我们将尽快印发《关于本市支持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若干政策》。

  三是以实施上汽大众MEB工厂、上汽通用凯迪拉克L233电动汽车技改项目、上汽智己汽车项目为契机,加快提升安亭、金桥、临港三大整车基地新能源汽车占比。

  四是推动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按照国家发改委批复要求,推动上海市智能汽车创新发展平台公司工商注册,启动一批标志性示范项目和政策安排。

  从新基建看,2020年本市“新网络”建设领跑全国,新建5G室外宏基站数量和5G基站密度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新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建成工业互联网平台11个,标识解析量突破3亿次。软X射线通过国家验收,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即将开放。“新平台”建设全面加速,建成大数据资源平台,支撑“随申码”等应用场景。“新终端”建设成效显著,投放智能快件箱6031组,建成充电桩约4万个、加氢站9个。针对“新基建”以市场投入为主的建设模式,以政府贴息方式撬动社会资本加快推进新基建。

  2020年8月,本市出台《上海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贴息管理指导意见》,鼓励政策性银行、开发性金融机构以及商业银行建立总规模1000亿元以上的“新基建”优惠利率信贷专项,政府对符合贴息要求的项目,提供不高于1.5个百分点的利息补贴。这项工作也在顺利推进中。

  解放日报:上海始终重视制造业发展,面向“十四五”,上海将如何增强发展后劲,稳定制造业规模比重?

  吴金城:坚决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事关产业核心竞争力,是国家和上海的战略任务。近年来,上海持续发力产业创新,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产业基础能力不断夯实,先后实施工业强基、基础再造工程,围绕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工业软件等“五基”领域,推进12个专项行动,攻克一批基础短板和瓶颈。

  产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2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落户上海,建设燃气轮机、高端医疗装备等6家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国家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750多家,区级企业技术中心也达到1500家左右。

  产业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十三五”累计推广203个首台套装备、35个首版次软件、51个首批次材料,在医疗影像设备、高端装备等领域推出多项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建设中国工程院院士成果展示与转化中心,推进转化首批66个院士创新成果。“补链固链强链”不断深入,聚焦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实施“补链固链强链”专项行动;围绕14条重点产业链开展安全评估,制定重点攻关补短板等项目清单。

  “十四五”,上海将继续努力、不断发力,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和龙头企业创新带动效应、中小企业创新活力,着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创新水平,主要推进三个“聚力”:

  一是聚力提升产业链核心竞争力。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聚焦核心装备、关键技术、基础材料等多个细分领域,优化“政府有为、专班推进+市场主导、揭榜挂帅”机制,通过市场“赛马”和竞争机制选取整合最优方案,攻坚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和基础短板,支持全球创新团队落地上海。

  二是聚力强化产业创新策源能力。瞄准国家战略重点,聚焦燃气轮机、海洋工程装备、生物医药等领域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聚焦人工智能、工业大数据、高温超导材料等领域新建设一批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提升企业创新活力,国家级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争取突破900家。发挥院士成果转化中心的平台优势,加快成果转化应用。

  三是聚力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特别是长三角产业协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国家战略,在重点产业领域有广阔的合作空间,要联合实施长三角跨区域补链固链强链专项行动,支持龙头企业跨区域创新整合资源,推进大中小企业联动、产业链上下游联动,组织产业链和供应链对接活动,加强产业的区域布局,促进优势互补、紧密协作和联动发展。

  界面·财联社:请再介绍下上海重点制造业领域的产业发展,以及相关项目的具体推进情况?

  葛平:一直以来,我们十分重视金融对制造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的支持,推出了不少举措,也取得了一定成效。接下来的十四五时期,上海制造业正处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关键阶段,我们将着力推动金融服务先进制造业从传统融资服务升级为全面支持创新发展,针对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提供更加精准的金融服务。

  具体来说,一是在企业发展初创期。这个阶段不少企业无抵押、轻资产、流水低,贷款难度比较大,所以要在发挥股权投资尤其是风险投资作用上下功夫。一方面,推动金融机构积极参与产业投资基金募集,进一步扩大基金规模;另一方面,鼓励引导产业投资基金投向先进制造业领域的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发挥产业投资基金的引导和放大作用,鼓励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和风险资本投向种子期、初创期先进制造业企业。

  二是在企业发展成长期。这时的企业处于核心技术攻关、自主创新的关键期,所以要在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上下功夫。首先,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持续加大对先进制造业企业中长期信贷支持力度。今年上半年,上海中长期制造业贷款余额较去年同期增长了70%以上。支持政策性银行为重大项目提供长期限、低成本资金,鼓励有条件的银行针对“3+6”产业,提供专业化支持和特色化服务。

  其次,积极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与上海市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合作,加大融资担保支持力度。鼓励银行采用知识产权质押等融资方式,为先进制造业技术成果转化提供更多金融产品和服务。第三,充分发挥保险保障作用,鼓励保险机构开发推出符合先进制造业需求的保险产品,持续推进“三首”(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保险、专利综合保险等科技类保险产品创新和发展。

  三是在企业发展成熟期,这时的企业需要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所以要在加大直接融资力度上下功夫。发挥上海金融要素市场完备、金融机构门类齐全的优势,鼓励符合条件的先进制造业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融资或并购重组,落实“浦江之光”行动,推动更多科创企业尤其是硬科技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同时,通过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拓宽先进制造业企业的融资渠道。

  新闻晨报:上海如何发挥好科技创新的策源能力,支撑先进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王晔:十四五期间,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上海科技将“强化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的创新生态链。力争以科技自立自强,支撑本市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我们将着力推进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支撑三大先导产业引领发展。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领域“上海方案”,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在集成电路领域,着力解决核心装备、关键材料和战略产品的技术瓶颈问题。在人工智能领域,推进认知与融合学习、自主与通用学习等方面的基础理论与基础技术研究,加快计算机视觉、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等通用技术突破,开发具有标志意义的大规模算法模型。推进人工智能社会实验,加快形成安全可信的技术支撑体系。在生物医药领域,聚焦脑科学、合成生物学等前沿生物领域,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形成重大基础设施群。

  二是促进六大高端产业创新发展。加快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推进开展一批数字化应用示范。在先进材料领域,重点发展碳纤维复合材料、高温合金、先进陶瓷、人工晶体等关键战略材料,以及高温超导、石墨烯等前沿新材料,加强基础研究、工程化和产业化的协同高效衔接。在高端装备领域,重点发展航空航天、智能制造、机器人等方向,聚焦工业软件、智能传感器、数字孪生等方面,促进整机和核心零部件/电子元器件协同集群化发展,构建开源生态,提高自主设计、制造和系统集成能力。

  三是完善先进制造业创新生态链。建设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强化产业关键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前瞻研究。聚焦流程智造、医疗机器人、半导体材料、碳钎维复合材料等重点领域,创建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强化长三角技术创新协同,加快技术成果转化和应用。实施“揭榜挂帅”机制,支持龙头骨干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培育形成与产业链相配套的创新链。强化基础研究,设立“探索者计划”,尽快出台《关于加快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若干意见》,加快解决制造业发展的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制造业创新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针对制造业企业的资金需求,如何提供更加精准的金融服务?

  吴金城:制造业是城市发展的根基,“十三五”以来,上海积极落实国家战略,巩固提升实体经济能级,陆续发布了“实体经济50条”、“上海制造”品牌行动计划等重要政策文件。面向“十四五”,上海将继续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坚定不移发展制造业,加强产业发展、招商引资、服务企业“三个统筹”,培育发展新动能,构建制造业发展的战略优势。

  一是着力保持制造业比重。我们提出,到2025年保持与上海城市功能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制造业比重,制造业发展速度力争高于“十三五”时期,继续发挥对全市经济的支撑作用。

  二是全力抓好招商引资统筹。实施“千项万亿”招商行动,围绕“3+6”产业体系,推动民营企业、央企板块、知名外企等一批重点项目落户,推动投资项目开工建设、开工项目竣工投产、加快形成新增产出,启动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行动计划。同时,抢抓“十四五”开局经济稳中向好的时间窗口,加大产业稳增长工作力度,确保开好局、起好步。

  三是积极拓展产业发展空间。落实全市产业地图,打造浦东、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等一批强劲活跃的增长极。临港新片区要成为“十四五”制造业增长的战略空间;五个新城结合“一城一名园”建设,加快培育引进龙头企业,实现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五个新城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比重要保持在35%以上。完善品牌园区、特色园区、精品微园的建设体系,在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推进低效用地“腾笼换鸟”,以优质项目的引入提升产业经济密度。

  四是持续优化产业发展生态。开展有利于产业发展、企业成长的政策突破和先行先试,探索适用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监管措施。优化企业服务,成立一支覆盖全市的服务企业专员队伍,特别是服务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服务专员队伍,打造“铂金店小二”。加强与规划、财政、金融、人才等部门的工作协同和政策供给,落实各项人才支持政策,强化制造业用地保障,推动产业、科技、金融三角循环、良性互动。

  五是联动形成市区发展合力。发挥区和园区主体作用,市区联合,加强产业发展的统筹协调。特别是,郊区要发挥制造业主战场作用,在“十三五”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制造业规模能级,制造业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实现稳中有升。中心城区要大力发展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功能型创新机构,促进产业人才等资源高效配置,为全市制造业发展提供支撑。

分享: